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3
這個周一,我在鳳凰的“鏘鏘三人行”做了一期“小沈陽”現象的節目,其中我的主要觀點是,東北的重工業衰敗后,出現“小沈陽”現象是很正常的。我當時舉了美國底特律在上世紀80年代汽車產業衰敗后出現了“痞子阿姆”這樣受媒體和民眾追捧的說唱樂巨星一樣。實際上,我想說的是東北重工業的問題。周三,我到鳳凰錄“軍情觀察室”,一位負責攝像的東北小伙可能看了“鏘鏘三人行”的節目,就問我怎么我在節目里說:東北地區城市化率和教育普及水平是目前全國最高的?我今天在網上看了節目,發現可能是由于片子長短的問題,編導在編片子時把我說的數字給減掉了。
事實上,根據中國人口統計年鑒。東北地區至今在中國還是城市化率最高的。在2000年時,全國平均城市化率為36.22%,東北地區為52.14%,2003年東北地區城市化率為53.49%,排第二的東部地區為48.89%(第三為中部地區,第四為西部地區)。預計到2010年后,東部地區將超過東北地區,成為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也就是說,自2000年后,東北地區的城市化增長率遠遠低于東部地區。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中國經濟重心在這30年的轉移問題(2000~2005年,全國平均城市化率增長率為1.36%,東北地區為0.6%)。
東北解放時,擁有7萬多產業工人的沈陽,是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周邊與其配套的工業城市還有鞍山、撫順、本溪,抗美援朝打完后,中國決定依托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重點發展軍重工業。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實建項目150項,除去44項軍工項目外,106項為軍工配套的和少量民用項目,有50項落在了東北地區,國家為150項投資196.1億元,其中86.9億元投在了東北地區,占實際投資額的44.3%。這不僅是東北地區至今城市化率排在全國第一的原因,也是中國軍事裝備發展的基石。其中飛機、汽車、坦克、火炮、儀表、新式金屬切削機床、電工、化工、冶金、電站、重型機械設備制造等,很多都部署在東北地區(還有西北、華北)。1960年蘇聯撕毀協議后,1964年“三五”期間又在西南、西南地區開始復制東北地區的軍重工業,搞了“大三線”。關于這一段領導人的決策心理,宋宜昌先生在一篇“大三線”的文章中指出:“從今天心理分析學的角度看,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誕生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硝煙烈火和血戰征殺之中,其酷烈、復雜、跌宕與驚心動魄,聞所未聞,普通的平民百姓,殊難理解。革命和戰爭,深深的改變和塑造了他們的性格、習慣、思維和決策?!?/p>
近30年來,發展模式改為了“走一條速度不太高,效益比較好,人民能得到較多實惠”的模式。基本上是“削減基礎投資,保生活消費”的思路。這樣,東北地區的軍重工業紛紛下馬轉型。2008年國防白皮書的解釋是:“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國防投入處于低投入和維持狀態?!保?978~1987)。這也就是國防部發言人在記者招待會上所說的:“我軍武器裝備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以第三代武器裝備為骨干、以第二代武器裝備為主體的裝備體系?!钡囊粋€根本原因。
這期間,居民個人收入從1978年的占GNP的49.6%上升到72.4%(經過再分配后),收入上升刺激了消費需求,節省下來的基礎建設費用和軍費只能再投入到以輕工為主的產業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對沖了財政赤字),對東北地區的重工業轉型的投入少之又少,至于技術跟蹤和升級儲備根本談不上。而1980~1990年,東北又達到了建國后的城市化增長最高點的0.58%(1960~1970年由于“大三線”城市化率增長為-0.81%,1970~1980年為0.32)?!靶∩蜿枴焙孟袷?981年出生的。較大的城市化率和人口規模,又缺乏相應的工業化動力,所以就有了先是自我服務后來就殺入北方大部分城市的“二人轉”產業(還包括以此為基礎的很多衍生娛樂產業)。所以,從某種意義上看,“小沈陽”可以說東北去工業化的匯報演出。不過,后來的節目是以“航天工程”為內容的“天宮1號”亮相,其產業基礎也是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基礎的東北地區。這個產業由于西方一直封鎖,而且中國一直也沒有丟掉堅持自己搞,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小沈陽”現象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問題的是:一個大國要不要均衡布局呢?要不要以自主為核心的完整產業結構呢?中國人對自己的現代化到底有沒有信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