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李敖先生說: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如果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是“訴苦”,那么《飄》就是“至今猶憶李將軍”,憶美國南北戰爭時的李將軍。
《飄》里有“北佬”這樣的稱呼,有南方人的優越感,有對廢除黑奴制的一些強烈的異見,有對謝爾曼大掃蕩火燒亞特蘭大的憤恨,有對南方人偶爾遇到一個北軍善良的“北佬”的奇怪。南方人在戰爭時也是一樣同仇敵愾,連一個妓女沃特林也捐了錢,只是公開場合不好意思,在斯佳麗募捐回來半路上偷偷把錢塞給了他。巴特勒一開始還憑他的能力突破封鎖錢倒賣軍事物資,發過國難財。可是戰火一燒到他的家鄉,他緊急情況下找了一輛破舊的驢車把他深愛的斯佳麗拉到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就參軍去了。還有斯佳麗父親在戰爭結束后寧死不愿在北方政。府賠償他戰爭經濟損失的協議上簽字,騎著馬沖下了懸崖。。。。。
可是戰爭結束后,士兵回家時,沿途上所有人不分南方北方一律免費招待食宿,斯佳麗性格吝嗇,不愿拿好食物來招待士兵,玫蘭尼提醒她,如果他給士兵好一點的招待,遠方也有人會給回家途中的艾希禮好一點的招待,從此斯佳麗不那么吝嗇了。我還記得有一個細節,戰爭期間一個北方軍官闖進了玫蘭尼家里,看見墻上掛著一把軍刀,軍事用品,要沒收。玫蘭尼說這是家里上輩人參加美國和墨西哥戰爭時用過的軍刀,代表著國家的榮譽。那個軍官就沒有再說什么,把刀留下了。
《飄》這本書也從來沒有在美國被禁,成了傳世名作。龍應臺的《大江大海1949》是不是可以看成中國的《飄》呢?
附:
至今猶憶李將軍 / 作者:李敖
唐朝高適「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爭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個李將軍,是指李廣,有的書說是指李牧,是錯的。李廣在歷史上,以與匈奴作戰聞名。但是,從博大的角度看,匈奴其實也是中國民族之一。當時漢朝與匈奴的作戰,未嘗不是同室操戈。這種同室操戈,有比它更明顯易見的史例,那就是美國的南北戰爭。
照無知的柏楊在「南加州第一次文學座談會」中的談話,說「南北戰爭表面上是為了黑奴」、林肯「未出來當總統時,就決心解放黑奴」云云,這種柏楊式妙論,是與真的歷史不合的。林肯在第一次總統就職演說中,就開宗明義說:「我沒有意思,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國內現有的蓄奴制度。我相信我沒有合法的權利那樣做,而我也沒有打算要那樣做。」正相反的,林肯的解放文告,是南北戰爭后十八個月才出現的。摩理斯(Richard B. Morris)在「美國歷史文獻」(Basic Documents in American History)中說這文告事實上并沒比國會業已制定有關這一問題的法律更進一步,只是增進了英國各工人階層中偏袒美國北部的情緒而已。千古歷史真相,不過如此;大歷史家柏楊的歷史程度,原來如此!-------他在美國談話出此洋相,真丟人丟到國外去了。
南北戰爭的基本原因在「南方獨立」,南方要跟大陸脫離。林肯總統為了統一,因而同室操戈。當戰爭伊始,林肯邀請當時最出色的李上校(Colonel Lee),也就是羅勃李(Robert E. Lee)來率領中央政府的軍隊,但是羅勃李痛苦的辭謝了,他說他雖然反對分離、反對不必要的戰爭,但他是南方人,他不能率領軍隊,對我的親戚、子女及家庭作戰。我要回去和同鄉一起受苦受難。于是,他回到了南方。
在「南方獨立」的歷程里,李上校變成了李將軍。由于他的卓越領導,使南北戰爭延長了兩三年。中央政府一直打不過他,直到第四年由格蘭特(Ulysses Grant)將軍出馬,才把他打敗。一八六四年四月九日,李將軍向格蘭特投降之日,李將軍看上去像由雕畫里走出的莊嚴戰勝者,格蘭特卻像個賣豬的。
在李將軍投降之日,中央政府軍隊中頗多喧嘩,要加報復,但格蘭特說:「反叛者現在又成為我們的同胞了。」而嚴加禁止。格蘭特承林肯之命,在談笑之間,以最寬大的條件,做了受降: 李將軍的將官仍可保留軍械、兵士釋放回家。第二天,李將軍寫了一封【第九號軍令--向軍隊告別】,他告訴他們:『因我認為英勇與犧牲不能補償繼續作戰所遭到的損失,才決定使戰功彪炳受人敬愛的人不再做無謂的犧牲。』雖然李將軍是敗軍之將,但是由于他的仁慈、勇敢、卓越與風度,他贏得了美國人的尊敬。「戰后的李將軍」(Lee After the War)作者費施維克(Marshall W. Fishwick)總結說:「北方得勝,南方得李。」(The North had the victory,but the South had Robert E. Lee.)可謂一語傳神。
李將軍解甲歸田后五年間,直到死去,一直盡瘁于恢復南方的創傷,并敦促人民跟過去的敵人合作,因為敵人本是同胞。在教堂中歧視黑人的緊張時刻,他走過去,摟住黑人的肩,一同跪下祈禱。
搞「南方獨立」的李將軍,死去一百多年了,他的故事,值得搞臺灣獨立者的深沉思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