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觀賞2009年出品的《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Capitalism: A Love Story)前,先看了2007年出品的《醫療內幕》(Sicko,中文譯名又稱為《保健真要命》、《醫保內幕》或《精神病人》)。Sicko的意思是指“有病的人”,或者是“精神病人”,電影Sicko所指的,應該是在資本主義市場下被扭曲得變態怪異、千瘡百孔且病入膏肓的美國醫療制度。
《醫療內幕》是由在美國“極具爭議性”的電影工作者邁克.摩爾(Michael Moore)所制作的紀錄片,揭露了美國醫療保險制度所司空見慣的黑暗一面,再一次粉碎了美國統治階級靠主流媒體和文化霸權所打造出來的“美國夢”。摩爾以拍攝諷刺時事的紀錄片而聞名,其著名的作品包括了探討美國槍械暴力文化的《科倫拜恩的保齡》(Bowling for Columbine,2002年)、批評布什反恐戰爭的《華氏911》(Fahrenheit 911 ,2004年),以及剖解金融危機的《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Capitalism: A Love Story,2009年),可謂每部片子都是對美國建制冷嘲熱諷之至。
作為世界上最富有且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卻是唯一沒有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的國家,醫療保健是私人財團買賣的商品,保險公司、制藥公司、私營醫院在私有化和市場化的醫療制度下賺大錢,但是很多窮人卻因為買不起昂貴的醫療保險而被否決了獲取醫療服務的基本權利(對不起,在資本主義下,或至少在美式資本主義下,醫療是商品,是付得起錢之富人們的特權!)。
影片攝于美國通過2010年醫療改革法案之前,所以影片一開始就說約有5000萬的美國人沒有醫保。就算是歐巴馬的醫改法案經過重重艱巨的障礙于2010年3月通過,卻仍然有至少5%的美國人仍無法享有醫保。不過呢,《醫療內幕》講述的不是沒有醫保人士的故事,而是那些以為有了醫保可以安心卻最后患病時被拒絕就醫的人士之悲慘遭遇。導演還真“神通廣大”地找到了曾經任職于保險公司的職業和醫生,揭露了保險公司如何通過增加花紅給拒絕愈多病人的把關醫生,去增加公司的盈利。
美國醫療制度的辯論存在已久。1950年代冷戰時期的反共宣傳,竟然將全民醫療形容為讓人們失去自由,并朝向斯大林主義蘇聯極權式的“社會主義”。盡管到了今天,美國經過了歐巴馬的醫改“慘勝”,那種“紅色恐怖”的冷戰思維仍然陰魂不散,反映在反對醫改的右翼人士還有那些指責歐巴馬要在美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茶黨”。那些永遠活在恐龍時代的反對全民醫療體制的右翼分子們,將“社會化醫藥”(Socialized Medicine)當成是將美國變成“共產主義”國家的洪水猛獸。摩爾在片中的回應是,美國也有很多政府管理的社會化公共服務,如警察、消防、郵政、公共教育和社區圖書館,但是這些社會化的公共服務卻沒有將美國變成“共產主義”。
影片通過尼克松跟John Ehrlichman(水門事件的關鍵人物之一)的對話帶出了《1973年健康維持機構法案》(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Act of 1973),Ehrlichman告訴尼克松說“……它們(HMO)給予愈少照料,將賺取更多的錢”,尼克松說這個計劃“不錯”。就這樣所謂“健康維持機構”(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sation,縮寫HMO)的畸形賺錢保險公司在美國得以大肆擴張,促成了今天非人道且問題重重的美國私營化、商品化、市場化醫療體制。
影片也提到了財雄勢大的制藥公司,如何通過在華盛頓的游說小組和政治獻金,影響著美國國會阻擾醫療體制改革的努力。當年身為第一夫人的希拉莉.克林頓曾經在比爾.克林頓甫上任就受委對醫療體制進行改革,但是很快就被國會山莊的共和黨人和右翼媒體的鋪天蓋地宣傳所挫敗,而她受挫的懲罰就是“在白宮內不再提起它(醫療改革)”。7年后,希拉莉.克林頓的沉默終于得到“回報”,來自醫療保健財團的獻金讓她成功當選為紐約州的參議員!
摩爾還走訪了加拿大、英國和法國,“發現”醫療是社會福利制度的一部分,這些國家的人民可以享有完全免費的醫療服務。富人繳納更高的稅務,任何需要就醫的人士可以享有免費醫療服務在這三個國家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在美國人眼里卻是不可思議的。摩爾要在英國“國民保健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醫院尋找美國醫院中最重要的收銀處,結果怎么找也找不到,后來終于找到了一個寫著“出納員”(cashier)的柜臺,但是這個柜臺并不是向病人收錢,反而是給錢病人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對于美國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英國勞工黨前國會議員東尼本(Tony Benn)說,如果政府要取消國民保健制度,就會好像取消女性普選權那樣,將引發一場革命。
東尼本提到了1930年代社會失業率嚴重,但是到了戰爭時期卻是全民就業,因此他質問道:“如果你可以通過殺害德國人實現全民就業,為何不能通過建設醫院和學校、招收護士和教師去實現全民就業”,因此他說:“如果你可以找到錢去殺人,你也可以找到錢去幫助人。”(If you can find money to kill people, you can find money to help people.)
東尼本在片中還有精彩的一段話,大意是:“選擇依賴于選擇的自由,如果你債務纏身,你就沒有選擇的自由……債務纏身的人變成絕望,而絕望的人不會去投票……他們(當權者)不要窮人投票選出代表窮人利益的人(東尼本所謂的真正民主革命),因此讓人民繼續絕望和悲觀……兩種方法讓人民受控制,首先,嚇唬人民,其次,消磨他們的士氣。一個受過教育、健康及具有自信的民族比較難治理……有些人會這么想:‘我們不要人民受過教育、健康和具有自信,因為他們會失控。’”
摩爾在法國跟隨“緊急醫藥救援”(SOS Médecins)--一項24小時醫生上門看病的醫藥服務。摩爾還“發現”法國政府提供很多社會服務,如醫療、直到大學程度的公共教育、一塊錢的日間照料,還有為新生兒母親所提供的支援服務包括做飯、清潔和洗衣服務。摩爾心存“疑惑”地問道:“為什么美國社會教導美國人從小就討厭法國人?是因為害怕美國人會學法國人那樣動不動就上街抗議、罷工嗎?”
摩爾在《醫療內幕》中也講述了在911恐怖襲擊時參加救援工作的志愿者們的心酸股市。他們當中很多人患上呼吸系統疾病卻無法得到應有的治療,有者的生活還陷入窘境。摩爾后來“發現”原來在美國還有一個地方是由免費醫療的,那就是關押被懷疑是恐怖分子的關塔那摩拘留營。摩爾帶領一批無法在美國獲得應得醫療服務的人,浩浩蕩蕩地前往關塔那摩,但是卻不得其門而入,唯有去到古巴哈瓦那。當其中一名病人在古巴“發現”她在美國要用120美元買回去的藥物在古巴只賣5美分時,她完全難以置信地說:“這就好像是(對美國人)最大的羞辱。”摩爾帶去的那批人,最后在古巴一家醫院得到了治療。古巴被美國政府稱為“世界上最邪惡的國家”,是美國以及美國所高舉的“自由民主”之死敵,但是在這個“最邪惡的”國家里,其人民卻享有比美國更好的且免費的醫療服務。看來就正如摩爾所說的,古巴醫生的唯一“原罪”,就是他們不為了盈利而服務!
《醫療內幕》所揭露的并不是什么鮮為人知的內幕,而是在美國司空見慣的市場化醫療制度弊病。摩爾在《醫療內幕》對美國醫療體制的批判也許仍然不夠深入而淪為膚淺,但是影片所揭示的事實,卻是對很多整天發“美國夢”的人來了一記當頭棒喝。
盡管美國現在實行了讓更多原本沒有醫保的人民可以受惠的醫療改革,但是卻仍然無法解決千瘡百孔的醫療體制問題。盈利至上的商品化、市場化醫療體制,將繼續將人民的健康性命當成是財團牟利的工具,美國夢式的悲劇將會繼續上演。
看回我國馬來西亞,政府在讓私人醫院和醫藥保險不斷擴張的時候,就是要將我國的醫療體制美國化,窮人最好去死也不要病。我國內閣和衛生部里頭的決策者們,如果要知道我國醫療體制追隨今天(美國化)私有化的腳步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其實不用去問章魚保羅,只要看看這部《醫療內幕》就會有答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