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追隨這面光輝旗幟
浩然

只因有了毛澤東文藝思想,一群從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走過來的、曾經被剝奪了上學讀書權利的工農后代,才能夠不僅拿起筆來寫自己的生活,說自己想說的話,而且成名成家了——光憑這一點,我們就感恩戴德,同時,更加堅定了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信仰與擁護。
毛澤東的光輝著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靈魂和總綱領。《講話》發表的時候,我還是個10周歲的兒童。由此開始,我先間接后直接地受到它的陽光照耀、雨露滋潤。
大西北的文藝工作者們,首先在這面光輝旗幟引導下,走到工農兵中間,創作出反映工農兵生活的歌曲、戲劇和小說。工農兵熱烈歡迎這些屬于他們自己的文藝,給它插上翅膀,飛過萬水千山,飛到我的家鄉:冀東一塊抗日根據地的邊沿小村。
歌聲召喚著我,我跟著唱起“東方紅,太陽升”和“牛兒還在山坡吃草”……
戲劇鼓舞著我,我學者扮演《兄妹開荒》里的哥哥和《王寶山參軍》里的小姑……
革命的通俗小說吸引著我,熏陶著我,誘導著我;我模仿趙樹理編故事,幻想著《新兒女英雄傳》的樣子,寫一部歌頌盤山英烈的厚厚的書。同時,利用由于革命節節勝利而越來越好的條件,一邊補習文化知識,一邊練習寫作……
紀念《講話》發表10周年的時候,我整整20歲。在當時的河北省省會保定,我買到一本《講話》,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親聆毛澤東同志的教誨。給我指路,給我志氣,給我智慧,給我為之獻出青春和生命的決心和力量。以后我努力地照《講話》精神為人為文,學懂一點,就實踐一點,不斷地取得一些進步。到了紀念《講話》發表20周年的時候,為這個農民后代,終于邁進文學的大門,出版了小說集,還有意識地在那一年動手寫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仿佛一瞬間,又經過火路云程的20載!在這20年當中,《講話》受到考驗,每一個文學藝術工作者也受到考驗。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證明,《講話》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我們黨,凡是正確地按照《講話》精神指導文藝隊伍,我們就豐收,就前進;稍有游離就遭災,就停頓,甚至倒退!我們每個文藝工作者,總的方面與此是休戚相關的。但路子再平坦、再筆直,也得靠自己清醒地、自覺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我個人的經驗與教訓時時警告我:每走一步,都不要忘記“文藝為什么人”這個根本問題。為人民大眾寫作,為推動時代前進寫作,會吃苦,會流汗,會犧牲一些個人的東西,但是所取得的點滴成績,都是高尚的,都是人格與生命的勝利。為自己的名利而投機取巧地寫作,為發泄個人不健康的情緒而對人民和社會不負責人地寫作,即使碰巧碰上“好運”,即使名噪一時,榮耀一時,也是卑下、可恥的失敗者,甚至是歷史和時代的罪人!
堅持為人民大眾寫作,就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深入到他們中間,知心連心,心心相印,從而達到了解他們,熟悉他們,再進一步真實生動地描寫和藝術完美地表現他們,最終達到“服務”的目的。
我要永遠追隨毛澤東文藝思想這面光輝的旗幟,深入一輩子農村,寫一輩子農民,為建設精神文明,為鞏固和發展關系到今人和后代幸福前程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竭盡我的全部心血與力氣。
1982年4月27日草于北京通州鎮,1990年5月13日一字不改地抄于三河縣泥土巢
浩然自注:這篇小文是為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40周年而寫的,因一家編者認為其“調子太老”而沒有發表。小文的確寫的不很精彩,但它表白了我的真實信仰。人們的信仰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以由于偶然的外界什么人、什么力量一討厭一反對,就能夠改變得了。信仰決不同于趕行市的蘿卜、青菜,新的就一定比老的鮮亮、值錢;尤其是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革命作家,應該把他的信仰比作常青樹,越老越綠得蒼勁壯美,越老越綠得堅強不衰。不具備以這樣的精神和品格為鍛煉、追求目標的人,就不配“革命作家”這個圣潔的稱號。因此,我希望八載前所袒露的這番心意,到了《講話》發表48周年的日子能夠跟廣大讀者見見面。
(選自浩然《泥土巢寫作散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版)
毛澤東的光輝著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靈魂和總綱領。《講話》發表的時候,我還是個10周歲的兒童。由此開始,我先間接后直接地受到它的陽光照耀、雨露滋潤。
大西北的文藝工作者們,首先在這面光輝旗幟引導下,走到工農兵中間,創作出反映工農兵生活的歌曲、戲劇和小說。工農兵熱烈歡迎這些屬于他們自己的文藝,給它插上翅膀,飛過萬水千山,飛到我的家鄉:冀東一塊抗日根據地的邊沿小村。
歌聲召喚著我,我跟著唱起“東方紅,太陽升”和“牛兒還在山坡吃草”……
戲劇鼓舞著我,我學者扮演《兄妹開荒》里的哥哥和《王寶山參軍》里的小姑……
革命的通俗小說吸引著我,熏陶著我,誘導著我;我模仿趙樹理編故事,幻想著《新兒女英雄傳》的樣子,寫一部歌頌盤山英烈的厚厚的書。同時,利用由于革命節節勝利而越來越好的條件,一邊補習文化知識,一邊練習寫作……
紀念《講話》發表10周年的時候,我整整20歲。在當時的河北省省會保定,我買到一本《講話》,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親聆毛澤東同志的教誨。給我指路,給我志氣,給我智慧,給我為之獻出青春和生命的決心和力量。以后我努力地照《講話》精神為人為文,學懂一點,就實踐一點,不斷地取得一些進步。到了紀念《講話》發表20周年的時候,為這個農民后代,終于邁進文學的大門,出版了小說集,還有意識地在那一年動手寫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仿佛一瞬間,又經過火路云程的20載!在這20年當中,《講話》受到考驗,每一個文學藝術工作者也受到考驗。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證明,《講話》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我們黨,凡是正確地按照《講話》精神指導文藝隊伍,我們就豐收,就前進;稍有游離就遭災,就停頓,甚至倒退!我們每個文藝工作者,總的方面與此是休戚相關的。但路子再平坦、再筆直,也得靠自己清醒地、自覺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我個人的經驗與教訓時時警告我:每走一步,都不要忘記“文藝為什么人”這個根本問題。為人民大眾寫作,為推動時代前進寫作,會吃苦,會流汗,會犧牲一些個人的東西,但是所取得的點滴成績,都是高尚的,都是人格與生命的勝利。為自己的名利而投機取巧地寫作,為發泄個人不健康的情緒而對人民和社會不負責人地寫作,即使碰巧碰上“好運”,即使名噪一時,榮耀一時,也是卑下、可恥的失敗者,甚至是歷史和時代的罪人!
堅持為人民大眾寫作,就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深入到他們中間,知心連心,心心相印,從而達到了解他們,熟悉他們,再進一步真實生動地描寫和藝術完美地表現他們,最終達到“服務”的目的。
我要永遠追隨毛澤東文藝思想這面光輝的旗幟,深入一輩子農村,寫一輩子農民,為建設精神文明,為鞏固和發展關系到今人和后代幸福前程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竭盡我的全部心血與力氣。
1982年4月27日草于北京通州鎮,1990年5月13日一字不改地抄于三河縣泥土巢
浩然自注:這篇小文是為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40周年而寫的,因一家編者認為其“調子太老”而沒有發表。小文的確寫的不很精彩,但它表白了我的真實信仰。人們的信仰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以由于偶然的外界什么人、什么力量一討厭一反對,就能夠改變得了。信仰決不同于趕行市的蘿卜、青菜,新的就一定比老的鮮亮、值錢;尤其是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革命作家,應該把他的信仰比作常青樹,越老越綠得蒼勁壯美,越老越綠得堅強不衰。不具備以這樣的精神和品格為鍛煉、追求目標的人,就不配“革命作家”這個圣潔的稱號。因此,我希望八載前所袒露的這番心意,到了《講話》發表48周年的日子能夠跟廣大讀者見見面。
(選自浩然《泥土巢寫作散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