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頭咱不能忘的是延安
山丹丹那個開花喲,紅艷艷,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
水里頭那個清不過,哎喲喲喲,哎,清不過延河水;
花里頭那個紅水不過,哎,嗨,紅不過山丹丹;
十三年那個信天游,哎喲喲喲,哎,唱紅了艷陽天,心里頭咱不能忘的是,哎,嗨,是延安。
這是最近正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里熱播的根據著名作家杜鵬程創作的同名長篇小說改變的電視連續劇《保衛延安》的片尾曲。該首歌曲和整個電視劇內容水乳交融,交相輝映,完美地表達了該劇做的思想和內涵。
歌曲的音律婉轉動聽,旋律優美,余音繞梁。歌詞采用比興的手法,第一句則借用原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詞曲,一開始就勾起人們對于那如火如荼、崢嶸歲月的回憶。歌詞最后一句“十三年那個信天游,哎喲喲喲,哎,唱紅了艷陽天,心里頭咱不能忘的是,哎,嗨,是延安。”更是畫龍點睛,寓意深刻,發人深省!
“心里頭咱不能忘的是延安”,究竟不能忘的是延安的什么?
傾聽著那優美的旋律,我的思緒飛回到那段令人難忘的歲月。
解放戰爭開始8個月后,國民黨軍隊在全國個主要戰場損兵折將,節節敗退。為了彌補軍力的不足,國民黨蔣介石改變作戰計劃,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調整為對山東和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在陜北戰場,國民黨軍集中34個旅25萬余人,從西、北、南三個方向圍攻延安,企圖摧毀中共中央機關、人民解放軍總部,將陜甘寧解放區部隊消滅于黃河以西,或逼過黃河,爾后再會同華北國民黨軍將其殲滅于黃河以東地區。
而此時,人民解放軍在陜北戰場僅有4個野戰旅及3個地方旅2萬余人,且裝備很差。
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毛澤東直接領導和指揮下,英勇的解放區軍民發揚了不畏強敵,英勇作戰的精神,依托地面防御工事,采用靈活多變、節節抗擊的戰法,粉碎了胡宗難三天占領延安的狂言,使得解放區后勤機關和群眾得以安全轉移。隨后黨中央和西北野戰軍主動撤出延安。
西北野戰軍撤出延安后,在一個月半時間內,尋找和制造戰機,連續發動了青化砭、羊馬河和蟠龍三大主要戰役。這三大戰役三戰三捷,以我軍傷亡2200余人的代價,殲敵1.4萬余人,給敵軍的囂張氣焰以沉重打擊,拖住了胡宗南這支蔣介石的戰略預備隊,有效地策應了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并為西北戰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從人員的數量和武器裝備方面來講,在延安保衛戰中,共產黨的軍僅有兩萬多人,武器裝備不足,糧食奇缺。而國民黨軍卻擁有二十多萬人,還擁有飛機、大炮。明顯共產黨的軍隊處于劣勢。
在這種明顯的劣勢之下,為什么共產黨最終能夠取得延安保衛戰的勝利呢?
孫子兵法在談及決定勝負的因素時講道,可以通過“道、天、地、將、法”這五個方面來的衡量比較來預測戰爭的勝負。
別的方面,我不想不做過多的探討。這里單從“道”方面來談。
孫子兵法對道的解釋是“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也就是說只有官兵團結一致、軍民團結一致,將士才肯在戰斗中將生死置于度外,才能奮勇當先,拼死殺敵,確保戰爭的勝利。
用毛澤東的話將就是“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整個延安保衛戰可以說是對這一點的最好闡釋。
在《保衛延安》中,我們看到的是,解放軍內部就象親兄弟姐妹一樣的上下級關系。無論環境條件多么險惡,解放軍的各級指揮員始終堅持和戰士都同吃同住,沒有一點特殊化。他們善于了解發現每個戰士的思想和困難,總是熱心地幫助他們。任何一個解放軍的普通戰士都可以找自己的領導談心。在戰斗中,各級指揮員始終尊重下級獨創性的戰法和作戰經驗并予以推廣。
在戰場上,遇見攻堅戰,指揮員始終帶領戰士們沖在前面。因此戰士們也就個個奮勇當先。在蟠龍戰役的外圍攻堅戰中,敵人的工事非常堅固,火力異常兇猛。可是戰士們沒有一個貪生怕死,畏縮不前的。就連從來沒有練過投放炸藥包的戰士都爭著搶著要去炸碉堡。
遇到受獎表彰的機會,當官的總是要把機會讓給當兵的。在解放軍內部也有爭吵,可這爭吵大都是為了出讓利益和榮譽而發生的爭吵。在蟠龍戰役勝利后,獨立營營長和指導員爭著要把榮譽讓給戰士。在部隊缺糧的情況下,游擊對和正規軍都爭著要把僅有的糧食讓給對方。
這種官兵之間的互相愛護和團結甚至體現在最高指揮員和普通戰士之間。在攻下蟠龍后,彭德懷從重擊槍手大個子身上找到了一個荷包。戰役結束后,每到黃昏,彭德懷總要手握這個荷包,久久貯立在山崗上,凝視遠處戰士們曾經浴血奮戰的疆場,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對身邊的習仲勛說:“多么美麗的荷包啊!這圖案反映了自古以來人民對男更女織生活的憧憬,等革命勝利了,我們要讓全國老百姓都過上男更女織的和平生活!一定要找到這個戰士的家人,帶我和全軍指戰員向他的家屬致以崇高的敬意!”
軍民關系更是《保衛延安》中濃墨重彩描繪的篇章。
在羊馬河戰役中,解放軍選擇好地形,提前進入埋伏陣地,等待國民黨軍進入伏擊圈。可是,意外情況發生了。原來李大爺帶著小孫子送謝護士歸隊,正好途經這里,國民黨軍隊在后面也相隔不遠,但是他們還沒有被發現。埋伏在掩體中的解放軍官兵看到后,趕忙悄悄示意使他們快速進入解放軍陣地。
這時國民黨軍隊也正在搜索前進,有一部分先頭部隊已爬上山梁向解放軍埋伏的陣地走來。如果埋伏的解放軍被發現,那么敵人的后續部隊就會停止前進,本次作戰方案就要落空。
在這關鍵時刻,李大爺置生死于度外,自愿跑出陣地擔負誘敵任務,他的小孫子栓牛不懂事也跑出來跟著他。
李大爺將敵人引入解放軍的埋伏圈。整個戰役取得了勝利,而自己的孫子被殺害,李大爺也被推下斷崖,摔成重傷。戰役結束后,當獨立營的官兵向李大爺敬禮致謝時,李大爺卻質樸的說:“都是一家人嘛,謝個啥哩!”
是啊,不是一家人誰會冒著危險去干掉腦袋的事?正是李大爺把解放軍戰士都看做自己的家人,他把他們看做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親人,他寧愿犧牲自己,也不愿看到任何一個解放軍戰士流血犧牲;他寧愿自己和自己的孫子遭受不測都要保全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李大爺的舉動是保證整個羊馬河戰役取勝的關鍵,也可以說是保證整個延安保衛戰取勝的關鍵。
李大爺的英勇獻身精神,正是建立在軍民魚水一家親的基礎上的。
在國民黨的封鎖下,解放區軍民缺衣少糧。可解放軍嚴明軍紀,不許任何解放軍戰士到老百姓家去借糧槍量,還把部隊僅有的余糧拿出來接濟窮困的百姓。彭德懷將軍就曾把自己的飯讓給自己房東家的孩子吃。房東孩子的媽媽發現后,責怪孩子不懂事,讓孩子把飯送回,彭德懷還是堅持把飯讓給孩子吃,自己則餓著肚子。
在延安保衛站開始之初,在考慮中央機關是留在延安還是撤到山西的問題是,毛澤東就站在老百姓利益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大局角度來做出留在延安的決策。
毛澤東曾經曾深情地說:“我們在延安住了十幾年,都一直是處在和平環境之中,現在一有戰爭就走,怎么對得起老百姓?所以,我決定和陜北老百姓一起,什么時候打敗胡宗南,什么時候再過黃河。我不離開陜北,還有一個理由,現在有幾個解放區剛剛奪得主動,如果蔣介石把胡宗南投入別的戰場,那就會增加困難。中央留在這里,蔣介石就會多下些本錢。這樣,咱們負擔重些,就能把敵人拖住,不讓他走,最后還要消滅他。”
這種多么英雄無畏的革命精神和氣概!真是頂天立地,氣壯山河!想當年,蔣介石將胡宗南的25萬重兵壓向陜北這塊彈丸之地,我軍只有2萬多人,環境如此險惡,毛澤東卻胸懷全局,情系百姓,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
親如一家的軍民關系,為延安保衛戰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勝利的保障。在延安保衛戰其間,6200余名青壯年報名參軍,使邊區主力部隊得到充實。游擊隊擴充到5100余人,民兵普遍進行了投彈、射擊和埋雷等技術、戰術訓練。延安邊區軍民在“保衛毛主席,保衛黨中央,保衛延安,保衛陜甘寧邊區”的神圣目標下,廣大軍民萬眾一心,做好粉碎國民黨軍進攻的準備,各機關、學校陸續轉移,群眾堅壁清野,安全疏散。在敵人發動重點進攻后,防御部隊英勇抗擊,民兵、游擊隊密切配合,人民群眾全力支援,勝利完成了艱巨的阻擊任務。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延安保衛戰的勝利,是邊區全體軍民同仇敵愾創造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
單從這些方面的比較來看,共產黨延安保衛戰的勝利和國民黨重點進攻的失敗在戰爭開始就已經注定了。這完全是民心所向和民心向背的問題。在延安保衛戰開始之初,毛澤東就預言到國民黨蔣介石的失敗,因為他們發動的是反人民、反正義的戰爭,共產黨的延安保衛戰則是代表了全國人民利益的正義的戰爭。
至此,我們也就不難明白“心里咱不能忘的是延安”的深刻含意。延安曾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和圣地,是當時全中國人民的凝聚力所在。毛主席黨中央曾在那里居住了十三年,領導全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延安有著他光榮的歷史和傳統。有著毛主席黨中央一手培育起來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對于我們今天仍然不為過時,而且永遠也不會過時,他永遠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至此,我們理解到和它的深刻含意就是:
我們千萬不能忘記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拋頭顱撒熱血的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是他們當年的舍生忘死,浴血奮戰才有了今天來之不易的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我們千萬不能忘記他們革命的初衷是為了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我們目前雖然處于和平時期,黨也早已成為國家的執政黨,但千萬不能游離于人民群眾之外,千萬不能忘記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隨時提醒自己,時刻保持和人民群眾特別是絕大多數的勞動群眾的血肉關系!只有這樣,黨才能克服和戰勝一切困難,黨的事業才會興旺發達、蒸蒸日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