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平邦
其實,我是因為齊襄而喜歡《我們的八十年代》的,雖然左小青才是這部電視劇的女一號,飾演一個1980年代年輕漂亮的女大學生滿曉星――那個年代,大學生是真正的天之驕子,不過,在滿曉星身上,我們不但可以看到她受到了天之驕子的厚愛,其個人也具有天之驕子的優秀品質,跟滿曉星比,我覺得,現在的大學生只能用一個財經詞匯概括最合適:
貶值――是社會待遇和個體資質的雙重貶值。
當然,這只是看這部電視劇的一個小感受而已。
還是說齊襄吧。
齊襄,原名齊歡,2006年的一部《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一個極具1980年代范兒的李白玲,讓我深刻地記得了齊歡,在那部劇集走紅不久,我在她的博客上就看到了這部《我們的八十年代》正在趕拍的消息,沒想到,它真正播出要過兩三年時間。
齊襄在這《我們的八十年代》里飾演的丁蕙茹,其命運,從某種程度上重復了當年的李白玲,比如,兩部電視劇一開始都是男主角們因她而群毆,而且都是那種極有1980范兒的群毆:心齊、猖狂、狠毒、???。
1980年代的中國年輕人,無論是《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里的高洋、方言,還是《我們的八十年代》里的段玉剛、晃悠,處在改革開放原始階段,沖動、放肆而又富有集體主義和崇高主義,而那時如滿曉星、丁蕙茹以及李白玲這樣的女孩,即使現在看來,她們的單純、她們的清新、她們的熱情,也確實值和真正的男人們為之頭破血流。
丁蕙茹在這部劇里的命運亦如李白玲在《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里一樣,丁蕙茹最后被一輛大卡車撞死,而李白玲則得了絕癥白血病,丁蕙茹與李白玲也因而成為那個年代里一種特別悲情的符號,她們代表了那一代年輕人的血性與沖動已經隨新的時間點的來臨而悲情地消逝著。
讓人欲哭無淚。
“四車間”是《我們的八十年代》里特別深刻的符號,四車間,這個行將被民營企業構并卻掙扎不從、生生不息的國有企業(國有資產),它的存在,或者可以看成是這部電視劇對許多年來相同題材電視劇主流思潮的一種反動,以前的電視劇絕大多數都在演國有企業的私有化,以及在這個過程里普遍勞動者的受惠與歡呼,《我們的八十年代》則在演國企職工對私有化的體制變革的抗爭,對集體主義的捍衛,表現劇集創作者們對生產力發展方式的重新思考。
在這個層面上,“工人階級”和“工人階級文化”并沒有作為反面群體而是作為正面群體和正面訴求而幾十年來第一次被主流的中國電視劇表現和褒揚,段玉剛(夏雨飾)、晃悠(任帥飾)、老兄弟(李思博飾)、聞安(遲佳飾)以及丁蕙茹、滿曉星和老車間主任嚴昌泰(張洪杰飾)等人在四車間瀕于倒閉之際的團結和拯救,其實是當時年代許許多多已經被時間湮沒的真實歷史記憶的刷新;這部電視劇并沒有展望段玉剛等保衛后四車間的所謂“美好前途”――或者越過了那個年代,四車間一樣會土崩瓦解,會成為某個民營企業的加工廠,但,它蘊含的段玉剛等工人的抗爭熱情和集體情懷卻讓人深深感動。
《我們的八十年代》的懷舊,才是更純粹的懷舊,它沒有讓1980年代的懷舊與1990年以及當下時代的念新做任何的勾連,這種懷舊,不是陪襯,不是點綴,不是小酒小菜,而是一把給予我們現在正可以用來回頭重新解剖那個時代的牛耳尖刀,段玉剛和滿曉星們,他們越是在那個1980年代歡笑,我們會越在現在這個時代感到疼。
秦光明(張洪睿飾)若在其它同類題材電視劇中,一定會被塑造成銳意進取、大膽革新的優秀企業家,但在《我們的八十年代》里他與侯副廠長一樣被置于批判和嘲諷的那端,他們支持民營企業構并四車間的初衷說白了是為了在國有資產流失中獲得個人好處,是投機和豪奪,當然,電視劇里,這兩頭貨的嘴臉都一一被識破,不過與電視劇的演繹不一樣的是,當年的那些秦光明們,或者正是現在輪流登上中國首富排行榜的人。
除了贊嘆1980范兒的美好,這部劇集亦表現了那個時代人們內心富含的理想主義,它一方面懷著對集體主義依戀,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隨波逐流融入到下海、逐利的現實主義潮流中去,而現在的我們回頭望望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與事,能夠得出的結論只有以下兩個字:糾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