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這幅曾經在全國產生極大影響的油畫《農機專家之死》。
不用說別的了,單從這幅畫可以將這個作者納入右翼知識分子之列。我當過知青,父輩中也有不少人進過五七干校的。以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所見所聞,可以說作者嚴重歪曲了文化大革命。毛澤東要知識分子,革命干部到五七干校接受勞動鍛煉,出發點就是要他們通過勞動體驗了解勞動人民,革除當官做老爺的習氣。
我的岳父在五七干校的勞動任務是養豬的,不但沒有像很多書上說的受折磨,反而是白胖胖的回來,身體也強壯了好多,現在他已經是90多歲的老人了,身體還挺不錯的。
這幅《農機專家之死》,農機專家手掌心還托著兩粒硝酸甘油藥片,帶著嚴重的心臟病參加勞動,過度的勞累,死前救心丹都來不及吞下。再看看作者自己的創作心得“在畫里我抓住和突出了這么一些東西:一個充滿智慧而憂傷的腦袋,一雙勤勞而被折磨得皮包骨的雙手。一具木犁和兩粒硝酸甘油藥片。在20世紀70年代,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一個受折磨的農機專家倒在世界上最落后的生產工具上面死去了,這是多么大的諷刺啊!”。
再看看報道這幅畫的描述“實際上,這一構思與他記憶中的一件真實的悲劇有關:‘文革’時,畫家的愛人在干校勞動,畫家去探親的時候聽說有一位美院的雕塑家在犁田的時候死在田頭。據查證,這事發生在1969年2月28日,死者是廣州美院雕塑系副主任、著名雕塑家曾新田。當時他患有高血壓,穿著一條短褲在地里犁田,突然就倒下去了。多年以后,當畫家在反思‘文革’劫難的時候,他非常感慨于中國知識分子所遭受的無情摧殘與悲劇命運,因而產生了這一充滿現實主義悲劇色彩的構思,而且把倒在田頭、倒在落后的農具上的主人公身份變成農機專家,使這一悲劇更具有鮮明和強烈的沖突性力量。”可以看出,這些知識分子是多么的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將一個因心臟病死在田頭的雕塑家,改成為一個“農機專家”,確實更有震撼力了。
這里特別需要強調,毛澤東的“五七指示”,不是專門針對知識分子的。毛澤東首先是針對軍隊,認為“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在這個“大學校”里,不光是參加生產勞動,而且把生產勞動與學習軍事,學習政治,學習文化,批判資產階級聯系起來。他也只是在提到工人、農民、解放軍、學校都辦這種“大學校”的同時,提了一下干部,認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也要這樣做,在毛澤東時代,知識分子都當做干部對待。再有,患有高血壓,心臟病,散步,睡覺都會死哦,這是常識,不能都往干校推。
想為上面這個右翼知識分子說話的是他的另一幅出名的畫《海螺響了》,見下圖。
同一個知識分子,一個現在可以稱之為右翼知識分子的畫家,在毛澤東時代卻可以是決然相反的心態和創作熱情。《海螺響了》創作于文化大革命年代的1971年,發表于1972年。且看他自己的創作體會,“當年,我在邊防一共呆了幾個月的時間,進一步體驗生活。在這個采訪的基礎上,我們畫了不少連環畫,最后就創作了這幅畫。內容是表現在那種歷史背景下,人民群眾為捍衛革命成果,保護自己的幸福生活,自覺地與美蔣反動勢力做斗爭的情景。從畫面中可以看出,一聲號響,所有人都行動起來了。遠處,依稀可以看見很多群眾蹬著自行車,朝著一個方向行進;近處是女主角,手里握住魚叉,背上自己的小孩就要出門。這個情景是很真實的,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在我體驗生活的那個沿海漁村里,不管白天黑夜,每次螺號一響,漁民們就集合了,手里拿著各種各樣的武器,這個給我印象太深了。我竭力要表現的就是‘全民皆兵’的情形,連帶著孩子的婦女都發動起來拿著魚叉上前線了,可見“全民皆兵”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了。”注意,《海螺響了》是在1971年創作的,典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而《農機專家之死》是在1979年創作的,1979年,文化大革命剛剛被否定哦。看這些知識分子轉變得多快!黨指向哪里,他們馬上就知識向哪里,乖得多可愛。
很多的所謂右翼知識分子其實只是跟風型而已。你說文化大革命錯了,他們就極盡其能找(造)根據,編理由;你說人民公社錯了,他們也極盡其能找(造)根據,編理由;你說私有制好,他們也同樣極盡其能找(造)根據,編理由;你南巡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他們就極盡其能找(造)根據,編理由“走資本主義道路”。說不定有一天,某個X大X全會,黨說***設計師晚年犯了錯誤,成績和錯誤三七開。可以想象,那畫家可能就會將一個被搶了項鏈,然后因為本來有心臟病,受到刺激而突發病死的老人,描繪成由于改革開放帶來嚴重的社會動亂,老百姓不得安寧,老人也不能幸免,被壞人搶劫并殺害,慘死街頭的油畫畫面,畫面還圍著一群表情淡漠的人,圍觀人群中有學生、護士和警察。會用他們組織知識的能力極力證明***的設計錯誤。
結論,大量的右翼知識分子,也包括哪些改革開放涌現出來的理論精英們,他們不外就像這位畫家一樣乖得可愛而已,呵呵,也乖得可怕。
結論,大量的知識分子是聽黨的話的,關鍵的是黨怎么指方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