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抗美援朝是全世界人民的【全球】解放戰爭
——《七律紅梅頌》點評之五十五
段曉旭 許博士
【萬卉紅梅與共殖】是對于當代世界的形象描敘。它說的是【而今】的世界已經進入了【全球】社會主義的革命時代,當代世界的國家形態已經全面地進入了【全球】社會主義的社會改造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時期。所以,【全球】的國家已經不能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來明確的加以區分了,而只能用【全球】社會主義的三個性質有所區別的不同世界來區分了。換言之。世界現存的所有國家,都是【全球】社會主義的組成部分,所不同的就在于它們在社會主義性質的程度上有所區分,這樣,處于【全球】社會主義的不同國家,也就劃分為三個世界。美國和前蘇聯是【全球】社會主義的第一世界國家,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整個歐洲國家則屬于【全球】社會主義的第二世界國家,其他所有的亞非拉國家則屬于第三世界國家。要正確地認識當代世界的這一歷史時代及其特征,就必須正確認識抗美援朝的性質,認識抗美援朝所具有的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全球】解放戰爭的性質。承認抗美援朝具有的【全球】解放戰爭的性質,就必然承認我們的時代已經處于社會主義【全球】革命的時代,就是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大聯合的時代,也就是福利經濟限制和改造商品經濟的歷史時代。,對于認識人類社會在當代世界的歷史時代及其發展趨勢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
認識現代世界的時代特征,首先可以從它的經濟形態來認識。如果說,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一般特征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和交換的話,那么,社會主義的經濟形態就那是社會福利的生產和交換,就是福利經濟的社會形態。【而今】的【全球】經濟形態實際上福利經濟的形態,也就是剩余價值不斷地和經常性的轉化為社會福利的經濟形態。
現代壟斷資本主義在經濟運行上的根本矛盾,就是資本主義市場已經無法容納現代聯合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了,只有把商品價值還原為同一具體勞動的形式,即轉化為福利收入的形式,才能形成廣闊的福利交換市場,從而促進現代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福利制度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正是因為福利經濟這樣的相對獨立和穩步增長的福利交換市場,為資本主義提供了一個比較穩定和逐步擴大的市場需求,從而促進了第二世界和第一世界國家在戰后的較大發展。這就是說,戰后歐美國家的國民經濟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實際上是社會主義福利經濟的因素在壟斷資本主義內部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所引起,而絕不是因為資本本身還能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當然,第二世界國家內部的福利制度和福利經濟還僅僅是以勞動力的聯合所有制為基礎的,還是范圍有限的和不確定、也不穩定的聯合勞動的等量交換形式,因此還是福利關系簡單形式和福利制度的初級形式。
商品價值和剩余價值之所以必然地轉化為社會福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也就是社會生產力由分工形式發展為聯合勞動的形式所產生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社會福利與剩余價值一樣,都是人類勞動所采取的一定的社會歷史形式,是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形式。人類勞動在原始社會時期是直接的具體勞動的形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原始社會末期產生社會分工,于是,人類勞動采取了抽象勞動進行等價交換的方式,價值關系就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社會分工經過封建社會的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形式,因此,價值也發展為剩余價值。歷史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后,社會生產力便由社會分工發展為它的對立面,即聯合勞動生產力,而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生產關系僅僅是舊的分工的遺跡和表現,它們已經不能適應聯合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了,所以,商品價值必須轉化為福利交換關系。價值交換關系之轉化為福利交換關系的必要性就在于,福利關系是與聯合勞動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形式,是主體勞動的交換關系,也就同一具體勞動的凝結形式。
福利收入是同一具體勞動在本質上的存在形式,是主體勞動對于社會生產的支配和占有。社會福利的決定規律也就是是主體勞動時間量決定福利收入量的規律。這個規律的主要要求和內容是:生產一個商品的主體勞動時間量決定該商品所包含的福利實體量,福利收入的分割和提取分配必須符合主體勞動時間量的規定和要求。社會福利是在商品生產條件下進行的同一具體勞動的等量交換關系。一個商品所包含的主體勞動時間量在其形式上和總量上(包括轉移的積累福利即物化聯合勞動量),都是與生產這個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是一致的。所以,社會范圍的福利總量與價值總量也是一致的,也就是同一個到時間量。在這里,同一具體勞動既表現為抽象勞動而轉化為商品價值,又要轉化為社會福利,從而還原為具體勞動時間。這樣,社會福利就通過抽象勞動還原為同一具體勞動的形式,不斷地變革和改造了剩余價值,使剩余價值轉化為社會福利的形式。
這就是說,福利決定規律就是主體勞動時間量支配和決定福利收入的規模和數量的規律,是聯合勞動生產方式對于商品價值進行革命性限制和改造的本質關系,是商品價值量還原為具體勞動時間量的核算方法和表現形式,也就是商品價值轉化為福利收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主體勞動對于壟斷資本主義進行的社會變革和社會改造正是從福利經濟制度開始的。主體勞動是總體勞動力的勞動支出形式即總體活勞動的“分泌形式”,它在根本上取決于勞動力的聯合所有制的基礎。只要具備了聯合勞動的生產力基礎和勞動力形成了社會范圍的聯合形式,主體勞動就得以產生的,而福利制度和福利經濟就是這樣的新的所有者形式的表現。所以,聯合勞動力所有制這樣的新興所有制形式這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在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旁邊產生的,而代表這種新型所有制利益的福利制度和和福利經濟形態也就產生了。總之,抗美援朝開辟的福利經濟形態,在本質上就標志著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和形成。
(二)
抗美援朝之所以把人類歷史的時代改變為【全球】社會主義時代,是因為抗美援朝促使【全球】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質的變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生產形式,而在抗美援朝以后,全世界所有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和改變,這個改變主要就是單一的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變成了剩余價值為主導、社會福利為輔助的生產形式。由于社會福利制度是由國家對于剩余價值進行統一的扣除和分割所形成的,所以,資本的形態也就發生根本性變化和改變,資本的壟斷形式發展為國家的統一的壟斷形式,即私人壟斷資本發展為國家壟斷資本。整個世界由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取代和代替資本主義的革命時代,也就是進入了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這個過渡時期的本質,就是福利經濟對商品經濟的社會改造和社會變革,就是社會主義對于資本主義的革命。
認識我們的【而今】的時代屬于【全球】社會主義的革命時代,核心是認識抗美援朝所開辟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的世界大聯合及其帶來的遍及世界的社會福利制度和福利經濟形態。而社會福利在社會主義的理論上并不是什么陌生的概念,例如,蘇聯的多部憲法里就多次提到了社會福利。但蘇聯理論界尤其是經濟學家沒有對這一范疇加以關注和研究,更加沒有把這一概念上升到社會主義本質關系的高度。相反,這一概念在“二戰”后卻在西方國家得到了及其廣泛的研究和使用。西方理論界把歐美國家稱之為“福利國家”,這實際上就對福利制度和福利經濟在當代世界的歷史地位在形式上進行了理論的表達和理論描敘。而在理論上走得更遠的一些西方理論家則認為現存西方的福利國家的國家所有制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而歐美等國家也發展成為所謂的“人民資本主義”。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者中,也有不少主張國家所有制就是公有制的。但是,籠統地說國家所有制就是公有制是錯誤的。因為,只有與社會福利的生產和分配相聯系的國家所有制,才能成為公有制。那么,存在于歐美國家的國家所有制,既與剩余價值的生產相聯系,又是與社會福利的分配相聯系的,所以,這樣的國家所有制形式就具有資本性和公有性的雙重性,即具有一定的公有制的萌芽性質,但它還不是公有制本身的成熟形式。那么,什么樣的國家所有制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呢?或者說,成熟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什么呢?原來,成熟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不僅是與社會福利的分配相聯系的國家所有制,而且是與社會福利的生產形式相聯系的國家所有制。
在共產黨領導的公有制國家里,由于舊的社會分工的存在,法人所有權和法人利潤仍然存在和保留,公有制在形式上表現為國家所有制。而在資本主義國家,也存在國家所有制,也存在比較廣泛的社會福利。這兩者的區別在哪里呢?這就是看社會福利是不是成為國家所有制的生產方式。這就是說,公有制無非就是以社會福利為直接的生產目的的國家所有制形式。但是,在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所有制條件下,由于社會福利的生產在形式上采取了剩余價值轉化為還原為社會福利的形式,所以,一旦剩余價值不是轉化為社會福利,而是轉化為法人代表的高薪工資和高薪收入的話,剩余價值就變成了“高薪利潤”,社會福利的生產方式也就蛻變為資本的生產形式了。以赫魯曉夫為代表的蘇聯領導人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曾經公開宣布,他們的生產目的就是企業利潤。這樣的情況說明,赫魯曉夫是在沒有改變國家所有制的條件下,把社會福利的生產方式改變為高薪利潤的生產方式的。而高薪利潤則是企業法人和政府法人等法人代表集團即資本的利益。這就暴露了赫魯曉夫是代表資本主義勢力的這個本質。
這個情況說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以社會福利的生產為核心的國家所有制形式和社會經濟形態,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這樣的生產方式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經濟形態,而是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生產方式。所以,即使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社會主義的福利生產和福利分配的經濟形態,也可以在國家所有制的形式下,蛻變為高薪利潤的資本生產方式。這個情況也從反面證明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共產主義的過渡形態。而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實際上存在兩種過渡形式,一種形式是福利生產形態,這個形態就是剩余價值全面地轉化為社會福利的經濟形態。另一種形態則是福利分配形態,也就是剩余價值與社會福利同時并行存在的形態。只要共產主義還沒有到來,只要世界上還存在舊的社會分工和法人所有權及其帶來的剩余價值,社會主義的這樣兩種形式就必然存在。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屬于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福利分配形態。而這些國家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都是國家所有制。之所以區分為不同世界,正是根據【全球】范圍的國家所有制內部的社會福利與剩余價值的相互關系來界定的。第一世界國家,就是金融壟斷利潤占主導地位,社會福利為補充的國家所有制形式;第二世界就產業資本利潤占主導,社會福利作為補充的國家所有制形式;第三世界則是社會福利占主導,而民族資本利潤為補充的國家所有制形式。這就是說,三個世界都存在剩余價值,也都存在社會福利,他們統一于國家所有制。而認識【全球】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則需要從國家所有制內部的剩余價值和社會福利之間的不同關系和不同地位來加以認識。抗美援朝之所以改變了世界的歷史時代,正是因為抗美援朝把福利制度和福利經濟帶到了全世界,帶到了【全球】每一個角落。
(三)
蘇聯曾經是世界上社會主義的發源地,但蘇聯在其存在七十余年以后解體了。蘇聯的解體,只能說明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在蘇聯土地上消失了,而社會主義的分配形式仍然保留在那片土地上,仍然以福利分配的存在著。所以,不能籠統地說蘇聯的解體是資本主義的復辟,而只能說那是社會主義在蘇聯的土地上由社會福利的生產方式“轉型”為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因為,早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初期,蘇聯的生產方式就已經蛻變為高薪利潤的生產方式,也就是在本質上蛻變為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蘇聯的解體不過在國家政權的形式上把這種高薪利潤的生產方式明確為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而已。
抗美援朝以后的現代國家已經不能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進行簡單的區分了。由于抗美援朝戰爭造成了國家所有制與社會福利之間的本質聯系,所以,國家所有制已經成為【全球】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表達形式和基本標志。只要存在與社會福利相聯系的國家所有制,這樣的所有制形式就是社會主義的過渡形式,就是【全球】社會主義的一部分。這就是說,由于舊的社會分工的存在和法人所有權的保留,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形式上仍然采取了國家所有權的形式,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不能從國家所有制本身得到說明和解釋,而必須從社會福利在國家所有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說明和解釋。這就是說,國家所有制僅僅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的占有表達形式,關鍵在于國家所有制是否與生活福利的生產和分配相聯系。
歐美國家的國家所有制即國家壟斷資本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在國家對于社會資本和社會財富的支配和占有程度上。實際上,國家壟斷資本從抗美援朝以后到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末期發展到了頂點以后,至到二十一世紀初的現在都處于停滯階段。但是,美國和第二世界國家對于社會生產和社會流通的支配程度,已經超過了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其中的大部分或較大部分是用于社會的福利開支的。這就是說,社會福利的這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關系已經在資本主義內部產生和形成了,已經形成了具有極其廣泛影響的福利制度和福利經濟,并且已經與資本制度和商品經濟并行存在和共同運行了。
總之,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抗美援朝就是【全球】社會主義的火車頭,毛主席是全人類的的大救星和偉大領袖。抗美援朝是全世界人民的【全球】解放戰爭,把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了,建立了社會福利制度,從而給全世界人帶來了社會福利。而【半島煙云甲子遲】,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即【半島】上的【煙云】是指那場【紅梅】與【玫瑰】的【爭奇】【斗艷】的【花】卉之【戰】。但即使很多年已經過去了,甚至于過了【甲子】年,這個【煙云】還是【遲】【遲】未能散去。這就給人以深沉和深遠的遐想和啟迪。是十數萬或者更多的志愿軍的靈魂不散呢?還是抗美援朝對于新世界歷史時代的巨大影響久久不散呢?看起來都是。
附:七律.紅梅頌—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六十周年
許 博士
半島煙云甲子遲,全球冷熱待輪時。
東西斗艷稀花信,南北爭奇遍果實。
雪恥洪荒驚列位,風標植被泰諸枝。
而今彼岸玫瑰謝,萬卉紅梅與共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