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處在一個最不文明的時代
中華網
今天,在論壇看到網友轉自《南方周末》的關于世博會期間的國民文明素質問題的專訪報道。一看標題是某位外交名人的談話,便打開看了下。
我一般不太留意閱讀這類新聞,這有什么好談的呢?講文明、講公德是應該的。但是,這次我不是看話題,主要是對那位談話人士感興趣。我想,這位忌諱友邦驚詫、致力國際友好的外交名家,一定能夠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收獲。
果不其然,談話可不是一般性地談話,深刻極了。此名士反省道:“我們國家是一個文明古國,老祖宗很注重禮節。小時候我們父母教育,見客人的時候不要翹二郎腿,吃飯不能出聲,別人說話不能插話,這是我們小時候的傳統。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我們經歷了一段以大老粗為榮的時代,講話帶臟字?!绷攘葦嫡Z,可謂歷史鉤沉、概古括今,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我們處在一個最不文明的時代。
記憶真好,不愧是飽學之士。二十年前,我曾聽過一段傳說中的笑話:“婦女同志們,我是個大老粗,不會說話,要問有多粗呢,你們婦女們同志們應該是知道的……”當時聽了還覺得好笑,但早已忘記這回事了;聽時都覺得那就猴年馬月的事情,連說笑者都覺得恍若隔世的。若不是從這位外交名人嘴中看到“我就是大老粗”這句話,我還真想不起這個小段子了。
我原不感冒“我是個大老粗”這句話,因為我就是在“大老粗”當中長大的;對這句民間口頭禪早已習以為常。我還一直以為這句話是表示謙虛呢,謙虛也是一種美德???原來是“以大老粗為榮”的表現?受益匪淺。所幸的是,我絕不會說話之前動不動來一句:“我是個大老粗,不會說話……”至多也就是用戰戰兢兢地語氣,或先或后地來個水平有限、見識短淺之類的。本來嘛,小民百姓的,自古以來都是人微言輕,還想充什么大牛???
要說傳統道德素質教育嘛,我也的確沒有正經學過多少傳統文化;從小時侯開始,就知道學雷鋒這回事,背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句話,聽過國家主席和掏糞工握手的故事,唱過“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這支歌,后來就是“五講、四美、三熱愛”的了。現在嘛,“八榮八恥”那是張口就來……
但是,我今天感到特別的后悔了。如果多學習一些傳統文化,即便弄不懂為什么對洋人“克己復禮”一百年的深奧道理來,至少能夠早早地明白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與時俱進地看,聯系實際地看,現在真正具有文明素質的人,黃金屋是小事了,美女上百的也不乏其人;假若他們去世博會,決不會插隊買票,而且穿著光鮮、舉止優雅,那就是流動的“中國館”,富裕禮儀之邦盡顯眼前,太給大中華長臉了。
傳統文明禮儀嘛,就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叫什么自知之明吧。否則,就有點沒大沒小、沒上沒下了。
中國傳統禮儀是非常有講究的,那叫章法,亂不得的;所謂知書達禮、知高識低,大概講的就是禮儀上的事。我覺得那些禮儀還是蠻有意義的。你說見到領導一個大馬哈跪倒,然后作幾個輯,再見的時候倒退著出門,生活中也就充滿了藝術化。據說本山同志的徒弟們一年就玩一回,某地幾十位農民也跑到“大院子”給市長演禮;靠,都這么做了不就文藝復興啦。據說退著走路還可以預防神經衰弱,如果照著傳統禮儀去做,每天還不得鍛煉個五回、八回的???
按照傳統的做法,在大人、大人物說話的時候,是不能插話的,只要唯唯諾諾即可,最多加一句:受教、領命、圣明之類的。現在的情況,就不太好了,個個嘰嘰喳喳,人人口是心非,太不和諧了。
由此,我又想到,那個大清朝的時候,洋人是不跪皇帝的,說明洋大人與中國皇帝差不多一個級別的。我又想啦,過去外國人在公園門口立一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中國人就規規矩矩地不進去了,多么好的素質?,F在為什么不能在世博會期間主動給洋大人讓個道,讓他們暢行無阻呢?
說到吃飯不能出聲,這個我是深有體會。就說我家那小子,在飯桌上打小都是風風火火地,啥好吃就可勁地造啥,吃雞先抓腿,吃魚先挖卵,你說我能搶得過他嗎?我曾二次試圖教育過他,但都失敗了。
有一次,我對他說:你吃菜怎么有響聲?他眼睛一翻:有嗎?我讓他自己注意聽一下;他吃下一口飯菜嚼巴嚼巴后反問道:沒什么啊?我就把電視的聲音掐掉,讓他再聽聽看……這下可壞了,我與那小子逗樂子慣了,他媽媽原以為父子倆在飯桌上又鬧開了,待明白過來我是認真的,一雙眼睛像看怪物一樣地瞄著我,簡直就是二只狙擊槍口對準了我的眉心。那小子更不干了,筷子往桌上一放,憤怒地質問我:你還讓不讓人吃飯?一看那架勢,我急忙“克己復禮”,擠出笑容了事。
過了幾天,他在捧著碗喝湯的時候,我充分吸取了上一次教訓,滿面笑容地說:干嘛要一口悶啦?能不能用小勺子一口一口往嘴里送???這以后到社會上怎么上得臺面啦?沒想到,他不怒反喜,眉開眼笑地說開了:你扯吧,在飯店喝酒的扯著嗓子勸酒不算,有的還吃著唱著呢,還有的酒喝多了跑到街上打人,嘴里還嚷嚷著我是處長……我趕緊地作出暫停的手勢,嘴里嘟囔著:沒有刁民,能出那號事?得得得,吃過飯背三字經去。小子嘻皮笑臉地問:新的還是老的?
倒不是我慣著我家那小子,實在鬧不過他的;再說我一家三口,規矩多了做給誰看???也不是電視畫面里描寫的大戶人家那樣,大房、二奶、三姨、四太的,一大桌子人先坐下來等著,當家的在MBA姨太太陪同下最后坐下來,眼睛環掃一圈,輕咳一聲后:吃——飯——吧——。這種感覺,別說是真的了,演一回戲也過癮。
哎——傳統禮儀之邦,如何不讓人戀戀不舍、魂牽夢縈呢?對于男人們來說,那怕你是叫花子,混幾年下來,后面也有幾個跟班的。
可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一切都變了,草民竟敢說官的不是,大老粗也敢數落文化人,見了洋大人都不知道回避,無法無天了。國人們要反省的是,如果你在洋大人面前不知道裝孫子,那假洋鬼子還有譜可擺么?這還如何韜光養晦、復興中華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