延安窯洞憶崢嶸
王二路
2011年,在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人很有必要回憶抗日戰爭時期的崢嶸歲月,參觀瞻仰革命圣地延安,重溫“延安精神”。
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得以鍛造和歷練的圣潔之地,永遠值得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去銘記、懷念、向往;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和他的戰友們在寶塔山下、延河畔、窯洞里,孕育、打造、錘煉出的“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克敵制勝、永葆青春的法寶;是革命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提及延安,給我的青少年時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和聯想。
在少年時代,看電影《地道戰》,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影片中民兵隊長高傳寶手捧毛主席的《論持久戰》讀到:“戰爭目的中消滅敵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為只有大量地消滅敵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和那首動聽的《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的電影插曲。第一次看過電影后,我便好奇地追問大人們:“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是在哪兒寫的呢?”大人們說,打日本鬼子時毛主席在延安,那一定是在延安寫的……延安,就這樣在我稚嫩的心靈里第一次刻下了永遠難以磨滅的烙印。
稍大一些能識得幾個字的時候,我就讀到了朱德總司令寫的《母親的回憶》。這篇文章是朱總司令在延安寫的,并發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報》上。文章的魅力連同革命圣地延安一直在深深地吸引、感染、感動著我。
20世紀六十年代,我最喜歡聽的歌曲之一是郭蘭英老師演唱的那首悠揚悅耳的《南泥灣》。這是一首歌頌延安大生產運動的經典歌曲。
以后的幾十年里,讀黨史,看軍史……延安又成為最顯眼的關鍵詞。可以說,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又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起始點;延安是我黨走向偉大,我軍走向強大的重要樞紐地。
2011年4月19日晚上,我由石家莊乘車出發,次日一大早便踏入了延安這塊紅色的土地。穿越時空,去尋訪那段滾燙的歷史。
在我住宿的南門坡金圣賓館410房間,打開窗戶即可望到對面不遠處的以往在圖片、影像中見過無數次的寶塔山。
5月21日(周六),依次參觀了王家坪、棗園、楊家嶺、鳳凰山,抗大等地之后,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黨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給中國各族人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我深知此次延安之行的重要意義,于是我如同海綿吮吸水分一樣吸取著這塊神圣的土地所蘊含的養份。細細品來,這一路的參觀學習,勝如一次極深刻的黨性教育,致使心潮澎湃,獲益匪淺。
仰望著巍峨的寶塔山,凝視著已枯竭的延河,端詳著簡陋的一排排窯洞、瀏覽著一件件珍貴的遺物……我的思緒激烈地翻滾著,反復琢磨著一個問題:當年,許多熱血青年、有志之士,紛紛從繁華的大城市集聚到這里來,不少國際友人也不遠萬里來到了這里……對他(她)們來說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呢?通過實地參觀和反復思考,我覺得有三點是很吸引人的。
第一、崇高的理想信念。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在進駐延安之前是經過了驚心動魄的大革命,震驚世界的南昌起義、秋收暴動,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的錘煉而成的鐵打鋼鑄的隊伍。這支隊伍,在白色恐怖的“大屠殺”中視死如歸,在瘋狂的“大圍剿”面前英勇無畏,在慘烈的圍追堵截下前仆后繼……這支隊伍有著堅定不移地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信念,有著崇高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這樣的隊伍人民怎能不擁戴?!世人豈能不敬佩?!當年的熱血青年表示到:斷掉骨頭還有筋,爛掉肢體還有心,爬也要爬到延安去!
當年在楊家嶺,來延安采訪的美國記者斯特朗看到毛澤東的住處后曾感嘆:這里沒有講究的陳設,但住著頭腦敏銳、思想深刻的人物。
1941年6月,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到延安,毛澤東留陳嘉庚吃飯,他用自己種的豆角、西紅柿招待陳嘉庚,只是特地上了一味雞湯。毛澤東說:“我沒有錢買雞,這只雞是鄰居老大娘知道我有遠客,送給我的。”陳嘉庚看了看飯菜,想起了在重慶蔣介石花800銀元宴請他,意味深長地對毛澤東說:“得天下者,共產黨也!”。
1946年3月,美方代表馬歇爾來延安,參觀后覺得:共產黨領導100多萬軍隊,延安山溝里的統帥部卻只有這么點兒大!毛主席告訴他:我們這個統帥部只發布作戰命令,其他什么也不發。要衣服沒有,要糧食也沒有,要錢也沒有,要槍要炮也沒有。馬歇爾相信毛主席的話,而且發現八路軍的武器多從戰場上繳獲,國民黨成了“軍火運輸隊”。在他眼里,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第二、空前的清風正氣。
通過實地參觀瞻仰,我覺的,截至目前延安時期應當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最為鼎盛的時期。當時的黨風、軍風、學風、文風……完全可以說是達到了極致。回憶那時的抗大、南泥灣、張思德、白求恩、整風運動、文藝座談會……實在令人由衷贊嘆、向往不已!
當年,邊區的軍隊、機關和學校都在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使荊棘叢生、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大批的革命骨干從抗日軍政大學、中央黨校、延安大學等各級各類干部學校走出來;那時,“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在共產黨人中間叫得響亮,實踐得認真,做得扎實,處處軍民魚水一家親;那時,沒有貪官污吏,沒有土豪劣紳,沒有賭博,沒有娼妓,沒有小老婆,沒有叫化子,沒有結黨營私,沒有萎靡不振之氣,更沒有人發國難財……當年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說:“這里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沒有乞丐,也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人們的衣著和生活都很儉樸,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坦誠、直率和友好的。這里也沒有貼身保鏢、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的嘩眾取寵的夸夸其談。”
參觀中,最讓我感動的有兩點:
一是官兵一致的好作風。據圖片與文字顯示,當年的延安到處“只見公仆不見官”。毛澤東主席在日理萬機中,還擠時間揮锨舞鎬參加墾荒耕種;朱總司令常與戰士們一塊打球,下棋,玩撲克,還經常提著笊籬在路上拾糞;周恩來、任弼時副主席都被評為“紡線能手”;抗大教育長羅瑞卿和戰士們同臺演節目……這樣的“官”帶出的兵定然是勇往無前、無往而不勝的!
二是讀書學習的好風氣。
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作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戰略決策后,在進駐延安的中共及其領導的軍隊中,迅速掀起了大規模的讀書學習運動。干部的馬背上帶著書,戰士的挎包里裝著書,當年的戰士們曾編順口溜:識字在背包上,寫字在大地上,課堂在大道上,課桌在膝蓋上。盡管那時的條件艱苦、環境惡劣,但讀書學習蔚然成風,形成了風尚,使得干部戰士的戰斗士氣空前的高漲。
據資料顯示,延安時期出版了許多馬列主義的哲學著作和教科書,這些書都被搶購一空。這些書包括:《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唯物史觀的書信》、《列寧關于辯證法的筆記》、《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基礎》、《反杜林論》、《斯大林的早年哲學思想》以及艾思奇的《哲學講座》、《哲學選輯》,柯柏年、王石巍的《馬克思恩格斯及馬克思主義》、周揚的《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吳黎平和艾思奇的《唯物史觀》、博古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基本問題》,等等。
當時,毛澤東主席還專門寫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等文章來指導讀書學習運動。現在回憶起來,毛主席在延安時期讀書最多、最刻苦、最認真,撰寫發表的經典論著是任何時期也難以比擬的。毋庸置疑,延安時期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成熟的旺盛時期、關鍵時段。
陳云同志后來曾多次講道:延安那段學習對自己幫助很大,可以說是終身受用。
第三、嚴明的鐵的紀律。
1945年10月,毛主席在延安提出了:“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可以說,延安時期黨的紀律、軍隊的紀律是非常嚴明的,對違法亂紀行為絲毫不心慈手軟。
譬如,抗大學員和干部在學習期間,就規定不許談戀愛,不許結婚。典型的“黃克功案件”便是例證。當時的抗大學員黃克功,與陜北公學學員劉茜戀愛遭拒,竟將其槍殺,被判極刑。黃致書毛主席:姑念我十年艱苦奮斗,一貫忠于黨的路線,恕我犯罪一時,留我一條生命。毛主席召集政治局和軍委會議,審查同意對黃所判,并致信審判長雷經天:共產黨與紅軍,對于自己的黨員和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延安時期毛主席從嚴治黨、治軍、治政,應該是與新中國初期為防止腐敗堅決處決劉青山、張子善一脈相承。
通過赴延安實地瞻仰學習,使自己進一步認識到,眼下,盡管已經不需要和昔日延安的革命先輩一樣,住窯洞,熬寒暑,吃糠咽菜,東擋西殺,南征北戰,提著頭顱干革命了,但我們仍然需要延安精神。我們必須要學習和實踐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學習和發揚延安精神中全心全意、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學習和領會延安精神中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堅持走延安精神中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道路,不斷從思想和能力上做好準備,將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和延安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延安精神歷久彌新,光照千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