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播出后寫了幾篇評論文章,陸續帖上,請網友們指正。
從“匪氣”談起
——與《亮劍》軍事顧問商榷
2005年10月27日 人民日報,有篇《亮劍》軍事顧問寫的《李云龍: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的文章,為李云龍的“匪氣”作了辯解,讀后有些看法與顧問不同,談點粗淺認識,與顧問商榷。
(—)
“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正是李云龍的“匪氣”。“弟兄們沖啊!”這是什么“氣”?打完仗坐在炕上喝酒,這是什么“氣”?和尚參軍,經他測試后說:“你就跟我李云龍干吧”,這是什么“氣”?煮肉設擂臺選加強排,這是什么“氣”?要學狼,狼走遍天下吃肉,這是什么“氣”?部隊化整為零進行游擊戰,他在對連排長動員時以梁山好漢作比: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以斗分金銀,能拿回來的東西都給我拿回來……這是什么“氣”?如此等等,不是匪氣是什么?!在李云龍身上,除了匪氣,還有軍閥習氣,就是沒有八路軍的軍人之氣。事實勝于雄辯,辯解是沒有用的。如果李云龍身上沒有“匪氣”,您又何必辯解?
(二)
說李云龍有“匪氣”的同志,不是“敵人”。顧問說:“對被貶為‘痞子運動’的‘泥腿子革命’,是看作“糟得很”還是‘好得很’,曾被毛澤東視為劃分敵友的界線。”又說“不錯,共產黨和黨的軍隊一出生就被敵人罵作‘匪’,正是那時的劫富濟貧,抗強扶弱,舍生忘死,無私奉獻,令敵人切齒咒罵……”《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毛主席為了回答當時黨內黨外對于農民革命斗爭的責難而寫的,其中說的“糟得很”、“好得很”和我們今天討論的李云龍身上是否有“匪氣”,二者不可比。毛主席指出:“‘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擊農民起來的理論,明明是地主階級企圖保存封建舊秩序,阻礙建設民主新秩序的理論,明明是反革命理論。……‘好得很’是農民及其他革命派的理論。一切革命同志須知: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擁護這個變動,否則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場上去了。”這是對待農民革命的立場問題,即革命與反革命的問題。轟轟烈烈地農民革命,本來是完全正確的,是“好得很”的,卻被敵人誣蔑為“糟得很”。我們說李云龍身上有“匪氣”,不是革命與反革命的問題,而是說《亮劍》中的李云龍這個人物充滿“匪氣”,雖然穿著八路軍的衣服,卻不像八路軍,不是他身上沒“匪氣”,我們誣蔑他有“匪氣”。這和“糟得很”、“好得很”是沾不上邊的。至于“令敵人切齒咒罵”云云,更是無稽之談。說李云龍身上有“匪氣”的同志,既不是“敵人”,也沒有“咒罵”,只是指出他有“匪氣”。這怎能用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罵我黨我軍作比呢?!所以我們正重指出:說李云龍有“匪氣”的同志,不是敵人。
“正是那時的劫富濟貧,抗強扶弱……”真是不打自招。“劫富濟貧,抗強扶弱”這八個字,正是形容那些被逼成匪的貧苦農民的。舊社會的土匪,多半是被逼成匪的,他們往往劫富濟貧,抗強扶弱。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不是“劫富濟貧,抗強扶弱”而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是徹底改變中國人民命運的大革命,是推翻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的大革命,農民從地主手里奪回土地,改變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翻身做主人,是革命,決不是什么“劫富濟貧,抗強扶弱”。用這八個字形容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實在是大錯特錯了。不過,這八個字倒是告訴我們,您是承認李云龍身上是有“匪氣”的,用這八個字形容“匪氣”,很貼切的。
(三)
如何理解我軍以農民為主體?李云龍這個人物,是否凝結了老革命、老將軍的崇高品質?
顧問說:“即便不諳歷史的人都知道,我們這支軍隊從創建之日起就是以農民出身的人為主要組成。……他們出身貧苦,多為文盲,像李云龍一樣,在長期的軍旅生涯中逐漸學會識字,知曉些許革命道理。”他們“身上必然帶有舊時代貧困落后的社會痕跡,說粗話、沒規矩、常常違犯紀律,不懂共產主義理想,這一點也不奇怪,更無可厚非。正因為如此,黨才在軍隊中建立了政治委員制度,從‘三灣改編’始,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從政治上、組織上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李云龍這個人物,是凝結了諸多老革命、老將軍的崇高品質和言行為一身……”。
讓我們理解理解顧問的這段話。
一、說我們這支軍隊是以農民出身的人為主組成的,這話不錯,在他們剛走入這支軍隊時,帶有舊時代的社會痕跡,也確實無可厚非,但是,這些舊時代的社會痕跡,是不是要在革命斗爭中,逐漸克服改正呢?是不是從戰士到將軍,一直不改呢?
參加革命軍隊的人,不論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店員、舊軍人或其他分子,從入伍那天起,就是參加了革命,就是走進了革命的大熔爐,就要經受革命的冶煉。百煉成鋼。只有經過革命熔爐的冶煉,逐漸地克服那些舊時代的社會痕跡,才能使自己成長為有政治覺悟、自覺地遵守紀律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成為無產階級革命者,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革命者不僅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只有改造好自己的主觀世界,才能更好的改造客觀世界。這是我們這支革命軍隊與其他軍隊最顯著的區別。凡是參加這個軍隊的人,就是參加革命,革命不僅是打鬼子、打蔣介石,同時要革除一切舊的社會陋習,這其中包括革命者自己的舊思想、舊習氣。在我們的革命隊伍中(包括軍隊和各行各業)每個成員都要按照工人階級的先進思想改造自己,使自己明確為民族解放,為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奮斗的使命,知道為什么打仗,為誰打仗。為此,這支軍隊在建軍之初,就確立了一系列革命原則和制度:支部建在連上、黨代表制、政治委員制、只能黨指揮槍,不能槍指揮黨;建立了政治工作機構和政治工作制度,開展經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對每個成員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育。我軍雖然農民出身的同志居多,但是到部隊后,經過黨的培養教育和自己的學習,會逐漸改掉狹隘、自私等不良習氣,他不再是原來的農民。我們的很多老革命家、老將軍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我們和顧問的分歧是:不在于農民出身的同志有沒有舊時代的社會痕跡,而在于參加革命后,改不改正這些舊時代的社會痕跡。藝術形象的李云龍,在電視劇中從頭至尾都沒有改正舊時代的社會痕跡,這是違背歷史的,違背事實的。不改正那些舊時代的社會痕跡,說明他參加革命幾十年,還沒有由農民轉變為革命者,還是一個農民,只是穿著八路軍的軍裝而已。
二、顧問說:他們“知曉些許革命道理”,“不懂共產主義理想”。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是不符合事實的。紅軍時期,抗日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軍隊不僅是戰斗隊,而且還是一支工作隊,不僅要打仗,還要作群眾工作,組織農會,分田、減租減息、土改斗爭,組織民兵,建立政權等等,“知曉些許革命道理”行嗎?從黨和軍隊建立時起,就對所有成員進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雖然當時是進行民主革命,但是指戰員們是在共產主義理想的鼓舞下,英勇奮斗的。所以,說農民出身的同志“不懂共產主義理想”,在剛入伍時,可以理解;參加革命幾十年,都當了將軍,還“不懂共產主義理想”,讓人實在感到奇怪。
三、顧問提到了“政治委員制度……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從政治上、組織上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說的對,但是,我們在《亮劍》中看到的卻是“政委管生活”,除了和李云龍稱兄道弟而外,沒見這位政治委員起到應起的作用,只是李云龍的附屬,李云龍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獨斷一切。李云龍讓政委“管生活”,說黨員開會是“扯淡”,打仗不服從命令、自作主張、先斬后奏,請問在“獨立團”里,是黨指揮槍,還是槍指揮黨!在電視劇的那一段情節里,表現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四、顧問說“李云龍這個人物,是凝結了諸多老革命、老將軍的崇高品質和言行為一身”。這一點,實在不敢茍同。李云龍這個人物身上有什么崇高品質?嗜酒、粗野、驕橫、“老子”不離口,違反紀律,違反政策,違抗命令,屢教不改,這些東西是崇高品質嗎?哪位老革命、老將軍是這樣?把這些東西扣到老革命、老將軍頭上,不是給他們抹黑嗎?編導寫李云龍的正面,是打鬼子,可惜那是胡打亂打,完全拋開了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和作戰原則。為此,編導和顧問讓李云龍每戰或違令或自作主張或先斬后奏,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不服天朝管,請問顧問同志,八路軍有這樣的團長嗎?問問老革命、老將軍,他們在抗日戰爭中是這樣打鬼子的嗎?把李云龍說成“凝結諸多老革命、老將軍的崇高品質和言行為一身”實在是對老革命、老將軍的污辱。
(四)
李云龍像個游民無產者。顧問說:“作品中的李云龍,是個不折不扣的‘泥腿子’”,不像。正經的種田人,那有李云龍這些毛病。農民是忠厚、誠懇的,由于長期居于農村,被束縛在土地上,有狹隘、自私的習氣這不奇怪,那是所處的環境造成的。從李云龍的種種表現看,倒像一個游民無產者。毛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指出:“還有數量不小的游民無產者,為失了土地的農民和失了工作機會的手工業工人。他們是人類生活中最不安定者。……這一批人很能勇敢奮斗,但有破壞性,引導得法,可以變成一種革命力量。”李云龍正是這樣:打仗很勇敢,違抗命令、違犯政策,破壞性很大。編導們恰恰沒有寫革命軍隊對這個游民無產者的“引導”,而是突出了他的“不受約束,我行我素的特點”,所謂“獨立團”實則是個獨立王國。對農民出身的干部,他們的弱點不是不能寫,而是怎樣寫。不能把他們的狹隘、自私、說臟話、粗野當作優點來歌頌,更不能把李云龍身上的“匪氣”看作“志氣:’、“豪氣”。必須在作品中寫他如何經過革命斗爭,克服這些弱點,使他由農民成長為革命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否則他怎能成為人民軍隊的將軍?顧問說:李云龍的領導“并沒有姑息他的錯誤。他每次違紀都受到上級的嚴厲批評和組織處分,職位幾上幾下,以至于這位團長到了抗戰末期又一次降成營長。”說的不錯,但是他并沒有改正錯誤,而是屢教不改。在降為營長時,遇到敵情,趙剛要向師報告,他狂傲地說:“還是先斬后奏,我現在是營長,大不了去當連長”(在這里插一句:趙剛此時是政委兼團長,但在獨立團,仍然是李云龍主宰一切,這位政委,黨的代表,在《亮劍》中,處在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顧問說:“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李云龍就很少違規犯錯,行為舉止也已像個解放軍師長了”。這句話與劇情不符。淮海戰役中,在戰斗時說:一萬多人都打亂了,亂就亂打吧,帶一個小分隊,換上敵人的服裝,橫沖直撞;為在俘虜中找國民黨的大官,命俘虜五公里跑;他的部下先占領了敵人的一個被服倉庫,另一個部隊的戰士們來了,拿了被服并打了他手下的戰士,他得知后,命令他的戰士:誰打你了?你給他兩耳光子!負傷住院,傲慢地對待日軍投降的醫生,并說投降的更壞,連點氣節都沒有。這些“行為舉止”,“像個解放軍的師長”么?李云龍當了代軍長仍然是違規犯錯不斷。他的警衛員當干部后,犯了錯誤,政治部決定讓其轉業,他袒護留隊;1954年調他去高級指揮班學習,晚報到兩天,入校時學校工作人員告訴他,按規定罰他掃兩天馬路,他蠻橫無理地抓工作人員的脖領子;入校與丁偉、孔捷相會,三人都說:不學習照樣打仗,;早晨三人掃馬路,帶隊出操的干部令三人入列,三人不從;上課時因教員是國民黨被俘軍官,李不服,在課堂上起哄;1955年李等三人對授予少將軍銜不滿,發牢騷,出操時不按規定著裝,無理較鬧。這位紅軍時期參軍的老革命,到1955年已參軍20多年,歷經各個革命時期的考驗,舊習卻一直未改,這符合一個革命者的成長規律嗎?《亮劍》把農民出身的老革命家的負面的東西,全集中在李云龍身上了,而且進行大勢宣揚。這樣寫農民出身的老革命家,對他們是頌揚還是丑化?顧問直言不諱的說:“這個人物又集中了他們那一代特有的、在許多人身上司空見慣的弱點和缺失,雖說并不完美,卻更顯得可敬、可親、可愛。”顧問完全承認了在李云龍身上集中了老一代人“弱點和缺失”,請問:“弱點和缺失”也“可敬、可親、可愛”么?
(五)
“自己人”指什么人?顧問說“他(指李云龍)面對敵手,劍鋒所指、血濺七步,而槍口從不對著自己人……”,這句話讓人大惑不解。難道還有八路軍的槍口對著八路軍的嗎?這“自己人”指的是什么人?如果指的是國民黨頑固派,那就大錯特錯了。自“七七”抗戰起,蔣介石就一直搞摩擦,一再掀起反共高潮,向我黨我軍進行政治和軍事的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束手待斃嗎?必須給予針鋒相對的回擊。毛主席指出:“只有向頑固派采取這種強硬態度和在斗爭時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方針,才能使頑固派有所畏而不敢壓迫我們,才能縮小頑固派防共、限共、反共的范圍,才能強迫頑固派承認我們的合法地位,也才能使頑固派不敢輕易分裂。”所謂頑固派就是沒有公開投降的漢奸,怎能把他們看作“自己人”呢?如果這“自己人”指的不是國民黨頑固派,那指的是什么人呢?(待續)
(六)
中國不需要這樣的“男人”、這樣的“軍人”!顧問最后說:“我覺得,當今的中國,當今的軍人,需要《亮劍》這樣的‘男人’戲”。該劇導演也說:是“男人拍給男人看的電視劇”。這就是說李云龍是當今中國男人和軍人的樣板,當今的中國男人和軍人,都應該像他那樣魯莽,遇事毫無禮貌,大喊大叫;違抗命令,擅自行動:粗話滿嘴,老子不離口;不學文化,沒有知識;嗜酒,稱兄道弟……中國的男人都成為這樣的“男人”,中華民族怎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的軍人都成為他這樣的“軍人”,怎能保衛祖國,戰勝入侵之敵?筆者覺得,中國的男人,應該是有智慧,接人待物有禮貌,說話和氣,愛學習,講文明,有遠大理想,立足祖國,放眼世界,生活上不該沾染嗜酒、酗酒、粗野、滿嘴臟話等惡習,一旦沾染了,應該努力克服之,中國的男人,必須以沾染這些惡習為恥,決不應該以滿身惡習為榮!中國的軍人,應該是有勇有謀,智勇雙全,在戰場上斗智斗勇,決不是什么“亮劍”精神!革命軍人必須自覺地堅決地服從命令,遵守紀律,這是兩條根本原則,離開這兩條,軍隊就是一團散沙,沒有這兩條,還叫什么革命軍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人必須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決不能像李云龍那樣違抗命令,擅自行動,橫沖直撞。看《亮劍》,不論軍人還是老百姓,只是看個熱鬧,決不能把李云龍當成男人和軍人的樣板!
(七)
收視率不是電視劇優劣的標準。顧問開篇說《亮劍》“創下兩年來最高的收視率”,結尾說“破記錄的收視率”。黑龍江日報有篇小文的標題就是《〈亮劍〉年度收視稱冠》。但是,“收視率”不是電視劇優劣的標準。一部電視劇是優是劣,要看它寫的什么事,怎樣寫的,它的內容,是否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是否符合生活和藝術的真實。那些捏造、歪曲、篡改歷史的電視劇,收視率再高,也不是好電視劇,恰恰相反,這一類電視劇;收視率越高,影響越壞,危害越大。評論社會主義文學作品的標準,只能是毛主席提出的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首先是政治標準,除此就沒有標準。可惜現在文壇上沒人提這兩條標準了,特別是政治標準。所以文學作品,特別是電視劇,任意胡編濫造。現在一些文學作品已經商品化,有些觀眾崇奉“快樂原則”;有些編導追求“利益原則”,一時間,電視劇的“收視率”,圖書的“暢銷書”成了評論文學作品優劣的標準。這是一種極其有害的現象。觀眾崇奉快樂,編導們滿足快樂,在觀眾的快樂中,編導們獲得豐厚利益。在快樂和利益的追求下,什么社會效益,藝術標準,政治標準,全都化為烏有了! 《亮劍》為什么收視率高?人物故事粗俗,看著好玩、快樂。按黑龍江日報的說法叫做:“電視劇青睞‘還俗’”。有位省直機關工作人員看了《亮劍》就說“電視劇要都這樣‘還俗’肯定受歡迎”。在建設精神文明的今天,“俗”,竟讓人們喜歡的五體投地!《亮劍》中的人物,言談舉止都是俗的:稱兄道弟、娘兒們、爺兒們、吃肉、喝酒、脫了褲子放屁、過招、遇到那笨兵你就在他屁股上踢他兩腳、再遇到那笨兵你就說老哥求你了……等等,等等!請問顧問同志,這些俗東西,是當年八路軍的言談舉止嗎?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干部戰士是革命者,言談舉止表現的完全是革命的精神風貌,那是一掃舊社會的一切舊俗氣的,在他們身上,那有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這樣描寫八路軍,顧問同志,您不覺得是對八路軍的污辱嗎?!
(八)
立場不同,看法不同。顧問說“在許多同志對李云龍這個鮮活的藝術形象贊不絕口的同時,也有同志以李云龍身上有種‘匪氣’而予以否定”。人的立場不同,觀點各異,有贊揚,有否定,是正常的。站在“快樂”角度看,《亮劍》“好”得很,好玩,還俗,收視率高。站在歷史的角度看,站在國家民族的利益上看,此劇很壞,因為它篡改歷史,誤導了觀眾。說個簡單的例子:人民軍隊從建軍起,成員之間就互稱同志,李云龍對干部戰士卻稱“弟兄”,打仗時高喊:“弟兄們,沖啊!”。稱謂是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中國的武裝集團,只有土匪、軍閥的成員之間才互稱弟兄,編導和顧問,讓“亮劍”中的人物也如此呼喊,這就篡改了歷史,改變了八路軍的性質。冒昧的問一句:軍事顧問,一定是現役軍人,您所在部隊的成員之間,現在互稱弟兄嗎?順便再問一句:您所在的部隊,現在政委管生活嗎?如果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員之間仍然互稱同志;政委仍然主管部隊的黨政工作,那為什么在電視劇中,非讓八路軍稱兄道弟呢?為什么非讓政委管生活呢?有的同志說李云龍身上有“匪氣”,您還“覺得,李云龍表現出的氣質,不好說成匪氣”,依筆者之見,說李云龍身上有匪氣的同志,是慧眼識“珠”,一語中的。
(九)
深感欣慰,也負有責任。顧問說“《亮劍》播出后,反響巨大……作為本片的軍事顧問,我深感欣慰。”筆者建議您再加幾個字:也負有責任。李云龍身上的匪氣,您作為軍事顧問,是應該給予糾正的,但您沒有糾正。再舉兩個例子:煮肉設擂臺選加強排;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以斗分分金銀,把能拿的東西都給我拿回來。這兩件事是十分突出的土匪行為,為什么令其上演?電視劇隨便篡改歷史,您作為軍事顧問,是有責任的。
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通過電視劇戲說歷史,篡改歷史,使觀眾深受其害!觀眾受害,即國家民族受害!不知顧問以為然否?
2005-12-2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