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把抗戰題材電視劇當成真事!
(阿二)自《亮劍》之后,最近抗戰題材電視劇熱播,收視率很高。這類電視劇對提振民心士氣有幫助,但是不能把電視劇的藝術情節當成真事,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從而耽誤了應該進行的反思。
《殺虎口》、《亮劍》這些主要描述八路軍的電視劇中,對八路軍的作戰技能、裝備情況有過度的描述,很容易引起誤解。
當時八路軍、新四軍的裝備水平非常差,到戰爭結束時,近百萬共軍才有30多萬只槍。缺少子彈也許比缺少槍支更嚴重,八路軍最好的時候人均不過二、三十發子彈,電影《董存瑞》中每人只有5發子彈是相當真實的情節。
有文章介紹說,共軍超級射手魏來國抗日戰爭期間加入八路軍,剛入伍的時候因為是新兵,只發給他2發子彈。有一次,魏來國過河時一不小心將一粒子彈掉進河里,他在河里摸了兩個小時也沒找著,心痛極了。
不但子彈缺乏,連刺刀也很缺乏(土法煉鋼打造的刺刀易折易彎)。在平型關戰役時,有資料說整個115師才有300多把刺刀。電影《董存瑞》中有一個情節,郅順義把一把繳獲的日軍刺刀當成戰利品,這也是非常真實的情節。
物質的缺乏,必然影響戰斗技能。八路軍拼刺刀的技能尚且可以通過木頭槍來練習,射擊技能呢?現在大學生軍訓還能打10發子彈呢!這個數字放到八路軍的時代簡直不可想象。
因此,在抗戰初期,八路軍尚可以和日軍硬碰硬,在后來戰斗損失及隊伍擴編雙重作用下,戰斗力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在日軍1941年到1943年的大掃蕩中,八路軍人員損失一半,根據地縮小一半。
過度渲染我軍戰斗力和裝備水平,往往給人一種感覺,好象八路兵多將廣、裝備精良,反而給敵人攻擊八路“保存實力”的口實。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等主要描述國軍抗戰的電視劇中,往往充分表現了國民黨軍中下級官兵的民族氣節和獻身精神,有意無意的掩蓋了國民黨上層指揮機關的腐敗、無能、無情。
一提在抗戰中國民黨軍的失敗,就以裝備落后為借口,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國軍相對井岡山的紅軍,那裝備絕對算是好的吧?為什么以優勢兵力五次圍剿中央紅軍還不能徹底消滅?
類似中日軍隊裝備的對比,有很多文章介紹了,雙方有差距,但遠遠不是波蘭騎兵面對德軍裝甲集群那樣的差距,根源還在于國軍的反動、腐敗。看看被反復炫耀的22次大會戰,哪次是國軍的攻勢行動?
就拿《團長》一劇中描繪的中國遠征軍來說,后期的裝備遠優于日軍,可是打出了什么結果?傷亡依然大大超過日軍,有些著名的攻堅戰中日損失比竟然達到了15:1。
為什么會這樣呢?除了國軍將領指揮無能、部隊戰斗技能欠缺等方面的因素,國軍將領喝兵血的本性暴露無疑。
有一部戰場之外的電視劇《紙醉金迷》,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張恨水194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從側面了反映了國民黨上層的腐敗。張恨水當時應該算是中立作家,在1945年的時候還寫過一部《虎賁萬歲》,描寫了常德會戰中的國軍將士。在《紙醉金迷》中,國民黨大員們開口閉口“拉你做炮灰”,表現了達官顯貴們對國軍中下級官兵的漠視。
通過對抗日戰爭的深入了解,我認為這場戰爭并不值得炫耀。在戰爭過程中,我國軍民遭受的空前巨大的損失;在戰爭結束后仔細盤點,作為戰勝國失去的竟然要多過得到。敗而失地尚情有可原,勝而失地是不折不扣的喪權辱國!
記得在中學的時候,語文課本里有一篇課文《觀巴黎油畫記》(清 薛福成),是作者參觀巴黎油畫院,觀看法國名畫《普法交戰圖》的有感之作,那幅油畫描繪了普法戰爭中法軍戰敗的慘狀。作者寫到: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敗狀,令人喪氣若此?譯者曰:“所以昭炯戒,激眾憤、圖報復也?!眲t其意深長矣。
前人的感言,現在讀起來依然值得我們深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