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蒼天》的熱播引發了人們對黨的司法路線、人民司法核心價值、司法理念、審判作風、群眾觀念等論題的廣泛探討。筆者則更關注與《蒼天》對法院文化建設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以及這部電視劇在藝術創作上的價值和貢獻。 《蒼天》是一部把人民群眾推到主導地位的法庭戲。在以往的法庭劇中,通常會突出司法者的主導地位,圍繞法官或其他司法者寫案件,目的是歌頌司法者,突出的是司法者個體或者其代表的集體的力量和地位。如包公戲、《大宋提刑官》、《國家公訴》等。在這些戲劇中,沖突多來自執法者與其他強勢集團之間的較量,人們更多地是被執法者遭遇的阻力而非法律本身所吸引,如包公與皇親、宋慈與貪官、葉子菁與高官之間的沖突,平民百姓和普通群眾在這類作品中通常是作為被保護的弱者出現,幾乎沒有發言權和決定權,生殺予奪完全決定于司法者與強勢群眾之間的博弈結果,案件的結果往往出于偶然性而非必然性。而《蒼天》中平民的地位得到提升,上升到成為司法者“菩薩”的高度,成為案件結局的決定力量,案件的最終結果由群眾來決定,勝敗不再由官僚來掌控。這是《蒼天》一劇在立意上的重大突破。 《蒼天》是一部真正以執法者為表現對象的法庭戲。以往描寫執法者及法官的影視作品很多,但是在絕大多數作品中,編導更注重的是案件本身的曲折動人,以及當事人之間的糾葛矛盾,司法者通常會被作為一個沒有感情色彩、沒有思想的符號或者道具存在,如《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爺》、《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白粉妹》、《少年犯》等。但是《蒼天》更多地描寫了馬錫五及他的戰友的工作與生活,全方位地展示了第一代人民法官的成長歷程、思想和情感,使法官的形象變得清晰、生動起來。這是《蒼天》對司法者角色塑造方面的不俗成就。 《蒼天》是第一部深層次探究新舊司法理念的影視劇。也就是說,《蒼天》探討的實際上是如何“立法”、為誰司法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實現法律”的問題。這是該劇和其他法庭戲的一個顯著區別。法庭戲一直是觀眾關注的熱點,相關的文藝作品更是浩如煙海,但是從本源上探討法律本意或司法理念方面的影視劇卻如鳳毛麟角。這也是為什么案件劇、法庭戲汗牛充棟,但真正給人以思考的作品并不多的原因之一。筆者記得印度電影《流浪者》中曾對機械執法有所涉及,批駁了“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永遠是賊”的唯成分論觀點,但也只是浮光掠影,未涉及根源。而《蒼天》始終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的司法政策作為表現的主題,重點突出新舊司法制度的區別,以及各自產生的歷史背景,回答了新司法制度是“為了誰”的問題。特別是第六集中通過接管國民黨一個法庭的情節,將新舊司法制度的差異用強烈對比的手法予以了揭示:顧鵬飛(舊司法代表)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對老百姓就一個字——壓”的觀點,以及馬錫五(新司法代表)的“老百姓是我們的活菩薩”、“就是要翻一番陜甘的這片天”的觀點,對比鮮明,發人深省,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從這個角度看,《蒼天》的思想境界和理論深度都是一般法庭戲不可同日而語的,不僅是貫徹黨的司法路線的宣傳片,也是探討司法理念的科教片。 《蒼天》是第一部真實再現人民司法建設初期坎坷歷程的巨獻。和同樣歷史背景作品顯著不同的是,《蒼天》更著重于表現新司法誕生的背景和過程:寶塔山,延河水,土改政策,抗日根據地,破舊陰暗的窯洞,半張木板做成的招牌,馬背上身著八路軍裝的法官,走出抗大投身革命的學生……一個個看似漫不經心的細節構成了人民司法初期的歷史畫卷。人民司法的奠基者們戎馬半生,為了建設一個新社會,他們離開戰場,走進群眾,親手建起人民法庭,要為窮人打官司、撐腰;他們忍饑受寒,輾轉跋涉,與老百姓同生死共患難,從而建立起新司法制度的崇高威信。人們看到《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劉巧兒》、《李二嫂改嫁》等作品時,更多關注是他們個人對命運的抗爭,所以當人們為劉巧兒們獲得新生歡呼時,可能對一閃而過的“專員”、“村長”、“推事”們并沒留下太深的印記。可是《蒼天》第一次將馬專員門推向前臺的聚光燈下,讓人們不僅了解了劉巧兒們的幸運,更理解了這幸運背后黨領導下的司法工作者的艱辛付出。這獨特的視角有力地詮釋著個人、家庭的命運和社會、民族的命運須臾不可分離的道理,昭示著新司法制度對中國社會的貢獻自其誕生之日起就璀璨奪目,為歷史所深深銘記。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