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美國研究朝鮮戰爭經驗 籌拍大片《嚴寒17天》
2010年06月08日 09:11鳳凰衛視
核心提示:今年是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首次由好萊塢投資拍攝,以朝鮮戰爭為題材的大片,將在南朝鮮投資拍攝。鳳凰衛視評論員何亮亮認為,美國拍這部片子,是因為美國人卻很注意研究打敗戰。因為研究打敗仗正是為了以后不打敗仗。同時他也希望中國也能拍攝體現民族風貌的抗美援朝大片。
何亮亮:《時事亮亮點》今天的傳播焦點,我們要來分析一下,美國人為什么要拍一部反應朝鮮戰爭的大片《嚴寒17天》?
美國籌拍朝鮮戰爭大片《嚴寒17天》
解說:今年是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首次由好萊塢投資拍攝,以朝鮮戰爭為題材的大片,將在南朝鮮投資拍攝。據美國電影雜志《綜藝》報導,好萊塢投資1.3億美元,以1950年長津湖戰役為題材的《嚴寒17天》,將由《地心歷險記》的導演艾瑞克·布萊威格指導,計劃在今年年底前開鏡,預定2010年上映。導演布萊威格在接受《綜藝》雜志訪問時表示,他并不打算憑借電腦特技打造宏大戰爭場面,但3D是這部影片的必要手段,這樣才能夠讓觀眾看得更投入,仿佛身臨其境。
作為影片歷史大背景的長津湖戰役,是1950年冬天,美軍第一海軍陸戰師在咸鏡北道長津湖附近,對中國志愿軍第七師包圍后展開的戰役。由于當時的天氣非常寒冷,當地的地形也異常險峻,6500多名美軍犧牲,美國暫時把這場戰役稱為最艱苦的戰役,或者被遺忘的戰爭。本片將會邀請南朝鮮、美國、以及中國演員加盟演出,影片的拍攝和部分3D制作,也將在南朝鮮完成,南朝鮮文化體育觀光部和在鄉軍人會承諾對本片將提供各種裝備、武器、拍攝地,以及軍隊協助等全方位的支持,向為宣揚所有的朝鮮戰爭參戰勇士的英勇犧牲和崇高業績做出貢獻。導演布萊威格在1990年憑借影片《全面回憶》榮獲奧斯卡最佳特效獎,目前正新西蘭為另一3D影片《瑜伽熊》進行后期制作,出自大師手筆的《嚴寒17天》絕對值得期待。
何亮亮:今年是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這場戰爭的影響,到現在還存在,我們最近幾個星期,一直在講到,比方像天安號事件等等,因為它的背后就是北南的對立,而北南的對立,當然是跟朝鮮戰爭有關的,而且朝鮮戰爭,也是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大國之間的第一次較量,但是這個較量完全是不平衡的較量。中國當時已經是世界上人口第一的國家,但是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為什么這樣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在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后,會和世界第一軍事大國在朝鮮半島展開了慘烈的戰爭。而這場戰爭,實際上到現在為止,我們覺得我們對它的認識還是不夠的。
美國研究戰爭經驗 籌拍朝戰電影
何亮亮:我們來看美國人,今年朝鮮戰爭60周年,有美國的電影人正在籌拍一部電影叫做《嚴寒17天》,這個《嚴寒17天》就是以1950年冬天,中美兩國的軍隊,當時美國人用的名義是聯合國軍了,但是這個所謂的聯合國軍,它的主力它的90%以上的軍人是美國人,而且它的指揮者麥克阿瑟上將,他也是美國人。雖然當時交戰的雙方是中國和朝鮮的聯合部隊,但是實際上主力當然也是中國的軍隊。兩軍在長津湖地區展開了長達17天的慘烈的戰斗,美國人現在正在以這場戰爭作為背景,要籌拍一部電影,而且按照美國人的打算,現在資金也已經到位了,演員也已經都找好了,準備要拍出一部大片。根據美國導演的風格,他們以往拍的片子,我們有理由期待這部片子拍出來應該是相當好看的。
從這里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像雷瓦多將軍曾經講過的,中國人不喜歡研究敗仗,打了敗仗不喜歡研究,美國人卻很注意研究打敗戰。為什么?因為研究打敗仗正是為了以后不打敗仗,打了勝仗固然要研究,但是敗仗更應該研究。但是在美國有這樣很有趣的現象,比方說美國在亞洲打過兩場戰爭,一場是朝鮮戰爭,朝鮮戰爭,美國沒有輸,但是美國也沒有贏。可是在越南戰爭,美國明顯的是輸了,所以美國研究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書籍都很多,但是從電影的角度來看,越戰的電影在美國沒有幾百部也有大幾十部,可是有關朝鮮戰爭的電影,在美國卻是鳳毛麟角,非常少。
我不知道這個現象反應了什么問題,因為越南戰爭是一場代理人的戰爭,中美的軍隊并沒有直接在印度支那交戰,可是在朝鮮,在三千里江山,朝鮮半島的三千里江山,中國人民志愿軍,就是原來以第四野戰軍為主,但是也包括了其他幾支野戰軍的部隊,大批年輕的戰士,冒著嚴寒,而且是在裝備后勤遠遠落后于美國的情況下,開進了朝鮮,很快從朝鮮北部一直打到了南朝鮮,兩次占領了漢城,跟美軍是有得一打的。雙方的實力雖然懸殊,但是美國以麥克阿瑟那句名言來說,那是他作為停戰協定的簽署者,那是美國第一次在一場沒有取勝的停戰協議上簽字了,因為美國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這場戰爭,實際我想到現在為止,心理上,無論對中國人,特別對中國的軍隊,以及對美國人,主要是對美國的軍隊,還是有影響的。所以我想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導演要拍一部這樣的電影,《嚴寒的17天》。這部電影,據說要到明年才能夠上映,美國人好像也并不講究,我非要在朝鮮戰爭爆發的六十周年,我才來上映這部電影。但是相關的消息,一些片花甚至都已經出來了。
呼喚中國的抗美援朝大片
何亮亮:我從這里想到的,對于中國來說,如此重要的一場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剛剛一周年,毛澤東就做了一個大膽的決策,在其他領導人反對的情況下,他堅持說中國要出兵,要援助朝鮮,要跟美國作戰。對于這場戰爭,老一輩的中國人,包括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我們都是從電影,像是《上甘嶺》,像《奇襲》,還有《奇襲白虎團》,還有像《英雄兒女》等等這些電影當中來看到當時中國人怎么樣來表現這場戰爭呢?可是在那個以后,就再也沒有過了。
其實朝鮮戰爭,中國軍隊的表現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特別在1950年在1951年,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中國軍隊不畏強敵,打出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這個戰爭,雖然中國的傷亡慘重,但是美軍同樣也沒有能夠取勝,這是中美兩個大國第一次這樣的,在遠東的戰場上交手,我們希望以后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戰爭,但是如何把當年參戰那些中國軍人的那種精神風貌,那種不畏強敵,那種殊死作戰的精神,從電影上把它表現出來,我相信現在這個電影從技術上來說,沒有難題,取景應該也沒有問題了,演員更沒有問題了。不像從前中國人拍電影,要找一些少數民族來演美國人,現在要找美國的演員,我想太容易了,問題是目前我還看不到有這樣的構思,沒有這樣的劇本出現。
我不想說大導,著名的導演好像是不少,拍風花雪月的導演不少,但是要來拍一部這樣的,表現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這樣一個正面的,敢跟美國人去作戰的這樣大片,很可惜到現在還沒有。今年是朝鮮戰爭60周年了,我不知道有沒有一些電影人,也許我孤陋寡聞,也許他們正在籌備拍攝這樣的一部電影,而我們并不知道。但是我從美國人現在拍《嚴寒17天》,給我的一個啟示,或者給我的一個刺激就是,為什么中國人卻不能夠拍,或者準備拍這樣的電影?我希望更多的電影人,多了解一下關于這場戰爭,最好也能夠拍出這樣的一部大片,和美國的《嚴寒17天》一起上映,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