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愛民 發布時間: 2009-08-12 15:21:39
馬錫五與群眾的情感是相通的。他看到土匪殺死了白發老人的兒子和青年婦女的丈夫,胸中燃起的是對土匪的無比仇恨,心中升騰的是對人民群眾遭受苦難的無限同情。馬錫五與群眾的利益是一致的,他發動群眾掙脫土匪的控制,投奔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爭取早日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群眾在馬錫五心中的分量是重的,他把馬讓給老人騎,把干糧讓給群眾吃,當危險到來的時候他心甘情愿地與群眾共赴艱險。這些都得益于馬錫五正確的群眾觀點,他堅持認為群眾才是“菩薩”,需要共產黨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動人民群眾這個“菩薩”。
馬錫五對群眾的深厚感情,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現如今交通條件改善了,我們離人民群眾的距離卻遠了;通訊設施進步了,我們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卻少了。很多人對此頗為不解,事實上歸根結蒂問題出在與群眾的感情上。群眾的喜怒哀樂、冷熱痛癢,在有些人看來無關緊要;群眾的正當利益訴求,在有些人看來是在給自己出難題、找麻煩;還有些人平時還能做到自覺為群眾服務,但遇到了困難和危險卻為一己之私利把群眾丟到了腦后,只顧保全自己。
與群眾建立深厚的感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著實不易。試想,馬錫五帶領戰士去解救群眾是多么危險,帶著群眾轉移又是何等艱辛,把馬匹讓給老人自己步行最后干脆背上老人走要受多少苦累,把干糧讓給群眾吃自己就要忍饑挨餓。倘若沒有對群眾的深厚感情,這其中做到一兩件也許還行,全都做到太難了。因為做到了就意味著犧牲自己的安全、安逸、溫飽,去換得群眾的安全、安逸、溫飽。尤其是在那些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個人主義者看來,像馬錫五這樣做無異于自討苦吃的傻瓜。
“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喊喊口號,表表決心,寫寫心得,如此這般說說很輕巧,好像人人都能說得到,關鍵是到了得與失、安與危、飽和饑、樂與苦甚至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是不是還能像馬錫五那樣篤行群眾至上,毫不動搖地與群眾休戚與共,始終把人民群眾當作“菩薩”供起來。
其實,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相互的。正如臧克家在詩中所寫的那樣,“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也就是說,“誰不把群眾當作一回事,群眾就不把誰當作一回事”。企圖依靠上級的任命書,依靠混來的文憑、頭銜,依靠盛氣凌人的架子,讓人民群眾在自己面前唯唯諾諾,只不過是癡心夢想。只有像馬錫五那樣,甘當人民群眾的“奴仆”,真正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由衷擁護。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但馬錫五的群眾觀點依然熠熠生輝,馬錫五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依然激蕩人心。特別是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貫徹“三個至上”指導思想的今天,人民法院的干警都有必要捫心自問:“我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只靠演講、宣誓,重點是要看我們在執法辦案中究竟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多少便利,為人民群眾謀取了多少實惠,進一步講,我們為了人民群眾到底犧牲了多少,奉獻了多少。如果我們都能像馬錫伍那樣把人民群眾當作“菩薩”供起來,司法公信何愁不立?司法權威又何愁不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