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祝東力:《鐵人》與我們的時代

祝東力 · 2009-07-15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鐵人》真正獨特的價值,講述的是一種精神的背離和傳遞,是一個由負罪而通向覺悟的故事,在這個意義上,《鐵人》隱喻了我們時代的處境。

《鐵人》與我們的時代

祝東力

【左岸特稿】

 
許多網友自述說,由于偶然的機會,看了電影《鐵人》,結果意外地被打動。的確,今天的“國產電影”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淪為公眾的笑柄,以至于喪失了起碼的信譽。在這樣的年代,《鐵人》的出現,是一個異數。
這部電影,相當真實地再現了鐵人王進喜,以及那場1960年代的石油大會戰。那些幾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人物、語言、情節和場景好像復活了,從時光深處撲面而來,震撼人心。演員吳剛感情激越地塑造了鐵人——這個新中國工業化時代工人階級的代表,同時,也由于實現了表演風格的大幅度跨越(對比《潛伏》中的表演),而受到交口稱贊。但是,實事求是地說,《鐵人》最引人深思的卻并非以上內容。這部電影真正獨特的價值,實際上更為深邃而曲折,不易察覺。簡單地說,它別具匠心,講述的是一種精神的背離和傳遞,換句話說,是一個由負罪而通向覺悟的故事,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鐵人》隱喻了我們時代的處境。
 
《鐵人》由黑白和彩色、歷史和當下兩部分穿插組成。黑白部分,敘述鐵人王進喜和他的1205鉆井隊的故事——千里奔赴松遼平原的薩爾圖小站,在人拉肩扛中緩緩豎起井架,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參加“五一”萬人誓師大會,帶傷跳進泥漿池制服井噴。這些是我們從小學生時代就已熟悉的真實細節。那是中國現代大工業的創世紀,是悲壯苦澀的中國革命史在工業化時代的續篇。
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所面臨的全球環境,決定了其工業化進程一定要以最徹底的精神動員為前提,因此,“鐵人精神”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因為,在戰后美蘇兩國分別支配的世界上,作為欠發達國家的中國,道義上既不允許,現實中亦不可能——再走西方工業國的老路:即通過殖民征服和掠奪,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獲取產業革命所必需的“第一桶金”,然后反過來,以廣闊的海外殖民地為市場,傾銷產品,回籠資金,形成國際、洲際的經濟循環。自近代以來,中國一向就是西方工業國攫取資源和財富的半殖民地,在1949年走出近代史困境之際,已經是一窮二白。在這里,由于工業化所必需的資本、技術和市場極度稀缺,新中國必須繼續延用,甚至強化在戰爭年代行之有效的精神動員機制,“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就是說,必須以高亢的精神,動員龐大的人力資源,以彌補資本、技術和市場的匱乏。于是,“凡胎肉身”轉變成了“鐵人”。
然而,時移世易。70年代,中國經過整整一代人的艱辛努力,一舉建成了現代工業體系,從農業國上升為工業國,實現了自晚清以來幾代人的夢想。同時,也通過一系列軍事、政治、經濟的手段,徹底打破了美國長期的戰略圍堵。因而,到70年代,中國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面臨這樣的時代轉折:即從過去的“準戰爭”體制逐步轉型為“和平”體制,也就是說,近代以來的“救亡”階段告一段落,中國將轉入“發展”階段。這就是改革開放時期。鐵人的時代,漸行漸遠。
于是,電影《鐵人》轉入彩色部分,講述新一代石油工人、鐵人式的生產標兵劉思成。這位王進喜當年戰友文瑞的兒子,在孤獨、沉默和世俗的嘲笑中“發瘋地”工作,業余悉心收集有關鐵人的紀念品。他在紀念品、照片和父親的教誨所構成的記憶中生活,終于有一天得知了父親的真實經歷。在這個后革命的時代,萬里黃沙環繞著油田,鐵人精神一線單傳,如一縷甘泉,哺育著我們這個物質主義的時代。
彩色世界因斑駁而歧義,使人迷惘;黑白世界涇渭分明,只顯示本質。兩個世界是截然分開的,作為媒介,溝通它們的是電影中的小人物文瑞。這個鐵人當初“最器重的”小知識分子徒弟,“熬不住了”,在饑餓、嚴寒和勞役面前當了“逃兵”。他從鐵人精神所在的黑白世界退縮遠遁,同時卻又未能進入當下的彩色世界,也就是說,他既背離了上一個時代,又不能真正融入下一個時代。從影片的側面敘述中可以得知,他在負罪和恥辱中隱忍茍活,同時又在孤寂中咀嚼著鐵人精神,養育了兒子(仿佛是鐵人的遺腹子)。因此,經過這樣一個負罪與恥辱的矛盾、反復的過程,經過了一個迂回的“之”字形,鐵人精神被轉交給了年輕一代。也就是說,在影片中,鐵人精神的繼承并非直線式地進行,而是相反相成地,經歷了一個由負罪、恥辱、悔恨而最終覺悟的過程。精神通過背離而得到傳遞,歷史經由曲折而再度前行。聯想到古人所謂“無往不復”的成語(《周易·泰卦》:“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孔穎達注:“初始往者必將有反復也。”),那么這的確可以說,其中包含著中國人對事物發展過程的源遠流長的辯證理解。再進一步反省,我們還可以問,這種負罪和悔恨、背離和曲折,所謂迂回的“之”字形,在多大程度上,印證了我們共同的處境,隱喻了我們的時代?這就是另一個更復雜的問題了。
 
回到《鐵人》電影。不能不指出的是,在闡釋鐵人精神的時候,這部影片刻意回避了一些最重要的內容,或者說,有意抽空了最有時代特征的內涵。
鐵人王進喜的名言之一,“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在當年的中國大地曾傳誦一時。他曾經7天7夜沒有離開會戰現場,54小時沒有下鉆臺,餓了就吃一口干糧,困了就裹上老羊皮襖,枕著鉆頭睡一會兒。工人們為了讓他休息,在井場挖了一個地窖子,他也很少進去。一位當時在1205隊實習的學生回憶說:“從沒見過他正經吃過飯睡過覺。”因而,才有房東趙大娘這樣的感慨:“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后經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宣傳,“鐵人”這一稱號傳遍大慶和全國。(見宋連生:《工業學大慶始末》,第三章“鐵人王進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需要問的是,這種精神背后支撐的動力是什么?在電影中,鐵人為鉆井隊工人做動員時,吼著西北腔道:“會戰就是打仗,打仗就是為國家賣命,你要是個爺們兒,就頂著槍子往前沖……”否則的話,“我槍斃不了你,我扒了你的褲子寒磣你,我用猴皮筋,給你扎辮子!”這種“民族主義+雄性力比多”的想象,貫穿全片。可是,你能否相信,當年的共產黨人就是這樣發動群眾的?這種封建愚忠、性別認同,就足以支撐千百萬中國工人階級,在那樣的荒寒歲月里背水一戰、流血流汗?“國家”和“爺們兒”自古就有,但是,從1840年以來,無論是軍事較量,還是產業競爭,這兩個概念并不能使中國免于任何一次潰敗。毛澤東時代,曾經實現了幾億中國人的偉大整合與凝聚,如果僅僅是靠這樣的精神資源,那么和腐朽的晚清、民國時代相比,又能有什么區別?
其實,只要稍稍打開歷史的視野,就能理解:在鐵人時代,如果“國家”與“人民”的關系沒有發生前所未有的根本改變,不論是不是“爺們兒”,哪怕是“純爺們兒”,如果作為普通勞動者,沒有切身感受到來自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真誠信任、尊重和關懷,從而結成生死不渝的“恩義”關系,那么“人民”怎么可能給那個向來統馭、剝奪和役使他們的“國家”,以這樣的回報?
1959年9月,王進喜來北京參加“群英會”,第一次見到毛主席。他參觀北京“十大建筑”,路過沙灘時,看到行駛的公汽上背著笨重的“煤氣包”,心如刀割,這個西北“爺們兒”,蹲在沙灘北大紅樓附近的街頭哭了起來。其實,凡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應該理解,那時,黨和國家對人民進行動員所憑借的精神資源究竟是什么。
簡單地說,自近代以來,中國精神升沉起伏,有著清晰的軌跡。在鴉片戰爭以后的幾十年里,它依然潛隱蟄伏,只是從甲午戰敗開始,中國精神才急劇上揚。經過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抵達一個高峰。之后,繼續上行,從五四到北伐,從抗戰到建國,直到大躍進和1960年代,由高潮而至鼎盛。在鐵人時代,這種精神的現實化身,就是人們朗朗上口的“毛主席、共產黨”,它在理論上的概括和總結,就是“毛澤東思想”。


1960年4月10日,石油部做出了《關于學習毛澤東同志所著〈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這是松遼石油會戰中的第一個決定,發表在4月13日會戰指揮部機關報《戰報》的創刊號上。
會戰領導小組把學習“兩論”當成一件大事來抓。一開始,沒有那么多書,就到安達縣新華書店去買。縣書店的書賣光了,就派人到哈爾濱、北京去買。石油部從北京買了幾萬冊《實踐論》和《矛盾論》的單行本,派專人坐飛機送到哈爾濱,再運到薩爾圖,發到職工手中,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冊。干部讀,技術人員讀,工人也讀。人人學,人人議,人人用。職工把“兩論”帶在身上,放在枕邊,有時間就讀一段。技術人員下現場、到工地,都隨身帶著小書包,里邊總是裝有“兩論”。(“大慶是靠‘兩論’起家的”,《中國石油報》網絡版2007-05-29)
靠“兩論”起家,經周恩來總理在196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肯定,成為那個時代家喻戶曉的一句話。今天看,毛澤東的這兩篇哲學代表作,作為認識論和方法論著作,即使在當年,理解上也會參差不齊。但是,不管是作為理論方法的指南,還是作為精神動員的依據,“兩論”在石油會戰中對大慶員工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王進喜從玉門油田趕赴松遼平原,隨身只帶了一套《毛選》,這是他在北京參加群英會時得到的。鐵人學文化,讀《毛選》,夢想的是“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這種近于宗教般虔誠的情懷和舉動,曾經代表了億萬中國人的真實思想和行為,只是對于我們今天,才顯得陌生,而且隔膜。
追溯歷史的因果,這當然是緣于中國精神在“文革”時期的嚴重泡沫化,“文革”結束之后,泡沫破碎,迅速跌落,到90年代以來陷入谷底。所以,我們看到大面積的信仰危機、精神迷茫和政治腐敗。因此,同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電影《鐵人》,也就無法將上述關鍵的歷史細節和價值整合進來,因而選擇了徹底的刪除。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鐵人時代是一個以意識形態動員為特征的歷史時期。電影《鐵人》卻刻意采用了“去意識形態化”的策略(這在當今的“影視圈”是流行病,比如《亮劍》、《集結號》之類)。從而使鐵人的思想和行動失去了具體內涵,得不到合理的解釋。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吳剛扮演的鐵人,在影片中多少顯得叫囂、躁狂、矯情,而令人感到缺憾。本文前面論述了鐵人精神的“背離”和“曲折”,所謂迂回的“之”字形。也許,電影《鐵人》的這種欠缺,也同樣屬于鐵人精神的“背離”和“曲折”,所謂迂回的“之”字形吧。
 
2009-7-6改定
 

來源:《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年第4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4.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5.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6.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7. 東南亞的宿命
  8. “鮮衣怒馬少年郎,誰人不識理塘王”
  9.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10.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7. 到底誰“封建”?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2.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3.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4.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5.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0.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无线码 | 午夜性刺激在线看免费y | 亚洲a级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免费看 | 亚洲国产青草衣衣一二三区 | 亚洲911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