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野趣渾天成
——賞中國水墨動畫札記
蔣瀾鵬
平日,我十分反感女兒癡迷動畫片而和我搶頻道。因為,對近年來的動畫片我總有一稚拙粗陋之感。前幾天,當我看到《牧笛》之后,不但不再反感女兒看動畫片,而且還通過網絡下載引導女兒怎樣欣賞純潔健康的動畫片。
我的童年,是在七十年代山區農村度過的。雖然,當時因物質匱乏,連漫畫書都少有,更不用說動畫片了;然而,我的童年卻過得充實而有趣味,因為我的童年簡直就是生活在漫畫和動畫之中。因而,當我偶爾一瞥《牧笛》,我的心便為之傾倒了。那空靈悠遠的意境,那飄逸雄渾的韻味,那流暢細膩的動態,那質樸清純的童真,那物我皆忘的野趣……無不讓人賞心悅目而嘆為觀止。
于是,我馬上網絡搜索《牧笛》相關內容;因此,我才知道這是一部水墨動畫片,拍攝于1963年,1979年曾獲丹麥第三屆歐登賽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
于是,我又搜索“水墨動畫”相關視頻資料;因此,我還知道,除《牧笛》水墨動畫片外,我國還有1960年拍攝的《小蝌蚪找媽媽》,還有1982年拍攝的《鹿鈴》,還有1988年拍攝的《山水情》。它們幾乎得遍了世界上所有動畫電影節的金獎和銀獎,征服了各國觀眾。
真不知道我國動畫領域還曾有過如此輝煌而驕人的成就。然而,不知為何近二十年來我國國產水墨動畫卻經典不再了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當然,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遺棄了中華五千年來深厚而優秀的文化傳統,盲目跟風日韓歐美。
其實,大家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借鑒固然重要,但拋棄了傳統,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況且,如果整個世界都千篇一律,那還有什么意思!文化貴于創新而最忌抄襲。
再有,文化不能太市場化。市場常常讓人心浮氣躁,驅使人追求一種吹糠見米的經濟效益。而文化,特別是厚重的文化;作品,特別是經典之作品,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智慧的沉淀。就以水墨動畫來說,要想制作一秒鐘流暢而細膩的動態畫面,則至少需要繪制24幅不同的靜態畫面,并將其逐禎連貫。這樣,20分鐘的《牧笛》則需28800幅不同的靜態畫面的組合,另外,動畫的設計,背景的繪制,音樂的搭配,視頻的剪輯,而在當時沒有可資輔助設計的電腦軟硬件,可以想象,這需要多大的人力和耐力。
曲高必然和寡,經典自然量少。在當今浮躁的時代,缺乏高格之經典,自可理解,亦不必強求。經典的產生,需要適宜的土壤和氣候。
《小蝌蚪找媽媽》完整地表現了齊白石水墨畫的風格,《牧笛》中的水牛和牧童是李可染畫風的再現,還有《鹿鈴》、《山水情》,這些,無不是特偉、錢家駿、方濟眾、吳明山、卓鶴君等行家里手潛心設計制作而成。正因為有我們動畫前輩們高遠不凡的格調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才造就了這些畫面“跡簡意淡而雅正”動作“細密精致而臻麗”的中國動畫經典。
以上四部水墨動畫,除《小蝌蚪找媽媽》有解說外,其余三部都沒有語言對話,它通過水墨洇暈的點染,箏笛器樂的調理,自然天簌的烘托來達到情景交融。一如中國畫的留白,讓人通過想象來體會其中無窮的韻味。在欣賞這些動畫的同時,我不禁想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想起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想起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婉麗的散文小品……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根底,亦是這個國家這個地區的名片。它只能由整個國家和地區來承擔,豈能把它作為商品來投諸市場,更何況飄搖不定的市場焉能承載如此厚重的文化根基。市場多贗品,惟有崇高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才出精品?!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