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還是有“反面、中間人物更生動”的缺點
早在春節前,貧道就買碟看了《潛伏》和《正道》,而且是先看了《正道》后看了《潛伏》。但是感覺《潛伏》更完整些,《正道》在28集以后(瞿恩死后)就有些胡編亂造的感覺,所以只寫了個評《潛伏》的帖子。
但當時也覺得《正道》是個好片子,努力表現了那個時期社會激烈沖突時期,不同的“信仰”下人的矛盾、人心的矛盾和沖突,歌頌了一批革命者,但對“反革命”者的內心矛盾也刻畫得很真實。這一點與《潛伏》很接近。而且可以說,這兩部電視劇比改革前歌頌革命的電視劇總體來講更好、更真實,能打動更多的人,更有說服力?! ?/p>
但是,貧道還是有覺得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反面人物”和“中間人物”都演得比“正面人物”好。也就是楊立仁、董建昌要比楊立青和瞿霞讓人感覺更“舒服”,內心活動更真實更激烈,而楊立青和瞿霞的內心矛盾就有些脫離生活真實?! ?/p>
一個十幾歲二十出頭的男青年,很可能還沒能體驗出真正的家庭親情。現在也是這樣,這個年齡的“啃老族”一大批,其中心安理得的有一大半。但到了三十多歲,還像個孩子似得不懂得父母心理,就很少了。楊立仁對于拿父親的槍去暗殺是否會給父親帶來殺身之禍可能不在意,因為他要的是革命。楊立青搗得全家破產,父親狼狽不堪,還能一走了之也很正常,這個年齡的男孩可能真的如此,現在周邊都可以看到不少。但是,到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時,兄弟倆都30多歲了,楊立仁見到楊立青說父親專門從上海來了,希望楊立青回家看看,楊立青表示不一定去,并說:“常回家的不一定愛家,不?;丶业牟灰欢ú幌爰摇本陀行┻^分。如果說官面話,說一句“工作太忙,不一定有時間”也算可以。楊父最喜歡的就是這個小兒子,這個時候他對哥哥說這句話就不符合楊立青的性格特征。楊立青回家后,先與同學喝酒鬧事,到客人散了才上樓見父親,而且下跪很晚(對比楊立仁第一次在上?;丶遥?,讓人感覺的是共產黨親情很淡漠。相反,楊立仁雖然當年做出對父親最可惡的舉動,但依然表現得像個兒子。按現在的話說,楊家兩兄弟都是“性情中人”,但楊立青更突出些。但在這些細節上,處理得沒有遵循個性特征一致性的原則?! ?/p>
瞿霞為什么在出獄后斷絕與楊立青的感情,當時看了就覺得不著邊際,這是貧道感覺瞿恩死后劇情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后來看一個訪談,演員說瞿霞是因為身體受傷殘,覺得不能把最美好的獻給愛人因此就干脆斷絕關系,覺得理由非常牽強,根本不符合瞿霞性格。瞿霞不是那種內向的人,這種人很難鉆牛角尖。當可以看出來戀人根本不會因為自己身體受傷殘而不愛自己,而且如果斷絕關系會讓對方極度痛苦時,把前述理由作為生生割裂的原因,是很古怪的,只有腦筋偏執的人才會做的事情。瞿霞性格不是這樣的人,如果是林娥,還有點可能。但瞿霞這種類型的人不會?! ?/p>
有時候看作品覺得不舒服,為什么呢?除了意識形態的原因,最主要是作品人物缺少生活真實。一個人的性格特征是很難變的,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處理事情上往往方式方法不同。如果作品中某一性格特征的人突然做出與此前表現的完全不同,感覺就不舒服?! ?/p>
正面人物比反面人物或者中間人物難寫,原因在于一般習慣把正面人物寫得很“干凈”,干凈得透亮,一心革命,一點思想雜念也沒有。一個沒有內心沖突的人,確實很難讓演員表演得很精彩。楊立仁為什么演得好,因為這個人內心有沖突,有矛盾,有時候還很激烈。這就給了演員表演空間,而且看起來也覺得有意思。
無論自己的思想沖突還是兩人的思想沖突,都要寫得符合思想真實。像瞿霞和楊立青后來的矛盾缺少可信程度,再激烈也覺得不舒服。正面人物一樣可以有激烈思想沖突,包括兩人之間和自己內心,而且也可以表現得很精彩?!杜r怠窞槭裁葱蜗蠛芡怀??因為作者把他放在一個可信的,符合生活真實的矛盾里面了。從這個角度看,《正道》的編劇還缺少功力?! ?/p>
楊立青在紅大當班主任,幾個身份是副軍級以上的學員在門上放一盆土,撒了他一頭。劇中楊立青很輕松的處理了。這個情節顯然很無聊,也表現出作者生活知識太淺,對怎么當個壞學生基本不懂,老一套地在門上放東西。要是貧道,戲弄一下老師的方法起碼有18套。最主要的是,這些學員是不可能用這樣過分的方法。想想如果班主任不是楊立青而是穆震方,這盆土的結果就很難說了。這幾個老江湖難道連這都不清楚?
50集確實太長,一般編劇是難以駕馭的。記得看過《敵營十八年》,也是十幾集后就不能看了。
哎——現在真是沒人才呀?!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