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電視劇《亮劍》主創人員的觀點
編劇的觀點。
編劇都梁在回答《中國電視服》記者采訪時說:“李云龍沒受過軍事、文化的正規教育,但他對軍事、對戰爭有自己的理解”。(2005年9月12日《中國電視報》)
主人公的“理解”,即編劇的“理解”。這個理解告訴我們:《亮劍》所表現的那些東西,都是拋開毛澤東思想,拋開共產黨領導,拋開革命,按著編劇的“理解”,隨心所欲編造的。根據這個“理解”,我們明白了兩個怪現象:一是劇中有旅長、師長、總部首長、司令員,但是都沒作過作戰部署,完全是李云龍的陪襯;每次戰斗,李云龍不是違令就是違規,違令違規后受處分,處分后遇事還是先斬后奏。二是長達24集的電視劇,從頭至尾,不提毛主席,不提毛澤東思想,不提共產黨,不提革命,連一句革命的語言都沒有!相反的是:提“蔣委員長”、“閻長官”,讓蔣介石給李云發嘉獎令!
李云龍穿著人民軍隊的服裝,表現的卻不是人民軍隊的形象,也打鬼子、打國民黨,打的很熱鬧,但表現的卻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場景。抗日戰爭是民族革命戰爭,是以革命組織抗日,推動抗日,抗日又激發了革命,沒有革命就難以組織千百萬人民形成致敵死命的強大力量,強大的致敵死命的力量,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共產黨是毛主席締造的,是毛澤東思想培育的,打鬼子、打國民黨是毛主席統率的,是由毛澤東思想指導的。寫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文學作品必須寫毛主席的統率,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民主革命的活動,這是史實,違背史實是篡改歷史。
《亮劍》不提毛主席,不提毛澤東思想,不提共產黨,不提革命,連一句革命的語言都沒有!這“四不提”說穿了,就是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歷史,就是否定毛主席。提“蔣委員長”、“閻長官”,讓蔣介石給李云龍發嘉獎令,是示意蔣介石是抗日戰爭的“統率”!劇中安排兩個團長,八路軍的團長粗野低俗,晉綏軍的團長表現有文化、有素養,反差鮮明。這鮮明的反差,褻瀆的是人民軍隊,(李云龍滿身匪氣的形象是對人民軍隊農民出身的將領的褻瀆)頌揚的是國民黨的軍隊!讓兩個團長來往火熱,并肩作戰,楚云飛主動幫助李云龍作戰,這種寫法掩蓋了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罪惡!抗戰八年中,蔣介石搞了三次反共高潮,國民黨頑固派的軍隊,不斷襲擊八路軍,甚至與日寇聯合向八路軍進攻,晉綏軍尤甚,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的倒行逆施,在電視劇《亮劍》中只字不提。這就是編劇“對軍事、對戰爭”的“理解”。
把這個“理解”寫成電視劇,是為了改變人們對革命歷史的認識。都梁告訴記者:“《亮劍》這個故事就是打出來的,困難的是怎樣真實地把握當時戰場的氣氛。真實要的是質感,這樣出來就有真實的效果,這個效果作用在觀眾心理上,觀眾對那個年代就會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該劇播放后,某報點評說:“電視劇《亮劍》在央視的熱播……讓我們開始有了新的視角來認識戰爭和戰爭中的人。”我的一位朋友評論的更具體:“《亮劍》與過去寫軍事題材的作品比,有進步,也比較接近真實……這就和‘躲上峨眉山’的說法不同;抗日統一戰線建成后中國軍隊同仇敵愾互相配合支持在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反映;對國共之爭對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對國民黨軍隊的評價也比較公證。”這種認識,與編劇的“理解”是合拍的。
“亮劍”?亮什么劍?亮的是編劇“對軍事、對戰爭有自己的理解”!亮的是主創人員的觀點!
文學作品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真實的再現歷史,能讓人看到國家民族的榮辱興衰,從而受到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心靈上受到陶冶,樹立奮發向上的意志,增強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篡改歷史,使人看不到國家民族的過去,模糊人們的視線,把人引上歧途。鄧小平同志20年前,同外賓談話由學生鬧事談到歷史時,指出:“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都梁用《亮劍》表現“對軍事、對戰爭有自己的理解”,蓄意“四不提”、贊頌蔣介石反動集團、改變人們對革命歷史的認識,其危害不言而喻。
主要策劃人的觀點。
《中國電視報》記者在《男人戲 群英會〈亮劍〉揮灑男兒氣概》一文中寫到:“《亮劍》的主要策劃人趙浚凱說,我們希望呈現出來的不是說教,而是‘愛國’與‘英雄主義’,并試圖給人震撼和力量,讓觀眾自己去從電視劇里看到國家和人生的希望。”主要策劃人說了三層意思。
一、關于說教。有些人對文學作品中的說教很反感,其實任何文學作品都離不開說教,只要說,就有教,只是說什么,教什么而已。讓我們看幾段《亮劍》中的說教。
第八集,在鬼子掃蕩中,李團傷亡很大,旅長說:“戰爭就是拼消耗,我們中國拼得起,再打十年、二十年,也拼得起,中國亡不了。”這是說,也是教。這句話是由傷亡大引發的,所謂“我們中國拼得起”,拼什么?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窮國,拼物資、拼鋼鐵是沒有的,拼,只能拼人。顯然,這里是說中國人多,日本人少,所以“拼得起”。甲午戰爭時中國同樣人多,日本人少,由于清政府腐敗,人民一盤散沙,卻被日寇打的落花流水,喪權辱國。“中國亡不了”,是因為1931年的中國,比1894年的中國起了變化——中國有了共產黨,她喚起人民的覺醒,把人民凝成磐石般的團結,產生致敵寇于死命的力量。中國出個了毛澤東,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在亡國滅種的關頭,制定了驅除敵寇的英明策略,給危難中的中華民族,指明了方向,他那光輝的思想,指導了抗日民族革命戰爭,是他以大智大勇,統率了民族革命戰爭,是在他的統率下,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的百年斗爭,第一次取得了徹底地勝利。沒有共產黨,沒有毛主席,憑人多,拼消耗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嗎?《亮劍》對此即不說,也不教。
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從演員化裝看,旅長是陳庚大將,陳將軍能說這種無原則的話嗎?讓陳將軍說這種話,是對他的侮辱!
在同一集里,一個干部說:“我們的百團大戰,敵人吃了虧,鬼子就來大掃蕩,世上沒有便宜的事。”這是說鬼子為什么掃蕩,把鬼子掃蕩歸罪于百團大戰。這種說教違背史實。鬼子是為了鞏固它的占領區才向根據地掃蕩的,是掃蕩在前,百團大戰在后,打不打百團大戰,鬼子都要掃蕩。同一件事,觀點不同,說教不同。
十四集,一個干部說:“我去過李云龍團,很特別,李云龍幾句話,全團就嗷嗷叫。”這是突出李云龍個人的說教,抹殺的是人民軍隊的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李云龍 那些粗野低俗的話,張嘴就是“老子”,能讓部隊嗷嗷叫嗎?
十七集,楚云飛請李云龍喝酒,席間楚說:“國共兩黨的分歧,是兩種文化的分歧”。這是騙人的說教。國民黨反動派搞清黨,屠殺共產黨枉殺三千不放過一個,是“文化分歧”嗎?國民黨反動派圍剿共產黨,圍剿十年之久,是“文化分歧”嗎?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國共兩黨的“分歧”,是屠殺與反屠殺的“分歧”,是圍剿與反圍剿的“分歧”。抗日戰爭中共產黨與國民黨反動集團的“分歧”,是抗戰還是投降、是團結還是分裂、是進步還是倒退的“分歧”。這才是對國共兩黨關系的正確說教,楚的說教,掩蓋了兩黨的本質矛盾。蔣介石反動集團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代表,共產黨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代表,共產黨與蔣介石反動集團的“分歧”,是反動統治與推翻反動統治的“分歧”,這種“分歧 ”,是不容篡改的。楚的說教,李作為共產黨員,不予以駁斥,默認楚的說教,就失去了共產黨人的原則。《亮劍》這種說教,是篡改國共兩黨的根本矛盾。
二十二集,李家夫婦給趙剛介紹對象,女方叫馮楠,大學生,二人見面,馮問趙:“你出生入死的打仗,為了什么?”趙答:“為了自由和尊嚴”。馮聽了滿意地說:“看來你首先是趙剛,然后才是共產黨員。”趙沒有下文。沒有下文,就是同意馮的說法。這是趙馮的說教。
說這個話的時間背景是建國之初,正是民主革命勝利之際,為什么不講為了改變黑暗的舊中國為光明的新中國,為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獨立民主文明富強的國家,為了實現共產黨的偉大理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里,是用“自由和尊嚴”,避開了講共產黨的革命道理。自由是有階級性的,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自由;尊嚴,有個人的尊嚴,更有國家民族的尊嚴,個人的自由和尊嚴,寓于國家民族自由和尊嚴之中,沒有國家民族的自由和尊嚴,就沒有個人的自由和尊嚴。馮所說的“你首先是趙剛,然后才是共產黨員”顯然指的是個人的自由和尊嚴,而不是國家民族的自由和尊嚴。共產黨員和他的名子是不能分離的。所謂“你首先是趙剛,然后才是共產黨員”,這就是說第一是個人,第二才是黨。這個“說”突出的是個人,把個人擺在了第一位;這個“教”,體現的是個人至上。這樣的黨員,不論《亮劍》中的趙剛還是生活中的趙剛,都是假黨員。共產黨員第一位的是黨,為黨的事業、黨的理想而奮斗,只有把黨放在第一位的黨員,才能出生入死去奮斗,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
二十四集,李云龍、丁偉、孔捷等三人鬧軍銜待遇,軍事學院院長找他們談話,給他們每人寫個鑒定:“臨陣脫逃。”三人不解。院長說:“學習也是戰斗,是男人不能退卻,有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概,才是男子漢”。這更是說、更是教。不過,這是哄孩子式的說教!授銜是1955年,正是社會主義革命高潮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的院長,不講毛主席教導,不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講共產黨人的黨性,不講革命道理,居然用哄孩子的話教育鬧軍銜待遇的三個軍長,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再說,這種哄孩子的話,跟他們鬧軍銜待遇,根本就不沾邊。談話人、被談話人,都是人民軍隊的高級干部,這種說教,符合他們的身份嗎?《亮劍》中的人物不論在什么場合的對話,都繞著圈子避開講革命道理。
這里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院長即劇中抗日戰爭中的師長,從化裝上看是劉伯承元帥,讓劉帥說這種話,同樣是侮辱劉帥!
所謂“呈現出來的不是說教”,只是沒有毛澤東思想的說教,沒有共產黨的說教,沒有革命的說教。有的只是封建的江湖義氣和哄孩子的說教!
二、關于“愛國”與“英雄主義”。
“愛國”,要有愛國的具體表現。打日本鬼子是愛國,但是,《亮劍》把抗日戰爭的兩個戰場,篡改成一個戰場,用一紙“嘉獎令”吹捧蔣介石,把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向八路軍進攻,篡改成與八路軍并肩作戰,是愛國嗎?愛的是誰家的“國”?
英雄主義,有革命英雄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之分。《亮劍》中的李云龍,是不折不扣的個人英雄主義者。作戰不是違抗命令就是先斬后奏;對待他人盛氣凌人;自恃有功,居功自傲,目空一切。這樣的“英雄主義”還是不宣揚的好。
三、關于“國家和人生的希望”。
在《亮劍》中沒看到“國家和人生的希望”,看到的倒是國家和人生的危險!日本右翼勢力,千方百計的篡改和否定侵略中國的歷史,是為了掩蓋侵略罪惡,妄圖東山再起,卷土重來。“臺獨”分子篡改臺灣的歷史,是想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作家,為什么要用電視劇篡改中國革命的歷史?在篡改革命歷史的電視劇中,觀眾能看到什么“國家和人生”的 “希望”?欲亡其國,先亂其史。把國家民族的歷史搞亂了,那就不知道是什么人的“國家”、什么人的人生的“希望”了!
主創人員的共識。
記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寫到:“《亮劍》的主創人員達成了一個共識:只有亮出戰爭殘酷的一面,才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戰爭對于世界的破壞力究竟有多大。于是,該劇里我軍與日軍的白刃戰中,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拼殺畫面,緊張刺激而又引人入勝……。”戰爭的確殘酷,的確有破壞力,但殘酷和破壞力主要表現在哪呢?
戰爭有鮮明的階級性,這種說法抹煞了戰爭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認為人類有史以來的戰爭分兩類: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侵略戰爭和反侵略戰爭。我們反對非正義戰爭、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反侵略戰爭。槍響就死人,炸彈落地就房倒屋塌,戰爭的殘酷,戰爭的破壞力,人人皆知。戰爭的殘酷和破壞力主要表現在侵略者對被侵略者的屠殺,對被侵略土地的破壞。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制造“無人區”,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殺我同胞30萬!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的行徑最殘酷!《亮劍》對日寇的屠殺中國人民的殘酷只字沒提,卻侈談“亮出戰爭殘酷的一面”。“眼花繚亂……的拼殺畫面”只是戰斗的場面,它表現不了“戰爭對于世界的破壞力”。其實《亮劍》中的“拼殺畫面”只是為了“緊張刺激而又引人入勝”,以此吸引眼球而已。“戰爭對于世界的破壞力”莫過于侵略者的狂轟濫炸。日寇當年扔下的炸彈、毒氣彈,至今還在危害著我們的生命和健康。朝鮮戰爭中,朝鮮被美國飛機炸的沒有一個完整的城鎮,所有的城鎮都是一片瓦礫。過去的侵略者往被侵略的土地上,扔炸彈、毒氣彈,現在的侵略者不僅扔這兩種“彈”,還扔貧鈾彈,屠殺被侵略國家的人民更殘酷!給世界造成了空前的破壞力!統計資料表明,受貧鈾彈污染的地區,每公斤土壤中的核放射性活度高達20——23·5萬貝克,而所允許的核放射性活度僅為200貝克。貧化鈾粉塵形成的煙霧彌散在空氣中,容易進入人體呼吸系統。破碎的貧鈾彈片散布在土壤和水體中,給人造成極大的危害。人吸入含有貧化鈾的粉塵或攝入生長在污染區的農作物,可引發包括白血病在內的各種癌癥、畸形病變等。放射性微粒也可給水源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持續的時間會長達數百年以上(資料:見2003年4月16日,人民日報11版《戰爭對生態環境貽害無窮》)。這就是過去的侵略戰爭和今天的侵略戰爭,給被侵略的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最大的災難,也就是侵略戰爭最殘酷的一面,對世界造成的最大的破壞力。寫抗日戰爭的電視劇,不寫侵略者的種種殘暴,只寫戰斗中的傷亡,而戰斗中的傷亡,又突出人民軍隊的傷亡——抗日戰爭中的騎兵連全被日寇殲滅;淮海戰役中,楚云飛組織敢死隊“沖上去”,電視屏幕的畫面展示的是:人民解放軍的陣地上,尸橫遍野;孔捷說:抗美援朝二次戰役我們一個師沒打過美國一個營,戰士一片一片倒,我孔捷對不起他們!——這就是《亮劍》亮出的“戰爭殘酷的一面”!
該劇軍事顧問的觀點,筆者寫了篇《從匪氣談起》作了評論,不再重贅述。
電視劇《亮劍》主創人員的觀點是錯誤的,有害的。
寫于2007年3月
2009年8八月改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