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鵲起,《風聲》鶴立
司馬平邦
之前我說過《風聲》票房超過13億――過13億有點難,過3億看來沒問題,不過話說回來《風聲》這樣的電影就不應該是很在乎票房的電影,它的影響和效應還在以后,因為它可能成為中國一種類型電影的發韌者,或者也可能是2009年中國電影的一個標志,別人不敢這么說,我敢說。
所以,我還是希望它有13億票房,每個中國人都能為它花1塊錢,反正我家的這幾口人,我已經替他們為《風聲》貢獻好幾個來回的1元錢了。
《風聲》現在叫好叫座,中影集團《建國大業》應先臉紅。
昨天帶一個80后小朋友去看《風聲》,對不起,他之前既不關心《風聲》也不關心《建國大業》,兩部他在傳奇時代和寶麗宮分別看完,說《風聲》太好了,《建國大業》快睡著了。
堂堂的中國電影集團,掛著“中國”兩個字,拿著共產黨給的壟斷權利和投資,只是把歷史教科書拆成一句一句地寫成劇本,再靠權威或者威權找來172個明星,拍出一個《建國大業》,大業,大明星,開國大典,除了這些嚇人的“大”它還有什么呢?對了它還為了討好海峽那邊的小馬,美化和撫慰了一下國民黨,讓對方覺得1949年國民黨失去大陸不是因為蔣介石太壞,而是天意。
電影人不干電影人該干的事,在鉆政治空子上想辦法,這就是我眼中的《建國大業》,似乎拿一個政協或者民主就把當年共產黨3年戰死上百萬人的解放戰爭擺平了。
我說,它不過是中國歷史教科書的擺拍。
然后以出品方的力量,推上全國影院。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你們想過沒有。
現在,借著這個路子,韓三爺又要炒趕拍《建黨大業》,依此下來,第三部肯定是《建軍大業》了,反正是“建某大業”的路子,要讓剛剛演過毛澤東的唐國強演袁世凱,雖然讓什么演員出演什么形象這是電影的自由,但我還是聽著用唐國強演袁世凱有開涮毛澤東的意味。
涮吧,把什么都涮在中影的鍋里,沒有人比中影權力大,但這種事做多了有人會不答應的。
所以,《風聲》在思想深度上要深《建國大業》無數倍。
它誕生于一家民營電影公司,老板是兩個軍人家庭出身的男人。
它沒有什么“大”,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大”的條件,但它真正關心的是人,是中國人,是那個時代的中國人,變態的和清醒的中國人,中國人的靈魂,中國人的良心,中國人的精神塑造。
電影里詮釋的是“信仰”這個詞真正的意義――我覺得嬌小柔弱的周迅要比偉岸宏大的唐國強,他們在電影里所表現的精神,對現在的中國人,要有價值得多,有意義的多的多。
《風聲》鶴立雞群的時候,《風聲》聲名鵲起的時候,正看到什么《南京!南京!》又在向全國人民報喜呢,或者又是在什么國外的電影節上得獎或者獲得慰安之類的事吧。
看看《風聲》,《南京!南京!》們也真的該臉紅。
哦,巧了,后者也是中影集團投拍的。
看了《南京!南京!》,我很長時候懷疑中國的抗日戰爭最后能夠打勝,是240萬日本軍隊殺膩了人把中國的爛攤子扔下回島國度假了,如果沒有日本人的恩賜,咱們中國人早被人家殺光了――不過現在確實正在流行一種腔調是當年日本人投降,根本不關中國什么事,是美國的兩顆原子彈發揮了作用,否則毛澤東的持久戰要持久100年。
《南京!南京!》為了說殺人者有人性,把被殺者說成除了等著被殺掉而毫無別的意志,那么多中國人似乎從一生下來就等著日本人來砍頭,以被殺換取殺人者人性的彰揚。
看《南京!南京!》后不解中國人為什么能最后戰勝小日本的人,那正好可以看看《風聲》,看看斯時斯地,真正的中國仁人志士是如何抵抗日本的,看看一個那個點兒個頭的小女孩,在民族存亡之際如何選擇以死相爭,如何把自己所有的智慧運用于對日本人和漢奸的謀殺,如何用求死的決心保護其他同志,讓他們戰斗到最后,趕走了日本人的。
并不是《風聲》在自吹自擂地說我們這個民族是勇敢的有希望的,它只是如實地復述了這一切,因為在此之前,我們這個民族以幾千萬條性命代價終究沒有屈服而把侵略者趕出國土――在人類歷史上有多少民族曾被外族的屠殺懾服,翻開歷史書比比皆是,而中國人沒有。
再者,《風聲》的藝術成功,也應讓北京的學院派臉紅一紅。
導演,陳國富,臺灣人,和北京電影的學院派沒任何關系。
導演,高群書,河北大學新聞系畢業,就沒在北京的學院里學過電影。
編劇麥加,簡歷里說他1983年畢業于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無線電系,1991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97年轉業任成都電視臺電視劇部編劇,可能沾了一點邊。
主演周迅,畢業于浙江省藝術學校民族舞專業,基本沒受過學院派表演的侵蝕。
主演張涵予,雖然1988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但并沒有當成演員,或者因為它不合乎學院派的路子,而只能混配音,1999年才在葉京的《夢開始的地方》和馮小剛的《沒完沒了》里演角色,是葉京和馮小剛這兩個草根導演發現并提攜了他。
主演李冰冰,1997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雖然是科班出身,但來自上海,能在北京有今天一看就是身后跟著一條艱難打拚的路,1995年拍《無悔追蹤》時她和王志文演一對父女,今天他們終于可以演對手戲了。
主演黃曉明,北京電影學院級表演系2000年畢業,算是正宗的北京學院派,但卻一直以來被人說成不會演戲,好在有了兩個非學院派導演弄出來的《風聲》,讓他可以在演技上翻身了。
美術指導,葉錦添,和北京的學院派沒關系。
攝影,是《風聲》最大的亮點之一,掌鏡人是Jake,老外,我也不認識,肯定不是北京某電影學院畢業。
音樂,日本作曲家大島滿創作《風聲》的音樂。
等等。
《風聲》雖然產生于北京,但根本就不是北京的學院派電影,它有強烈的愛恨,有明確的價值體系,他在到悅外國人到國外拿獎之前一定先取悅了中國人,它是男人拍男人演的電影,它表現的事只是歷史上一群無名英雄最默默無聞的幾天,小事,但卻真正的驚天動地,感天動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