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不朦朧
呼喲嘿
關于朦朧詩這個東西,談幾點看法:
一、朦朧詩指向明確,一點不朦朧。朦朧詩其實是政治詩,具有極明確的政治目的。實質其實就是反革命\反毛時代\反無產階級文藝。從政治上講,朦朧詩成功了,它至少與它所要反對的文藝形式同歸于盡了。現在人們不讀那些詩歌和所謂的人文精神衰落、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人心糙了之類的說法一點關系也沒有!僅只是因為朦朧詩已經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只要大部分人一聽到毛時代文藝就皺眉頭,就下意識地覺得是意識形態主導下的樣板宣傳,那么我們就可以說朦朧詩已經勝利了!人們忘記或者說有意忽視了,朦朧詩本身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宣傳。我的看法是:朦朧詩是三中全會精神的文藝表達,三中全會精神是朦朧詩的政治綱領。朦朧詩通過渲染個體,消解階級意識,用資產階級文藝觀達成對毛時代革命文學的替換。悄悄顛覆原來的審美原則,構筑一種新的生活觀念。用新的意識形態來取代革命的意識形態。所以說朦朧詩是從屬于80年代整個意識形態領域大決戰的一個子戰場。
二 、為什么稱它朦朧?有兩個原因:1、它的朦朧不在于其精神實質,只在于形式、措詞。這是相對于毛時代文藝的審美原則而言。朦朧詩出生的時候,毛時代或者說無產階級文藝的審美原則還是主流(用資產階級的習慣的話來說就是“八十年代初的政治壓力仍相當濃重”),所以被認為朦朧。2、朦朧詩人自稱朦朧,是一種保護色,意在掩蓋自身的戰斗性質。朦朧詩人們“寫作中並沒有選擇正面的對抗,而是沉湎與發明一種新頹廢,來點染寫作衝動和青春的苦悶”。他們的作戰方針是:毛澤東時代消解個人生活,我們就歌頌個人生活。愛情的激烈、動人、秘密、忘我、大膽、溫情、帶個人苦難的傾訴,把擁抱轉變為真理。(《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
三、詩人群體的自發性。朦朧詩人群體,說得文藝一點叫“精神團契”。盡管南北詩人之間聯系交流很多,也有自己的刊物,原則上可以認為有組織,但他們更愿意被人認為是自發的,非組織的。為什么?很簡單,無產階級文藝是組織性的!工人階級作為先進階級的首要特性就在于它是在資本主義大生產的制度下成長起來的,消除了手工業和小生產的渙散形式,代之以極強的組織性。與這種生產方式相適應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首要特性也是極強的組織性——黨是有組織的部隊!反映到無產階級文藝上必然也是組織性的。那么與之對抗的方式就是訴諸"個體性"/"非組織性"/"體制外"等等。
2008-04-1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