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體系中的眾生相
——導演汪浩攜《兒科》做客烏有之鄉電影公社
(本社訊:通訊員憶帆)9月5日下午,青年導演汪浩帶著他深入醫院拍攝的紀錄片《兒科》做客烏有之鄉電影公社,為在場的觀眾朋友們展示了市場化運作下中國醫療體系中千奇百怪的眾生相。
汪浩,安徽人,行醫三年后,2003年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攻讀紀錄片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從事影視行業,擔任策劃及導演。曾拍攝《病房》、《兒科》、《一個人的巴別塔》和《基石》等。
《兒科》講述了在中國安徽寧國市人民醫院兒科發生的故事。2004年9月當地一家實力相當的民營華泰醫院開業后,市人民醫院兒科的住院人數逐漸減少。此片記載了在低效的管理、漸趨惡化的職業環境中,在來自私營企業的激烈競爭和市場誘惑下,兒科醫生關系的惡化及其精神受到的擠壓。這是一部反映當今醫療制度病灶的紀錄電影,鏡頭直視當下中國社會現實。
《兒科》的運作
“中央電視臺的人曾經找過我,他們說想放這個片子,但要我改成醫患糾紛,也就是報告一下醫院黑幕之類,然后經過改革,又變好了,就像專題片一樣。我當時很生氣,跟他們說:‘去你媽的,我不放了’。”對于《兒科》的上映,導演汪浩至今記憶猶新。
“原來有一些公司想幫我做推廣,但現在國內所有電視臺都是同樣的要求,要我修改,但我全部拒絕了。所以,這部片子只能拿到海外發行,賣到外國的一些大學、研究機構等,其中也在電影節上推廣,進行個人DVD發行,可是在國內,我們沒有發行過。”
《兒科》難以公映的無奈
“都掉錢眼兒里了,讓人死的心都有。”
“這體制就是讓人道德敗壞。”
“品德好的人在那個地方都留不下來,這就是事實……”
……
對于《兒科》反映的真實聲音難以在國內媒體上展映現狀,汪浩導演有著諸多心酸感悟。
他說:“實際上有些東西是不能完全市場化的,例如醫療等都必須國有,必須由政府強權管理……醫院本身是救命的,需要國家承擔,因為教育、醫療等都是由財政支出的。而現在中國人的壓力都來自新的‘三座大山’(醫療、教育、房地產)。”
《兒科》的國外影響
“在美國反響怎么樣?”現場的觀眾問道。
汪浩說:“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美國伯克利大學的時候,哈佛醫學院的兩個人過來看,他們看完后都非常驚訝地說:‘中國醫生為病人看病為什么是這樣一種情況啊?’他們極其驚訝的……”
不同時代,不同待遇
“如果將今天的現實拉回到文化大革命的七幾年,我覺得這都是笑話。我記得當時有個影片,說有人抬到醫院的時候,醫院不給看,結果被批的徹徹底底。現在呢?最大的殺人屠宰場是醫院,藥費那么高,老百姓就不治了!”
“大家都在懷念毛主席時代,那個時期,不管哪行哪業,人們都兢兢業業,規規矩矩,該做的都做到家了,當時的領導干部干什么都很認真……現在的干部呢?那是帶頭腐敗……是XXX搞的這一套,他本身就是失敗者……”
醫生群體與醫改
“《兒科》主要拍的是醫生,基本上就是拍醫生這個群體,它不是描寫一個人物,而是描寫了一個群體。它拍于04年,上一輪醫改已經基本結束,今天,醫改已經是第三輪了,但說老實話,我對此不抱太大的希望。”
對于醫改中的績效工資,汪導說,我對醫院的績效工資依然持一定的懷疑態度,因為基層的醫院,一般群眾對他們是沒有什么信任的,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所作所為,讓老百姓根本信不過。
電影播放后的交流過程,導演汪浩始終保持著微笑,但他的微笑中摻雜著諸多難以言說的苦楚與無奈……這正如某位觀眾所說:“《兒科》沒有一點美的鏡頭,更吸引不了多少人。但汪導把真實的醫院記錄了下來,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原來我們的醫療體系是這樣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