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聞博報 摘自《日出西邊/風動中國》
但凡發生中外對陣情形,不管是足球比賽還是科技評獎,不管是貿易沖突還是領土爭端,反正只要是涉及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事,中國人都會團結一致為中國加油為中國鼓勁,這也是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都共有的秉性。或許,因為曾經的民族屈辱傷痛記憶,中國人有時會更敏感,會更情緒化一些。這便使得普通大眾珍貴的愛國激情,難免會被少數人所濫用和消費。就像這次所謂《孔子》對陣《阿凡達》的影視跟風炒作,即有暗示夸張到了中國對陣美國,或是中國文化對陣西方文化的高度。似乎買票給《孔子》捧場就是愛國的表現,《孔子》的票房若輸陣于《阿凡達》就是中國的敗績。網聞博報小社員以為,這種做法和說辭,明顯是在消費和消遣中國普通大眾的愛國情懷。因為《孔子》的票房能不能比過《阿凡達》,根本就不是檢驗中國人愛國心強弱的指標,也根本與中國文化的優劣無關,更與中國形象和民族尊嚴扯不上邊。若這只是提前放風,拉中國社會大眾為《孔子》最終完敗的結局墊背,那就簡直是在侮辱大眾的智商了。
當然,《孔子》和《阿凡達》同為影視文化產品,放在一起比較一下也未嘗不可。但既然是文化產品,我們就首先應從文化思想價值含量進行觀察分析。至于策劃創意、劇情編排、表現技巧、技術手段及投資支持與市場推廣等,都是在搶占文化思想制高點后的運籌布陣。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作為進入市場商戰的影視文化產品,若其所占據的思想平臺已經落伍或處于下風,那幾乎就等于未戰已輸了。那么,《孔子》與《阿凡達》的文化思想價值究竟差異如何?我們就不能不以跨越時空的世界眼光和思維來進行觀察。
從文化生態角度來看,在人類社會進化發展的漫長歷史中,主要形成產生過四大大文化價值觀體系。一是原始野蠻的“暴力本位”叢林法則,生存競爭,適者生存,強力者為王。二是“權力本位”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下卑上尊,強權者為王。三是“錢力本位”叢林法則,生存競爭,弱肉強食,資本強者為王。四是“人民本位”的人文法則,人人平等,公平正義,少數服從多數,公共集體利益至上。
原始野蠻時代,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社會,故也無所謂價值觀的文化解釋與包裝。“權力本位”時代,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才有了對叢林法則價值觀進行解釋、遮掩和包裝的需要。在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包裝產品,無疑就是以孔儒禮教為內核的儒家文化了。諸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三綱五常”、“君君臣臣”及“君命天授”等等核心教義,便是對“權力本位”的等級社會秩序的合理性進行解釋,對人應遵循的社會行為進行禮儀教化和規范,對人的社會價值目標進行定位,并進而指明了實現理想目標的途徑“學而優則仕”。所以,從一定意義說,所謂“儒家學說”頂多是一門“仕途之術”,而不是具有科學意義的社會學說。就其對社會大眾的教化誤導和精神麻醉作用而言,稱之為“精神毒品”亦不為過。特別是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起,孔儒禮教便成了桎梏中國人的“文化金箍咒”。于是,中國人就唯強權是從,唯上是從,而不管這個上是姓秦姓漢、姓蒙姓滿甚或是姓華姓洋。對于中國人的奴性化和綿羊化,孔儒禮教居功甚偉!更嚴重的還在于,將讀書學文化的目標價值定格于“優則仕”,使知識和文化的功用走入歧途,徹底閹割了中國文化的創新發展能力。
至于仁義道德修身齊家之類,只不過是在等級禮教基礎上,對“權力本位”叢林體系的二度包裝。其核心教義的腐朽丑惡,是無論怎樣翻新包裝都改變不了的。當然,我們不否認,這些用來包裝的只言片語本身并不丑惡,要不然咋能用來包裝忽悠人呢?就像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必須起來打破神權教義的精神枷鎖,但并不意味著基督教教義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我們對儒家文化思想和孔子的只言片語,同樣應本著這樣的清醒認識和態度。正是由于儒家文化的千年流弊,也使我們對整個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都產生了慣性思維的誤判和誤讀。因為自漢武帝時起,中國的主流文化就算儒家文化,中國歷史的記錄和解釋自然是儒家弟子的專利。以至于對“尊孔而衰去儒而興”的中國歷史真相,至今大部分的人還并不完全清楚。鑒于本文篇幅所限,這里不再展開詳述。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在春秋時期中國社會大變革的前夜,孔子以復辟周禮為動因創立了儒家學說,本身就與社會時代潮流背道而馳。但后世歷代統治者和儒家弟子利用孔子衣缽為自己謀取私利,卻不應是孔子本人的錯。所以,現在無論是批孔還是尊孔,也都不涉及孔子的人格評價。因為孔子已經是,而且也必然是儒家文化的代表符號。而作為影視文化產品的《孔子》,也同樣是依托這個代表符號和文化思想背景,亦即“權力本位”的文化價值觀。
那么,《阿凡達》又是代表和體現了怎樣的文化思想呢?顯然不代表“權力本位”價值觀,也不代表“錢力本位”價值觀。所謂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觀”,是對“錢力本位”叢林法則的合理化解釋、遮掩和文化包裝。其與孔儒禮教的同樣虛偽,就不細說了。近些年來,“普世價值觀”又多了一道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包裝,稱信息時代的市場經濟資本世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文明形態,像20世紀的那兩次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大蕭條再也不會發生了。誰料,這次全球金融海嘯,規模影響百年罕有,而且至今還深不見底。中小資本和中產階層的大批破產,社會財富又一次遭資本寡頭洗劫。再加上全球氣候生態危機和流感疫情蔓延等,人類文明的未來方向究竟在哪里?西方社會不得不對資本主義進行深刻反思了。這就是《阿凡達》的產生背景,也是《阿凡達》所代表的文化反思精神。而以星際生態的科幻方式進行隱喻表達,既是突破西方主流文化圍剿的需要,也與其思想意境的深遠妥帖吻合。
就影視文化的思想對壘而言,通過以上觀察對比,相信大家都能看出,《孔子》與《阿凡達》其實已經高下立見。換句話來講,就是《孔子》所代表的是“權力本位”時代的主流文化,不代表真正的中國文化,更不代表中國社會的現代文化與發展方向。而《阿凡達》所代表的是“錢力本位”的西方社會的“非主流文化”,甚至是現代西方社會的“反主流文化”精神。而以“人民為本”的中國社會現代文化有沒有?當然有。紅色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正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主流方向,盡管將難免會在曲折中前行。故此,《孔子》與《阿凡達》的對陣,與中國人的民族尊嚴,與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又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真要說是一次影視文化的市場商戰對陣,那么《孔子》的必然完敗,也只能再次證明孔儒禮教思想的腐朽。
(網聞博報夏商專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