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f326f50100gn97.html
這幾天我總是在夢里見到李麗芳阿姨,沒由來的,弄得清晨心里很是郁悶。幾天前從武漢回京時,收拾行裝,意外地在書架上發現了幾年前總后華東局的朋友專為我寄來二張刻錄的節目光盤。這套光盤雖已現在已在市面上發行,但當時的我捧了這份禮物,想起我在華東局工作時的一些片段卻是百感交集。幾天后,不知是否天意,我得到了李阿姨去世的消息,我當時剛到武漢新單位任職,工作才展開,實在無法分身,只得托華東局的朋友代我上門去吊唁,拍些照片給我寄了回來。
每當想起她,我就在家中放起《海港》的CD,那高亢激昂的旋律仿佛穿透夢境薄霧的晨光,今生?何世?那熟悉的音樂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這輩人每提起樣板戲《海港》或唱腔《忠于人民忠于黨》時,總是把它們和李麗芳這個名字聯系在一起,因為唯有她才讓這部戲,這個角色格外生動起來。
我雖從小對京劇《海港》不是很喜歡,認為沒《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等熱鬧、好看,因此也對偶爾一見的這位阿姨沒有更多的印象,只記得她是個很忙碌,很和善的阿姨,不太愛說話。成年后,已是文革結束的年代了,再見到她時,她似乎就沒了過去那么忙碌,人也瘦了許多。有次我和顧大哥從外面回來,在家里的客廳中,落地臺燈的光有點暗,發現顧媽媽拉著很久不見的李阿姨的手在低聲說著什么,阿姨一見我們回來,馬上就轉過臉去,我仿佛看到了阿姨眼角的淚珠。也不知她是什么時候走的,只是偶爾聽到顧媽媽說了句;問題搞清楚了,憑什么不讓別人上臺?
在我們這些孩子心里,李阿姨是沒《杜鵑山》的主演楊春霞,《龍江頌》的主演李炳淑阿姨等秀麗好看,但另有股親切的吸引力。顧家客廳是常放《海港》的唱片,特別是那段《忠于人民忠于黨》,顧伯伯常一個人在沙發上閉了眼睛,似聽非聽的,不知是在聽還是在思索。聽多了,我也聽出了點意思來。李阿姨的嗓音比較特別,耐聽,起先有點沙而低沉,而越唱到后面就越顯宏亮,舞臺上的唱念做打很有一股子勞動人民颯爽而不失質樸的氣質。再看看那些已經收藏起來的劇本,畫冊,李阿姨顴骨高突、臉型長大,沉穩大氣,豪邁奔放,感覺中好象和李阿姨親近了些許。
我到北京工作后,曾兩次見過她。一次是95年底,她在中山公園音樂廳參加一場音樂會的演出,壓軸節目就是她的名段《忠于人民忠于黨》,我在后臺看到她時,感覺阿姨的精神狀態好了些,也許是上了妝的原故,臉上也紅潤了很多。那晚她發揮的特別好,唱完后,曾有觀眾送上了當時還很少見的一大花籃,花團錦簇,芬芳撲鼻。
98年她來北京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錄制春節聯歡晚會,我請她在軍博門對面的“滬上人家”菜館吃飯,得知她這次將要和她的姐姐李慧芳一起錄制《四郎探母》,頗有些驚訝,問怎么不是《海港》,她嘆了口氣告訴我;一是節目的時長有限制,另她唱這個有些人會不高興的。我有些激動;可大家都愛聽您唱的是那段《忠于人民忠于黨》。她說不談這些了。然后望了窗外悵然地說道;當初在拍電影時,為了這段唱,她可是沒少下功夫的,光錄音就前后錄了五六十遍之多。
2000年4月1日在上海大劇院的演出,是我最后一次見到她老人家了。當時我華東局的工作已經結束,還沒另行安排新的工作,在家休息。于是就接受華東局老朋友的遨請趕回上海,觀看了這場可稱為文革后規模較大的交響樂版的京劇名家名段演唱會。當在節目單上看到李阿姨的名字時,很是吃驚,不是說她生病在住院嗎?我坐在臺下,心里一直不敢相信她會出現,還想不管怎么樣也得在明后幾日抽空去醫院看看老人。最后她竟然還是在舞臺上出現了,身裝寶石藍的上衣,是讓人給攙扶了出來的。她真是老了,身材已沒了過去那樣挺拔了,有點駝,越發干瘦了,那個她曾成功塑造的黨支部書記的英姿蕩然無存,陌生的讓我感到有點恐懼。當主持人曹可凡說她身患癌癥仍然執意要來參加演出時,場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樂聲響起,她又唱起“進這樓房……”的經典唱段,熟悉而親切,全場鴉雀無聲,那種沉醉令我這個當時曾多次聽過這段唱腔的人心中有了一種巨大的震顫。整個唱段博得觀眾將近十次掌聲,極其狂熱的喝彩聲!!!
她嗓音依然是那樣剛勁挺拔,脆亮,依然是她早年馳騁舞臺時那樣具有穿透力,最后一句“忠于人民忠于黨”高腔部分有些沙啞,但是她還是奮力唱了上去。我清楚地看見阿姨她攥緊拳頭,仿佛全身都在使勁。一曲終了,場內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主持人說:“我們很難想象這樣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身患癌癥的情況下還能神完氣足地唱完長達8分50 秒的唱段!”在請她對觀眾說兩句時,她說:“這次我得了這樣大的災難,我感謝市里的領導、局的領導還有京劇院的領導,還有華東醫院的醫生和護士,精心治療了我的病癥。我想,以后,我可以更好地為大家服務了!我謝謝大家!”全場觀眾起立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長達數分鐘之久!
成年后,我對這段樸素無華,聲情并茂的唱腔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體會。《忠于人民忠于黨》它不僅是一代人理想的追求,奮斗的目標,也是樣板藝術中的極品。現在聽了李阿姨的傾情演唱,我們還是能從中深刻感受到那時黨和群眾、新老工人之間魚水相容的思想感情,觀賞這場演出更使我熱淚盈眶,心潮起伏,激情難抑。
我清楚地看到李阿姨在這也許是生命的最后演唱的過程中,用她那激情飽滿,鏗鏹頓挫的唱腔,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為我們演繹了京劇唱腔的最高境界。這是無法用文字表達的境界,也是現在當下的演員無法體會和達到的境界,使我輩為之震撼,潸然淚下。聯想到我所認識的李阿姨,聯想到李阿姨這一生,這分明是一曲用畢生心血和成就鑄造的理想之歌!高亢明亮,感人肺腑!
等我趕到后臺時,得知阿姨剛剛離去,我望著那輛小車悄然絕塵的遠影,在那輝煌的燈光下,我竟然有種淚落之感。誰知這竟是我最后一次見到她老人家。
在我再于2002年4月得到她最后的消息,卻是她29日已在上海逝世。屈指數來,現在離開我們已7年半多了。
電影《海港》版--忠于人民忠于黨
上海大劇院演出版--忠于人民忠于黨
附;
李麗芳;女,京劇旦角演員,是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1932年,農歷壬申年生于北京。李慧芳之妹。籍貫北京。12歲從新麗琴、程玉菁、陶玉芝學京劇青衣,16歲登臺,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已經在京劇舞臺甚具影響。1951年和譚元壽、張鳴祿等在上海組建實驗京劇團,1952年,李麗芳加入總政京劇團擔任主演,隨團赴朝鮮,為志愿軍演出。回國后,進入中國京劇院四團。1958年為響應黨的“支邊”號召,赴西部組建寧夏京劇團。1967年,李麗芳調入上海京劇院工作,在現代京劇《海港》中成功地塑造了方海珍的藝術形象。她以氣韻生動的演唱和質樸精湛的表演,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退休后,李麗芳依然活躍在京劇舞臺,并將大量心血投入到培養京劇青年人才的事業中。她經常主演的劇目有《佘賽花》、《穆桂英掛帥》、《呂布與貂蟬》、《花木蘭》等數十出。為京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2002年4月29日,農歷壬午年三月十七日在上海逝世。
方海珍 (唱)【反二黃慢板】
進這樓房常想起當年景象,
【原板】
這走廊上敵人曾架起機槍。
多少次鬧罷工勢如巨浪,
碼頭工求解放奮戰浦江。
先輩的遺言和著鮮血流淌,流淌……
“要報仇,要雪恨,要奪回碼頭把家當!”
解放軍沖鋒號震蕩海港,
英雄們舍生命趕走虎狼!
馬洪亮 (接唱)
紅旗展暖風吹碼頭上變樣,
這傳統這代價怎么能忘?
方海珍 (接唱)
裝卸工這工作意義深長,
【垛板】
為什么你偏說低人三分臉無光?
【搖板】
有多少烈士的血,烈士的血
【吟板
滲透了這碼頭的土壤,
【搖板】
為什么……
【垛板】
為什么你偏要借故離開這地方?
你本是工人子弟,萬不能辜負黨培養,
【搖板】
小韓哪!同志啊!
【垛板】
懸崖旁你快收復,迷途上你莫亂闖,你仔細看,
你認真想,同志們向你伸出了雙手,滿懷著期望,是火熱的心腸!
【快垛板】
盼望你心紅志堅,立足在海港,
【散板】
忠于人民忠于黨!
韓小強 (痛悔地)我真糊涂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