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演繹詩人氣質領袖風范
中國首部“政論體”話劇亮相“九藝節”
前晚,以波濤洶涌的黃河為背景下,毛澤東和警衛員小李的一段關于“請吃飯”的對話拉開了總政話劇團創作的、中國首部政論體話劇《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的序幕,緊隨其后的是土改中激動不已的農民……舞臺一角,深知土地改革將促成中國革命最終勝利的毛澤東感慨道:“這就是我們中國的農民,你把土地給了他,他就把命給了你。”
該劇巧妙地再現了許多經典場面:土地改革、送子當兵、三大戰役、“進京趕考”、開國大典……體現了共和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思考、爭辯和遐想。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其獨特的表現形式,跨越時空,縱橫歷史,實現了與列寧、蔣介石甚至李自成的直接對話,字字句句擲地有聲。
總政話劇團團長孟冰介紹,該劇已經演出了103場,只有經過這樣的打磨,才很自信地期待能得到廣州觀眾的喜歡。
|
文/本報記者 蘇蕾、莫斯其格
精彩現場
“吃飯論”發人深省
觀眾品得有滋有味
《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是我國首部政論體戲劇。該劇由總政話劇團一級導演宮曉東執導,由中央戲劇學院教授章抗美和著名作曲家郭鼎立分別負責舞美設計和作曲。雖然劇場的舞臺有限,歷史空間和想象空間卻無限,劇中人物涉及古今中外:李自成、毛順生、楊開慧、蔣介石、列寧、斯大林、劉少奇、朱德、林彪、周恩來……都是毛澤東在西柏坡遐想中和他會話的人物。105分鐘里,其對話之精彩、話題之尖銳、思想之犀利,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整部作品由很多個場景、情節串聯而成,不論毛澤東從小性格叛逆,與父親毛順生對著干的情景,還是請粟裕、林彪等高級將領喝茶的環節,都被演繹得準確生動。當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進京趕考”時,他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于是,民主黨派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共產黨人的革命導師列寧、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明末農民起義的悲劇英雄闖王李自成……他們一一走上舞臺,與毛澤東傾心交談、探討歷史得失。
政論體話劇最難還在于“理”與“情”的把控,這部劇也真實展現了毛澤東的詩人性格和父親情懷,他受長子岸英嗔怪而懷念發妻楊開慧的一段,將偉人片刻的孤獨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看完全劇,最令人感慨的,是這一厚重的歷史題材劇竟然如此引人共鳴,“民以食為天嘛,吃飯是天大的事情呢……全中國很多地方的人民都請我們吃過飯啊,井岡山的人民請我們吃過紅米飯南瓜湯,延安的人民請我們吃過小米飯,今天西柏坡的人民請我們吃白面饃……過不了多久,等我們解放了全中國,就該我們共產黨人請人民吃飯了……能不能讓人民吃飽肚子,這個問題是不是一個天大的問題呀?”在很多人每天一睜眼就想著要請誰吃飯或會被誰請吃飯的如今,在風花雪月題材話劇充斥劇場的現今,這些精彩臺詞發人深省。就像主演魏積安感性表達的那樣,“政論體”話劇就是一直在臺上說來說去,但這部劇有著很高的趣味性和可看性,觀眾看得有滋有味,一點不枯燥。
主創揭秘
將毛澤東作為戲劇人物,很“先鋒”
廣州日報:第一次看政論體話劇,我感覺這部劇挺“先鋒”的?
孟冰:“先鋒戲劇”上世紀80年代初被提出來時,主要是指戲劇的思想性,敢于直面社會現實并對其有深刻認識,而之后,很多人將之狹隘地理解為藝術手段的開拓和豐富,流俗于樣式。所以,雖然《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的藝術手段不拘于傳統,運用了現代的聲光電技術、中國戲曲虛擬化的表演以及戲劇舞臺假定性的空間,但我們從未標榜過這部劇的先鋒特征或先鋒性;真要提“先鋒”,我覺得是這部劇在詮釋毛澤東的藝術形象上有獨特性,是真正將他作為一個戲劇人物進行了觀察,并在他的性格和心理表現方面強調了獨特的戲劇審美意識。
廣州日報:這部劇會集了總政話劇團最強的演出陣容,您能否點評一下魏積安、翟萬臣、王麗云、孫濤這四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的表現?
孟冰:魏積安扮演毛澤東,在這個角色的戲劇創造上,我們遵從沙特羅夫的“思想即人物形象”,不追求形似,讓魏積安在外形、舉止和語言上都解放了手腳,將詼諧、睿智,具有領袖風范和詩人浪漫的毛澤東呈現在舞臺上,最終卻達到了形神皆似的效果。每一次演出,魏積安都十分投入,有不少臺詞都是他流著淚、在啜泣中完成的,他演繹的毛澤東不僅有指揮千軍萬馬的雄才大略,也有偉人瞬間的孤獨、凄涼感。
翟萬臣飾演蔣介石,雖然只在尾聲和毛澤東有一場戲,但兩人在臺上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兩個大腕演員在飆戲,十分過癮。
王麗云飾演一個無私的革命母親邱大娘,為此傾注了全部情感,在舞臺上的演出很有爆發力。孫濤扮演一個基層干部,他以自己特有的幽默和智慧,為這部厚重的政論劇帶來輕松、愉快。
演員說戲
魏積安
演完毛澤東,和毛新宇成“親戚”
廣州日報:大部分觀眾都是通過小品認識你,這次出演毛澤東觀眾挺驚詫。
魏積安:其實我演毛澤東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幾年前在《圣地之光》里也演過毛澤東,但每次演毛主席都會被問到類似問題。其實我是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的,是正兒八經的戲劇演員,從藝這么多年我從沒離開過話劇舞臺。作為演員,演各種不同角色應該能做到的。塑造毛澤東這個形象,我覺得順理成章,不值得觀眾那么驚詫。從我體會上來說,沒什么特別的東西。
廣州日報:這次演的毛澤東有什么不同之處嗎?
魏積安:這個時段的毛澤東跟其他毛澤東有不同,這是劇本賦予的。更重要的是,這個戲給毛澤東一些內心活動的東西,這是其他史料里都沒有的——毛澤東的愛恨情仇。比如說在序幕里毛主席有一段臺詞:“我在延安一待就是13年,到底要干什么?”后來他自己回答了,要改天換地。我們這個戲特別情感化,讓后人看看當年毛澤東的情感世界。
廣州日報:有擔心別人拿你的表演跟影視作品里的毛澤東做對比嗎?
魏積安:我的表演跟影視沒關系。雖然造型上按毛主席那樣化妝,但表演還是舞臺藝術。我敢說,觀眾一旦來了,從來沒有中間提前離開的。之前毛新宇曾經來看我的演出,說實話我當時挺緊張的,還好他看完說很好,現在我們倆的關系像親戚,每年他女兒過生日都讓我去,我感覺他真把我當爺爺了,哈哈。
郭達
學湘潭話,努力不讓觀眾笑場
廣州日報:看到你一身軍裝接受采訪,確實跟小品里的形象太不同了。
郭達:當年我在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后到了西安話劇院。我是在戲劇開始走下坡路后開始演小品,所以大家只知道我演小品,其實話劇是我的老本行,回到這個舞臺也沒有太大的思想負擔,很快就適應了。而且,小品中體會到的東西也可以用到話劇舞臺上。
廣州日報:你在這部劇中演的是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這個角色以前出現得并不多,你如何把握這個角色呢?
郭達:在這個劇中我只有3分鐘表演時間。在設計角色的時候,我想毛主席走路可能很像他父親,我就學毛主席走路,讓觀眾覺得舞臺上的他們真的像父子,像一家人。其實誰也沒見過毛主席的父親,我就那么演了,觀眾可能就相信了。只是可惜戲太短了。
廣州日報:有沒有擔心觀眾一見你亮相就笑場?
郭達:為了讓觀眾不出戲,我借鑒了小品手段。毛主席在戲里說方言,我就說湖南普通話,私下還曾經找單位湖南籍的戰士學地道的湘潭話。這都得益于小品舞臺的鍛煉,小品要求十幾分鐘塑造人物,這次時間更短,只能努力讓觀眾不笑場。
廣州日報:之前跟魏積安在小品方面有合作嗎?似乎沒見過你們合作。
郭達:我們倆擱一塊演小品不浪費嗎?哈哈。春晚上我和蔡明固定搭檔,這些都是中央電視臺安排好的,除非我們的戲里有更適合大魏演的角色,要不他不會跟我合作小品。但在雙擁晚會等部隊的晚會上,我們合作了不少小品。
知多D
什么是政論體話劇?該劇編劇、中國劇協副主席、總政話劇團團長孟冰介紹說:“政論體戲劇興起于蘇聯十月革命,它直接地描寫領袖人物,抒發政治觀點。但這不是刻板的說教,而是充滿了浪漫和想象,將領袖還原成有血有肉的人。它需要我們嚴格地尊重歷史,同時又不拘泥于時間和空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