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訊:烏有通訊員何茫然)7月25日下午,烏有之鄉“電影公社”放映了由尹力導演,吳剛 、黃渤、劉燁等主演的一部反映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石油工人面貌變遷的影片——《鐵人》。同時,電影公社邀請了余斌(《經濟學的童話》作者)、石一楓、郭松民、陳人江、于閔梅等嘉賓一同參與了點評。
《鐵人》講述了“鐵人精神”在以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代勞模和以劉思成為代表的新一代勞模之間精神傳承的故事。該片通過兩代石油工人的時空交替,黑白與色彩的融合,為我們展示了橫跨六十年的時代變遷與奮斗精神的承繼。
影片展現了鐵人王進喜在大慶油田的艱苦奮斗歷程:為了解決打井缺水問題,他帶著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水泡子里砸冰取水;沒有吊車,他拿自己的脊梁當吊車;壓井噴的水泥散不開,他跳進泥漿池里充當“人體攪拌機”;石油會戰宣誓大會上,他向著天、向著他的同僚戰友大吼:“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一定要改變國家貧油狀況!”在這樣的時代精神支撐下,大慶油田在茫茫荒原中拔地而起。
年輕的石油工人、單位的業務標兵劉思成,很喜歡收藏鐵人的所有物品。他的父親是曾經和王鐵人并肩戰斗過的戰友劉文瑞。承載著父親無限希望的劉思成一直努力工作,然而這在同事眼里卻是傻的表現。他與周圍的氛圍格格不入,整日沉默寡言,以至于不得不求助于心理醫生;一直以來,他為自己的父親是鐵人的戰友而自豪,但偶然間真相的泄露,讓他痛苦不已:原來他的父親在三年經濟困難期間,因為“熬不住了”而做了逃兵。
伴著對往昔回憶的追惜,劉思成陪父親度過了最后的時光。病床前,他向父親保證會努力工作以彌補父親的愧疚與遺憾。最后,在茫茫沙海中,完成搜救任務的劉思成仿佛看見父親、鐵人他們老一輩石油工人在向他示意、微笑……
影片放映結束,觀眾們也從那激動人心的“戰斗”場景中回到了現實。
嘉賓余斌老師首先發表了看法。他認為,盡管影片試圖表達兩代石油工人在精神上的傳承,但除了某種人文抽象意義的“堅持”外,影片并沒有使人感到兩代石油工人之間明顯的相通和可傳承之處。事實上,兩代石油工人之間的差異卻非常明顯:當鐵人在寒風刺骨的嚴冬里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里攪拌水泥的時候,身邊的同事受到感染,也都紛紛跳進泥漿;而劉思成整個影片過程中則是孤獨的,無法使周圍同事、朋友與其產生共鳴。
嘉賓石一楓對余斌老師的觀點表示贊同。他進一步指出:鐵人有著明確的奮斗目標,那就是“為祖國獻石油”;而劉思成則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影片對其的刻畫使人感覺似乎他在為了自己的父親而奮斗。這與鐵人的精神境界相差太遠,兩者之間根本沒有傳承性可言。同時,與美國好萊塢大片《鋼鐵俠》相比,盡管同為主旋律影片,但《鐵人》明顯與之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中國主旋律電影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影視作品中樹立起國家的意識形態,并將其有效傳播出去。
嘉賓于閔梅指出了影片的一些閃光點與不足。于閔梅認為閃光點首先表現在影片對人物背景的設計,如,作為與“鐵人”的集體主義時代截然相反的人物,劉思成的出場被設計為一個“心理有疾病的人”就符合了他在這個人主義時代的實際;其次,在體現劉思成這樣新一代石油工人對鐵人精神的傳承的情節設計方面,敘事的過渡和轉折也進行了很好的處理;再次,影片的細節處理得也很好;如,鐵人與劉文瑞告別——英雄與逃兵相碰撞的情景,體現了那個時代無論英雄還是不光彩的逃兵,他們身上都還保持著人基本的真誠、善良和羞恥之心。在她看來,不足之處則是影片對劉思成思想轉變的處理,顯得太過突兀。
嘉賓陳人江認為,盡管在拍攝技巧上,影片借鑒了蘇聯影片的經驗,對過去的敘事,采用黑白色畫面處理;對現在的敘事,采用彩色畫面處理。然而在她看來,黑白色畫面的生活才是火熱的、火紅的、多彩的;而表現當下生活的畫面卻是蒼白的、灰色的。這與影片所要表達的意圖自相矛盾。這也正是眾多主旋律影片的通病:為了自身意識形態的需要,而無視故事內在的邏輯。
嘉賓郭松民老師針對影片提煉出了一個概念,即“主旋律的尷尬”:為了建立人們對國家、社會和執政黨的認同,將前三十年的光榮歷史與后三十年改革開放歷史進行強硬銜接,卻遭遇了前后三十年國家、社會的意識形態邏輯完全相反的尷尬。郭老師就“鐵人跳進泥漿用身體攪拌水泥”的鏡頭回顧了電影史,他說:“同樣表現鐵人工作、生活面貌的影片,相較《創業》,《鐵人》采用了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這反映了創作者仍然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過去,仍然以知識分子的視角去看待工人:工人是粗糙的、有待啟蒙的。這說明創作者仍沒有理解那個時代、沒有融入那個時代。”
嘉賓們發言完畢,在座觀眾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對影片的討論更深入了一步。這些討論談及到了影片的內涵,當前工人需要的藝術反映,藝術與現實、政治的關系,藝術的功用,藝術創造者的才華、思想傾向與社會作用的關系等等。
活動結束后,觀眾們仍意猶未盡,又自發地形成討論圈,繼續進行著散場后的交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