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張承志:紅葉的暗示

張承志 · 2009-05-2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紅葉的暗示

作者:張承志

天涯 年2期

  一
  
  他不是志士,不過為茍活于志士之后而恥。由于這種日本式的恥感,他不得解脫,落筆哀晦。人譽他是志士不妥,人非他褊狹也不公。他心中懷著一個陰沉的影子,希望能如陳天華,能如秋瑾和徐錫麟一樣,使傲慢者低頭行禮,使蔑視者脫帽致敬。
  后來參觀魯迅的上海故居,見廳堂掛著日本畫家的贈畫,不遠便是日本的書店。我為他保持著那么多的日本交際而震驚。最后的治療托付給日本醫生,最后的摯友該是內山完造——上海的日子,使人感覺他已習慣并很難離開那個文化,使人幾乎懷疑是否存在過——恥辱和啟蒙般的日本刺激。
  留學日本,宛如握著一柄雙刃的刀鋒。大義的挫折,文化的沉醉。人每時都在感受著,但說不清奧妙細微。這種經歷最終會變成一筆無頭債。古怪地左右人的道路。無論各有怎樣的不同,誰都必須了結這筆孽債。
  ——《魯迅路口》
  ……也許原因都是留日。在那個屈辱又激昂的時代,或許只有留日學生體驗了最復雜的心境。正是這個日本在侵略祖國,而他們卻只能赴日求學。他們的立志正是學成利器報復日本,無奈同學里卻層出著立論親日的政客、自詡知日的大師!
  與留學歐美尤其美國完全不同,他們無法以藝術自慰或者以民主夸夸其談。尤其不能學成一種愚蠢的怪物、哪怕對老婆也半嘴英語——他們常回避自己的見識,他們多不愿炫耀日語。他們每日求學的這個國度,曾向母親施暴又正在倡導文明;他們耳濡目染的這個文化,把一切來自中國的古典思想、把一切琴棋書劍技舞茶花都實行了宗教化,然后以精神批判中國的物欲,用恥與潔等古代中國的精神,傲視甚至蔑視中國人。
  留學生首當這精神挑戰的前沿。要領熟滑者逢迎表演保全自己,匹夫之怒者以頭搶地然后消失。只有陳天華蹈海自殺。他的這一行為,是中國青年對傲慢列強的以命作答,也是他們……蝕心痛苦的表現。
  這種難言的心態,綿延于一百年的留學史。它激烈地迸濺于徐錫麟的剖心行刺,也扭曲地閃爍于魯迅的晦暗文章。
  ……陳天華感受過的歧視和選擇,盡管程度遠不相同——后來不知被多少留日中國學生重復地體驗過。只是一個世紀過去到了這個時代,陳天華式的烈性無影可尋了。在一種透明的、巨大的擠壓之下,海外中國人的感情、公論,更不用說行動,日復一日地讓位給了一種難言的曖昧。陳天華的孤魂不能想象:男性在逢迎和辯白之間狡猾觀察、女人在順從與自欺之間半推半就。
  ——《東浦無人蹤》
  顯然秋瑾不曾以魯迅為同志。或許她覺得這位離群索居的同鄉太少血性,或者他們之間已經有過齟齬。大概魯迅不至于落得使秋瑾蔑視的地步?在秋瑾的資料里,找不到她對這位鄰居的一語一字。
  我更想弄清當時魯迅的態度和言論。但是諸書語焉不詳,本人更欲言又止。漸漸地我開始猜測,雖然不一定有過爭吵和對壘,大約魯迅與同鄉的秋瑾徐錫麟有過取道的分歧。或許魯迅曾經對這位男裝女子不以為然;她太狂烈,熱衷政治,出言失度。魯迅大概覺得她不能成事,也不是同道。魯迅大概更嗅到了一種革命的不祥,企圖暗自掙扎出來,獨立于這一片革命的喧囂。
  留學日本是一件使人心情復雜的事。留日體驗給予人的心理烙印,有時會終一生而不愈。
  敏感的魯迅未必沒有感受到陳天華的受辱和憤怒,但是他沒有如陳天華的行動。或許正是陳天華事件促使魯迅加快選定了回避政治、文學療眾的道路。
  他的意識里,說不定藏著一絲與鼓噪革命派一比高低的念頭。但是時不人待,誰知鄰居女兒居然演出了那樣凄烈的慘劇,而他自己,卻只扮演了一個“看殺”的角色!
  逐漸地,我心里浮現出了一個影子。它潛隨著先生的一生,暗注著先生的文字。我想諸多的研究,沒有足夠考慮魯迅留日十年釀就的苦澀心理。稱作差別的歧視,看殺同鄉的自責,從此在心底開始了浸蝕和齒咬。拒絕侮辱的陳天華、演出荊軻的徐錫麟、命斷家門的秋瑾——如同期的櫻花滿開然后凋零的同學,從此在魯迅的心中化作了一個影子。這影子變做了他的標準,使他與名流文人不能一致;這影子提醒著他的看殺,使他不得安寧。
  也許就是這場留學,造就了文學的魯迅。
  ——《魯迅路口》
  在六十年代學潮中,三島由紀夫曾企圖與占領東京大學造反的左翼學生溝通。在亂糟糟的教室里,擠滿的學生和三島之間的談話記錄,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文獻。事后,三島在與和他政治立場完全相反的、左翼作家之星高橋和已對談時,兩人話題大量言及造反學生。唯高橋記錄了三島如下的宣言:
  “與其刻于語言,不如刻于行為。——既然他們不相信語言。”
  不久后就是他的自殺。確實,在中國本土早已蕩然無存的王陽明知行一致說,有了一次淋漓的實踐,但卻是穿著皇軍軍裝的實踐(圍三島而結成的右翼結社“檐會”服裝酷似軍服)。反之,做出如此行為的作家,其“刻于語言”的本意也因此光芒逼人。不知行家里手們是否心有所動,我面對如此的“語言”和“行為”,躲不開強烈的羞恥感。
  我想高橋和巳也一定有過類似的羞恥感。文壇上默默演出的,簡直是一場殘酷的比賽。如果右派都不惜命,如果茍活的唯有左派那豈非諷刺?于是不久后高橋也死了。他留下的遺稿題為《遙遠的美之國》,只寫了序章。
  ——《風雨讀書聲》
  日本是一個古怪的國度:數不清的人向它學習過,但是后來都選擇與它對立的原則;數不清的人憧憬著投奔過它,但是最終都厭惡地離開了它。它像一個優美的女人又像一個吸血的女鬼;許多人在深愛之后,或者被它扯入滅頂的泥潭深淵,或者畢生以揭露它為己任。
  為什么呢?
  ——《日本留言》
  上面輯錄的,是我以前寫過的、若干涉及日本的雜感。
  
  二
  
  在飛行中如果運氣好,能從飛機的舷窗看見富士山。多是夕陽沉沒的傍晚,鍍金的暮靄之間,富士山拖著優雅裾線,升出于滾滾云層。有過日本體驗的人,那時會感覺一種沖動。在東方的天空上,它以一種巨大、絕對、均衡的美感,望著人的通過。
  但就在欣賞的同時,我咀嚼出了一股隔閡。那東天門一般的富士山,那俯瞰的美,突然用一種似乎是古典和儒家的東西,擋住了唐土中國的來客。它如一個東方的斯芬克司,半空攔路,提示著一個漢字的啞謎。
  中國人,不管你是淘金稼銀的工人、丟人現眼的政客、初作遠行的學生,只要你來自孔夫子的國度,使用四方塊的漢字——那么無論誰,其風骨的硬度、修養的道行、個人的氣質,都要接受它的檢視。
  白人是野蠻人,所以受到款待。你是中國人。所以要證明自己。
  必須感受一種透明的或有色的、禮貌的或霸氣的、有形的或隱秘的——提問。這一質問滿是文化意味,中國人不能避而不答。雖然,它的暗藏之中,也包含著剔得清與理不盡的內容。
   中國人——唯有中國人,一切西歐北美白人均不在此例——注視著富士山心情復雜。
  幾乎他們的每一個,都因陰差陽錯或莫須有的原因,與這個鄰近的國度發生了莫名的緣分。但是兩國兩族之間,近代百年鮮血淋漓創深及骨,任誰都是心頭糾纏著屈辱憤怒。多少大是大非,多少大節大義!
  偏偏文化的美感,拂之不去。交往的真摯,感人的細節,說不清、理還亂,它們拷打和質疑,不斷地與殘酷的國家史相疊壓,沖撞齒咬,給每一個憶舊者以折磨。
  它宛如某種秘藏或私事,頑固地浮沉腦海,不肯湮滅。每逢與日本人相逢,總抑制不住——想即席清算甲午的屈辱、南京的虐殺;而每當和中國人談及日本,又總控制不能——要滔滔講解櫻花的凋落、茶道的心境。和日本人交談,往往只因一句對中國的失禮之語,便勃然大怒推案絕交;人有兩面,和國人清談時,又對中國恨鐵非鋼咬牙切齒,滔滔批判中,引用的凈是日本的例子。
  為什么?
  一個白人女教授問:你們是不是有什么心理的問題?
  她們擁有的教養或接受過的教育,不足理解系在我們之間的這個文化。當然是心理的問題:是一個長久糾纏的、心頭的亂扣。它捆綁著沉重的是非,牽扯著歷史的道德。
  我們兩個民族,性相遠,習相近。近,導致人的親近;遠,導致人的相輕。舉手探足之間的熟悉,帶來溫暖的親近;但是我對你的野蠻侵略史劣跡,你對我的虛妄老大國情結,又培育著頑固的不信任。
  日久天長變成人的相輕。頑童小兒,自幼學會了把對方當作嘲笑的對象,對方是可笑的,對方是骯臟的,對方是古怪的,對方是應該挨揍和教訓的——歧視隨時都準備向斗毆、向報復、向暴力和武力的解決轉換。
  相互的質問,從來沒有停歇,也漸漸不能深入。
  只不過,中國因為遭受的侵略,以及侵略盡頭日本的敗戰,質問得似乎理直氣壯嗓門響亮,而日本則因為同樣的原因,忍著不發一言,把永恒的質疑,化作了沉默。
  已經沒有遣唐使時代的、陽光海面浮光躍金的盛世之兆了。相反卻多是不祥的預感。魯迅和堀田善衛都“以血”,寫過他們的“預感”。
  就在他們預感的前后——對中國是天下傾亡,山河破碎,屠城過后的南京,尸體順長江涌入汪洋、又在漲潮時倒流上海。對日本則是烈火煉獄,廣島長崎,一瞬抹滅,生靈涂炭,末日的幕布,猛然間一把撕開。
  這預感也指向未來嗎?
  ——無論誰都滿懷不安。
  真沒準,在我的這系列文章結書出版之前,應該成為一切國家和民族理念的、永遠棄絕戰爭手段的日本和平憲法,就會在日本被人修改。
  也沒準,就在我們還在討論兩國之間的民族心理,還在探尋用追求民族的存在之美來謀求共存,窮酸的議論尚未開始,日本的宙斯盾艦隊便會從“一衣帶水”的彼岸啟航,為龍的傳人再上演一場黃海大戰。
  歷史在循回,時代也在催促。
  頂戴著封建主義、殖民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三座大山,中國人在追問時,常常因反問而失語。言論的縫隙是狹窄的。但他們還是向日本追問,從道、德、仁,到信、義、恥。百年的失敗,恐怖的體制,負面的遺產,使他們追問的聲音,痛苦而喑啞。
  背負著兩顆原子彈滅絕轟炸的苦難,以及自己對于苦難結局的負罪感,日本人深藏著對中國的滿腹心事,緘口不言。他們對中國的終極情結是:對日本的判決,并不能使中國逃避——對大國主義的反省。但他們不喜發言,如同享受著沉默。
  表里雙層的文化,糾纏于每一節歷史,使得作為描寫和溝通的文字,常常詞不達意,似是而非。
  我們見到,諸多的大人物,言及日本便筆端滯澀。并沒有一本關于日本的經典。仿佛躋身低檐之下,難寫大氣文章。瀏覽著甲午之后的日本談,雖然新書總在推動舊版,綿綿的游記評論,也各有妙處長所,但畢竟大同小異——不僅戴望舒周作人摳摳唆唆,即便魯迅也語出曖昧欲言又止。時而我們能從魯迅涉及日本的文字中,讀出一種掩飾的、混雜的微妙。
  多么復雜的心理感覺!一般情況下,它使人不快。若是不能獲得解決,人會覺得受了傷害。
  如此的心理過程,又浸泡著民族與國家的血污,反射著貧窘與豪富的強光,使一些人一去不返。他們甚至暗守著一個訣別,把不再進入日本,當作對那個質問的回答。
  
  三
  
  在結束這些隨意的筆記時,還有什么該說的嗎?
  從秋天楓葉剛剛開始染紅的時候,我從西日本的盡頭處開始,沿著長崎、九州島、下關、廣島、京都,再回到東京。我隨著秋意步步旅行,紅葉也追著寒潮層層染過。在多摩川邊的高幡不動,我看到了最后的一片紅葉。高幡不動的紅葉不多,但紅艷醉人。1_938年郁達夫曾回憶,魯迅就在逝世前還曾約他,到了秋天同去日本看紅葉。
  我總覺得,日本的紅葉在給著我一個暗示。
  紅葉的信,日本喜歡這么說。那么這紅葉信上,染透的信息是什么呢?
  回溯著感受的歷史,也細數著自己的體驗,心里浮起不盡的慨嘆。
  確實在兩國之間,存在著不同于一般國家關系的、血肉般的維系。只是由于國家間目不忍睹的淋漓傷疤,使人不敢幻想,寧愿回避,以免再次傷及自己。
  但是那真實的、綿延了多少個世紀的文化,連同這美麗的紅葉,難道也必須一并敬遠、甚至忍心割舍嗎?
  梳理著日本的事情,心里想著中國。
  我漸漸臨近了一個命題。
  正在崛起中為強國之夢興奮不已的中國,也許此刻已經快是時候——該思考日本的近代道路。昨天抱著大國夢陷入癡迷的他們,僅僅在昨天的日暮時分,就把民族推上了絕路。不批判和擯棄危險的大國主義,不追求一個民族的存在美感,則族眾沒有升華,國家也并無強盛。
   若想找出一個具備美感的例子,我想到了軍人遠藤三郎。
  作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軍人”,唯他最早提出了如下的國防思想:
  ——軍人的理想是消滅軍隊;
  ——國家的軍隊,應該讓位于“把無國籍的志愿者,派遣到發生紛爭地區作為國際警察”。
  他的思想,在打了折扣后,以維護和平部隊的形式,實際上被后來的國際社會接受了。
  如此的一位遠藤三郎將軍訪華,留下一段美談是必然的:1957年在北京,遠藤三郎誠摯地把家傳的日本刀——那是刀匠來國光的藝術品,遠藤幼年初入學校時,得自祖父的禮物——贈給了毛澤東。
  毛澤東更鄭重地回贈以齊白石的名畫,兼之自己親筆的墨跡。
  由這樣的日本人引導,我們也開始了思索。
  我們開始清除——諸如四海臣服、四方來朝、藩屬四夷,等等概念。我們開始意識到:在物質和國家的富足之前,更要緊的是追求思想的富足。否則,何止日本,亞洲近鄰和第三世界對中國的不信,也會積累。
  我們追求的,是一個新的中華帝國嗎?

  不。不只是富國,更不是強兵。不單是富裕,我們渴望達到的,是一種民族存在的美。
  除非達到具備真正的美,人就永遠是精神上的敗者。也許,這就是紅葉蘊含的—個暗示?
  中日兩個民族,仿佛喜歡拉力賽般的思想較量。
  唯有日本,這古怪的國度,盡管它侵略過我們,但正是它才迫使我們反省。哪怕常常失禮,出口刺耳之音,但唯它在古典的文明規矩之上,推著脊梁,促我們邁步。
  日本魅力的秘密,就是它對接受的一切文化,都不僅愛不釋手,而且對之一絲不茍,從而逐一完成了對它們的儀禮化、形式化,也就是廣義的宗教化。從琴棋書畫,到茶與花再至劍,儀式與教規最后約束的是人,于是出現了士道。對文化實行某種宗教化的途徑,是保護這一文化的最好辦法。儀式的美感,使人不能離開。規矩的嚴厲,造成傳承的接續。
  無數文化的因素源自中國,但卻在中國變了枯燥的老生常談,變了統治者欺壓欺騙的工具,因而一代不如一代,文化日見衰微。這時去日本一看,中國人吃驚嘆服,或者干脆匍匐在地,長跪不起。
  日本使文明儀禮化并具備宗教約束的成功,是中國挽救自己文化崩潰的一個良藥方子。我總在想,自尊心甚重的中國愿意接受這一號脈診斷嗎?但是,若也想讓孔夫子和衣食住行添上美感增加魅力,除此一途,別無他路。
  與文化質感的體驗平行,從日本的故事里,我們更深刻參悟了另一個要緊的道理——狂熱與自私的民族主義,是最可怕的毒藥。我們已經開始一點點檢視從孩提時代就習慣了、就引以為榮的、源遠流長的大中華民族主義。
  日本若不能清算自己強國途中對他者屢屢的侵犯,它就愧對和背叛了古典教養的美。勝利于一個民族,是必需的也是危險的。元寇以來,從甲午之戰到日俄戰爭,驕人的勝利,生成了狂妄的鬼臉。所以在“美之國”里,充溢了駭人的丑惡。這一悖例,乃是敲給中國的警鐘——在復興強盛,甚至追求美感的路上,若不能清除古老虛妄的民族主義,早晚會沒頂于惡與丑的泥潭。
  日本對中國的厭惡,隱埋著島國對大陸帝國的反感,閃爍著亞洲弱小對大中華帝國的警戒。我們批判日本的侵略,先要批判自己母體之內對他者欺凌的歷史基因。
  舊戲尚未結束,日本已開始了脫亞入歐的新一輪。
  中國也在大國崛起的緊鑼密鼓中,走近了對自己的巨大質問。
  我們并沒有多了任何一件思想武器。我們仍在多重的含義下側身而立,一面迎戰著兇惡的帝國主義,同時批判著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唯有忍受撕裂,那是一種痛苦的感覺。我們唯有在劇痛中,去追求徹底的人道主義。轉過刀刃,解剖自己,把批判的尖銳,刺向尊大的中華心理。不為別的,只因這是唯一的——思想的武器。
  確實,是否深藏我的肺腑丹田之底、帶著強烈自尊心的中華思想本身,才是一種更要迎面駁難的東西呢?是否我們祖國的精神進步,首先要踏過虛妄的民族尊大呢?紅葉不言,默默望著它,我想——只有實踐一個常掛在嘴邊的命題:“更嚴厲的是解剖自己”。
  在不安的時代,一訴為快還是可能的,畢竟兩邊都有人留心傾聽。
  
  2008年8月,于北京奧林匹克
  開幕之際改定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4.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5.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6. 東南亞的宿命
  7. “鮮衣怒馬少年郎,誰人不識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9. 焦慮富人走了沒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來
  10. 把統一和特朗普吞并野心并列,是蠢還是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7. 到底誰“封建”?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2.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3.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4.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5.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一二三级看视频香蕉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中文在线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第一香蕉 | 热99精品只有这里精视频 | 日本高清视频区一区二区三 |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