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kujuris.com/bbs/read.php?tid=9014
〈黎明之前〉里共產黨一方到最后就剩下一個人;國民黨一方除一人外都健在,但此人的被殺,也可有不同的解釋,死于私仇、內斗,還是共產黨的反間策略的成功。
怎么理解共產黨員的死,他們的情懷、信仰在今天看來已經被劃入不可理解的范疇。想起小時候愛國主義教育中形容共產黨員的四個字——“前赴后繼”。〈為人民服務〉里的死是“前赴后繼”,亦即你的死是被認可,有意義的,更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是在政治的意義上被繼承、被延續的(這和有個自己的孩子,生物學意義上的延續是不同),亦即它成為了對每一個個體的死的克服,這是人民形成的最重要的一環。參與了這個過程,即成為人民的一員。〈黎明之前〉的幾個地下黨,最后只剩下了一個人,可是每個人的生命都在最后的存活者身上獲得復活,獲得勝利。而國民黨則不同,富士康的13連跳更不同,每個都是孤零零的死亡,很難說形成一種集體性的、革命性的力量。
海裔 離線:寫了個觀后感,歡迎大家發表看法。
自從09年看《潛伏》之后,很少有徹夜不眠看電視劇的。這回讓我重蹈覆轍的是《黎明之前》。
喜歡這個片有個人口味的理由,也有思想上的理由。先說個人的:我發現扮演劉新杰的吳秀波和周星馳不僅臉像,氣質上也很像,演那種遭遇很悲慘但命又很硬的人特別合適。自從周星馳不好好當演員之后,這樣的人物就后繼無人了。吳秀波的出現多少讓我覺得有點驚喜。
山寨美劇?
這個片的話劇版很快要在北大百年紀念大講堂上演,但海報看了讓人啞然失笑,說這個片與美劇在哪些方面相似云云。難道中國電視劇的進步就體現在山寨美劇?
《黎明之前》比《潛伏》節奏要更為緊湊,對諜戰工作的技術展示更為精致,幾條諜戰線索同時演進而又相互嵌入,超越了《潛伏》中的“闖關型”的敘事。這是該電視劇的一個很大的賣點。但同時,這里也埋藏了它的弱點——因為過多地注重技術的維度,一些其他的維度就來不及展開,比如說,劉新杰和顧曄佳的感情就顯得單薄(盡管顧曄佳犧牲時劉新杰抱著她痛哭的一幕也非常感人);譚忠恕與劉新杰之間的關系,也缺乏更深入的挖掘。譚與劉是義兄弟,一起上的黃埔軍校,一起打的日本鬼子,一起被人從抗日戰場上的死人堆里刨出來,在諜戰中,近在咫尺卻又時刻相互猜疑。譚忠于國民黨的建黨理想,對國民黨的現狀不滿,但始終保持著忠誠;他理智上早就能看出劉是共產黨臥底,但從情感上又接受不了,直到最后,他認識到自己對一個腐朽政權的愚忠并沒有意義,認可了劉新杰的選擇。但這個心理轉變,交代得還是有點倉促。在這兩個情感關系的處理上,《黎明之前》原本是可以參考《潛伏》與《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我認為這個立體性不夠的弱點恰恰可能是因為《黎明之前》急于模仿一些美劇套路而造成的。
從《士兵突擊》、《潛伏》到《人間正道是滄桑》、《黎明之前》,中國電視劇與美劇相比,優勢并不在技術,而在于它對于重大的歷史與人生問題的介入。技術可以不斷改進,但如果喪失掉自己固有的優勢,那就不值得了。
水手和劉新杰:“犧牲”的兩個面相
水手的形象塑造最令人印象深刻。他幾乎是一個超人,一個完人,一個革命的圣徒,將精密的理性算計和超凡的自我犧牲精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諜戰片一般都會展現出強大的工具理性,但這種理性并不是常規化的理性,而是面對高度不確定的政治環境時的理性,它的運作需要強大的意志力與犧牲精神的支撐。這也是諜戰片的魅力所在——它將人身上的virtu展現得最為淋漓盡致),連他自己在第八局審訊室的死,都設計得那么令人震撼。在最后兩集中反復出現的水手給劉新杰遺留下的聲音,將全劇的感染力帶向高潮。水手上升為導師,但他不是教父,劉新杰也不是門徒,他們是前仆后繼的接力者。個體生命的有朽性,在革命事業的前后相繼中得到克服。
吳秀波扮演的劉新杰,從總體上說,成功地將一個長年的臥底復雜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了——那是一種緊張、恐懼、沮喪、絕望、悲憤、凄涼等等諸多情緒的混合與交替閃現,這其實是“犧牲”在日常生活的經驗層面的體現。水手的“犧牲”,是轟轟烈烈的,如同鳳凰涅磐,光彩奪目;而劉新杰的“犧牲”,卻仿佛是生命在時間中無聲無息的損耗。但這可能正是“犧牲”的兩個同時存在的面相。水手必然經歷過劉新杰所經歷過的一切,而劉新杰也時刻準備著像水手那樣的犧牲。兩個人中缺少任何一個,電視劇所展現的“犧牲”的精神就會不完整。
無論是水手的犧牲,還是劉新杰的犧牲,都是默默的、匿名的犧牲。他們沒有利,也沒有名。只有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夠理解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意義。
行動的動機:利益還是信念?
前幾周跟一位老師聊這個片的時候,他認為《黎明之前》的結尾表明的是:利益是比信念更強的粘合劑。譚忠恕、齊佩林、孫大浦三位明明知道劉新杰就是共產黨臥底,但為了反擊黨內政敵,保住第八局,他們寧可栽贓給不是共產黨的李伯涵。這個“利益”與“信念”的兩分,我并不認同。引導三人作出這個決定的動機并不相同:譚局長始終對劉新杰有深厚感情,只是他原來是一個具有強烈政治意志的人,其強大的意志力引導著其理性與情感。在他對黨國的忠誠被水手的犧牲與政敵的步步緊逼擊碎之后,他想的就是搞掉政敵,并給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一個情感上的交代。齊佩林和孫大浦原本只是技術官僚,說不上有什么堅強的政治信念,但敬服作風正派、政治忠誠的譚局長,對劉新杰也有一種混雜著親近與敬畏的感情,而對權力欲極強、同時人緣又極差的李伯涵則是鄙視與仇視。這一幕之所以能發生,從根本上是因為譚局長的政治意志已經垮掉,而反擊政敵的利益算計恰恰與他的情感傾向重合。在這種情況下,齊佩林和孫大浦也樂得順手推舟,替局長開脫劉新杰。
當然,譚局長對國民黨政權的政治信念是垮掉了,但并沒有喪失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 這也是他為什么在撤退臺灣之前和劉新杰一起去祭奠水手的原因。他說,國家與民族會記住水手的。這說明,他堅持的還是黃埔的本色,并認可了繼承黃埔精神的這個新政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