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報文章:西方影視作品掀起對華“文化冷戰”
劉大可
在西方的影視作品中,俄羅斯過去一直是對立面,尤其是克格勃,更被丑化為無惡不作、與全人類為敵的罪惡集團。但現在在西方影視作品對立面排行榜上,俄羅斯已退居次要位置,中國反而逐漸上升。
英國廣播公司一出間諜電視劇講述3名中國間諜潛入英國,擄走為英工作的中國科學家,然后在俄羅斯協助下入侵軍情五處網絡,控制軍情五處的電腦系統,又勒索官員逼他交出秘密基因武器藍圖,繼而威脅在倫敦發動炸彈襲擊。這出名為《間諜》的電視劇,想像力豐富,充滿冷戰思維,中國間諜似乎成為西方世界的頭號破壞者。中國間諜代替俄羅斯間諜,成為西方影視作品的主要敵人,顯示出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恐懼感不斷加深。
類似的影視作品在西方國家已不少見,好萊塢今年初拍攝了一部反華電影《紅色黎明》,講述金融海嘯后,中國人民解放軍以“修補美國經濟”及“我們是來幫忙”的名義入侵美國,并在美國廣設“配給證發放中心”,象征解放軍的“八一”軍徽亦被印在類似納粹的長條旗上,最終一群美國青少年擔起救國重任,該片其實是舊片新拍,舊版講述美國一夜間遭蘇聯及古巴入侵,如今蘇聯紅軍變成解放軍,邪惡的蘇聯變成紅色中國。
美國近年推出的動作片《24小時》,也有多集與中國密切相關,講述美國反恐特工跑到中國駐美使館大開殺戒.之后被中國特工抓住。該片極力渲染反恐英雄受到中國特工摧殘的畫面,激發美國人對中國的憎惡。影片還講述中國特工不擇手段攫取俄羅斯核武器密碼,在美國肆意破壞,最后被美國特工全部鏟除。
在這些影片中,中國間諜成為無孔不入、無惡不作的頭號大壞蛋,其危險性甚至超過“基地”組織。這些影視作品不斷增多清晰地向世界發出一個訊號,也就是西方文化精英們正掀起妖魔化中國的文化冷戰,令西方民眾仇華、排華。
眾所周知,西方影視作品早已不是什么裝飾,而是有其極強的戰略和政治意義。若說電腦模擬實兵演練是軍事行為,那么同類軍事間諜題材電影就絕對不是玩笑話劇,而是一場政治心理戰、軍事心理戰。更可怕的是,它還打著娛樂中立大旗,以一種輕松方式,將某種理念悄無聲息地傳播。
影視作品是西方外交政策的折射,美蘇爭霸時,蘇聯是西方影視作品中的敵人,9-11之后,伊斯蘭世界是西方影視作品中的敵人,如今美國重回亞洲,將中國視為頭號對手,中國特工便成了西方影視作品中的敵人。中國一直宣揚自己和平發展,但在西方文化中,中國總是野蠻、毫無人性、毀滅人類的象征。這是他們的政治需要。
(《環球視野》第329期,摘自2010年11月15日香港《太陽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