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毛澤東書法
又是一年的 12月26日 ,梳理萬千思緒,緊攥著這顫抖的筆寫下此文,表達對韶山沖里走出來的書圣的深切懷念之情。
讓我們把時間的座標放到1927這個風云變幻的一年。
6月2日 時近中午,頤和園里稀疏的游客慵懶地收住腳步,貓到一邊喝茶吃酒去了。突然,寂靜的昆明湖里傳來一聲悶響,一代儒宗、國學大師王國維帶著他的辛酸和不解自沉于湖中,身后留下無盡的漣漪和猜測。只有他的好友陳寅恪先生知道:他是循著他鐘愛的王朝而去的,他深愛著他的那一大堆古舊的線裝書,可現實是腐敗和墮落蔓延到清王朝的各個角落,王朝在內憂外患中土崩瓦解。封建文化的死結顯現,以致若干年后王國維先生依然痛苦無助,“五十以后,只欠一死”。與其無法面對,不如不去面對,一了百了最為痛快。
再后來,又有無數仁人志士試圖打開這個死結,可他們驚異地發現:那個王朝的背影依然如故,紫禁城金色的屋頂依舊輝映著軍閥和野心家們那張張陰森的臉,寒光颯颯的刀劍時刻懸在4萬萬同胞的頭上,大鼻子、小鬼子緊盯著這塊土地,恨不得一口吞將下去。
如果把此時的中國當成一幅尚待謀篇布局、重新整理的書作,那么,她需要一位經天緯地的圣手來完成。于是,毛澤東帶著他的那群衣著襤褸的戰友橫空出世、適時而至。
還是試試從三楚文明說起吧!
輕拂歷史的塵封,在發黃的記憶里奇異的一幕倏然展現,春秋戰國的金戈鐵馬和燦爛開放的文明之花蒙太奇式地流過。爾后的一千多年里,那個以兩湖為中心的楚國故地鮮有英才出現,也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道破了天機,楚人尚武、不屈不撓的精神并不能成為封建王朝的主流,崇山峻嶺和西陲緊挨著的那些尚未教化的野性部落,都無時無刻不影響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何況這些本來就是苗蠻之地的人還大多都是“一根筋”的犟驢,因此邊緣化成為必然。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北宋才略有改觀,那個叫周敦頤的道縣老夫子,在飽讀了圣賢之書以后,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而開宗立派成為理學的鼻祖。只是這周夫子的理學帶給百姓的究竟是喜是愁,在數百年的歷史浪潮里沒能分出歡笑和悲憂。王朝依舊不斷更替,可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
然而,也許是一種力量成熟之前的蓄勢待發,暫時的沉寂不會掩住濂溪一脈所蘊藏的巨大能量,它一經爆發必將浩浩乎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當 王闿運 先生牛哄哄地告訴世人“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 ”的時候,有人認為他在囈語。但他的話絕非全無道理,您看看:先有晚清重臣曾國藩、左宗棠祭起理學之大旗,挽狂瀾于既倒,凸現湖湘文化的精魂;后有周子嫡傳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一曰周樹人,二曰周翔宇,皆成為改變現代中國命運的巨人;更有年青時代就立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毛潤之,兼收并蓄、吐故納新,吸收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思想和文化,歷盡艱辛而扭轉乾坤,使華夏神州再度雄踞東方。
文化需要更新,否則失去活力。一大堆的八股和太多的溫良恭儉讓只可能換來更多的屈辱和腥膻,而當奮斗和血性注入到古老的東方文明之中,就必然迸發出驚天動地的力量,地處三楚之地的湖湘文化其核心正是心憂天下、舍我其誰、經世致用和不屈不撓。于是,她帶著雄渾與博大走向了中國現代史的舞臺。
提問與答案一齊顯現,楚人毛澤東自幼接受的當然是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古楚文明和湖湘文化。少年時面對金甌殘缺、列強欺侮的祖國,就吟頌出“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壯美絕句;青年時代帶著一腔熱血北上燕園、南赴嘉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爾后他和他的戰友們更浴火重生、百折不撓,硬是打造出了一個響當當蓬勃向上的新中國,讓全世界為之驚嘆。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毛澤東的書法,20世紀初的中國積貧積弱,那些文人志士們苦思冥想、尋找原因,那個公車上書的 康南海 先生甚至到文字和書法里去尋找答案,一生尊碑抑貼的他對北魏碑刻情有獨鐘且極力推崇,就因為多數魏碑有一種雄偉豪邁的野性之美。晚清時代,寫碑成為時尚,毛澤東也不例外,年青時就寫一手中規入矩的魏楷,字里行間同樣流淌著一種粗獷雄壯的陽剛之美,這正暗合了楚文化所倡導的奮發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隨著年歲的增加和戰爭的洗禮,更加上地位和責任的變化,讓其書法在中晚年更側重于謀篇布局,如果說婁山關如血的殘陽引發了這位馬背上詩人的萬丈豪情,那末,從即刻起他的詩詞和書法都更注重大開大合的整體之美。
艱苦的戰事和繁忙的政務未能奪走毛澤東對于中國書法的鐘愛,或許他是在書法里尋找解題的答案吧,書法里的謀篇布局當然就是領袖和政治家胸中的百萬雄兵和運籌帷幄,于是,懷素和黃庭堅的法帖就成了毛澤東與古人對話的媒介,大唐盛世的開放和自信、宋人對人生和藝術的理解都如期來到他的心間。于是,我們在《沁園春.雪》和《滿江紅.和郭沫若》里讀到了那呼吸宇宙、氣吞山河的豪邁,在《水調歌頭.游泳》及《浪淘沙.北戴河》里讀到了改天換地的氣概和浪漫,這些偉大的詩篇不只有詞句的雄偉氣勢,更有書法的壯麗遒美,正所謂文書俱佳。觀其大草書作,吾以為有宋以降、山谷之后,無有出其右者。那些學問家總說:道高于藝、藝高于技,細察毛澤東書法,對于筆墨之細枝末節不甚講究,而永遠表露出的是大國領袖的自信和胸懷世界的擔當。
偉大的中國書法必將與璀燦的東方文明共存,當易中天求索 于李澤厚 先生的時候,后者告訴他:只有東方文明能夠引領人類走向未來。
是的,堅船利炮和弱肉強食都無法表達世界的明天,只有東方文明所放射出來的萬丈光芒才能照耀人類通往自由和幸福之路。
我讀懂了偉人那雄偉遒勁的14個大字:中國應該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