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陽燒邊中國大江南北的現象的原因,在上篇文章《小沈陽走自己的路,讓我們無路可走》我已論述,主要是占據優勢資源地位的西化社會精英沒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話語環境的支持,營造符合人民大眾藝術的產生的氛圍,還綁架了社會主流話語工具,背離人民。對西化的“普世價值”與市場經的崇拜,導致中國社會價值判斷的標準混亂,價值取向低俗化。也使得中國的文化藝術創作缺乏核心原則的規制。我在上篇文章已述,對小沈陽個人并不作好壞評判,對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不但沒有貶低,還十分尊重。因為任何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都人民智慧的結晶。二人轉也應該是。
但小沈陽們的二人轉遠遠不是傳統的二人轉藝術的再現,而是對二人轉藝術缺乏傳統核心精神的傳承。文化藝術,自然有成就高低之分。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顯然沒有京劇、昆曲、豫劇等等的藝術成就高。首先,在藝術結構上,二人轉沒有這些戲種宏大縝密。其次,在具體表現形式表現上,二人轉沒有這些藝術的復雜,細膩。一般成就高的藝術,必然是藝術結構宏大縝密,表現形式復雜,細致的。這樣才是成熟的,歷史沉淀的,經得起人民考驗的藝術。但藝術在價值上很難評判它的大小?因為,藝術的價值很難被量化。二人轉與其他幾種藝術形式在價值大小上是很難說清。我們不是要針對小沈陽個人,或二人轉本身發一陣牢騷。關鍵是找到形成這種現象的社會原因,堅守一種社會的責任,為中國的文化藝術尋找出路,為人民群眾帶來真正的好的藝術尋找道路。
真正的藝術必然要體現人民性。人民性不是簡單大眾“逗樂”。什么是符合人民大眾的藝術?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說:“但是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小沈陽們的陰陽怪氣顯然不是符合人民群眾的真實語言。其實,毛主席的這句話還有更深的一層意思。人民大眾的藝術不僅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要通俗易懂,思想要積極向上,更要鼓舞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激發人民為權力斗爭的精神熱情。最低層面要無消極之風。在古老的《詩經。國風》是民間人民大眾的語言。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竇娥冤》《桃花扇》等通俗戲劇藝術,到現在仍被人民大眾喜愛。訴說的是人間的真性情。如竇娥的責天問地,也是關漢卿的呼喊,代表著不屈從于現實命運的浩然正氣。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里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嬌揉妝束之態。”我認為藝術的境界是相通的。小沈陽們的表演是通俗易懂。但嬌揉做作之態可謂高。但格調是否高?陰陽怪氣的扭捏歪曲傳統民間藝術,如此走下去,如若代表真實的群眾語言,或此風盛行下去,成為中華文化藝術之大流,我想真的是無路可走了。
藝術要具有人民性,最重要的是站在中國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從人民群眾的立場出發,深入群眾去,升華人民群眾的真正生活。生活當然很有多樣法?腐化墮落的生活也是生活的樣法,積極進取的生活也是生活樣法。但人民的最終選擇必然是進取的積極樂觀的。是人類社會生活進步的動力。別管什么藝術形式,是具有人民性的藝術必然指向積極進取,為生活權力和生活環境的優化而推波助瀾。在目前這種文化藝術環境下,要使得文化藝術具有人民性,必須為中國的文化藝術創造,營造出一種健康的社會環境與藝術創造的空間。
首先要對西化的精英文化奴性進行深刻的批判,和對現在靡靡之音,淫褻之風進行徹底的晾曬與清理。長期以來,西化精英靠著手上的優勢輿論資源,把西方的個人主義與普世價值觀大張旗鼓的宣揚。自己沒有了精神主體,成了西方文化的奴隸。表現一種崇洋媚外的性情和變態的扭捏。西化精英人士動不動國際慣例;把西化生活認為是一種品位與階層的象征。中國的某些藝術家以到西方國家表演為最高榮耀。以有美國綠卡為傲。曾記得有個電影界的大腕張某某加入英國國籍,原因是他是英國人后在國際電影會議上說話的分量就被人刮目相看。真是蠻橫邏輯,混亂思維。難道世界六分之一觀眾的承認,比不上那個小小的“英帝”。這些人已經具有了奴性。這種風氣在中華大地迅速蔓延。晚年的梁漱溟認為人性遂為一種無限之可能性本身。所以在這種西化精英的主流話語下,很多人混淆了,迷失了價值判斷機能。也轉向那個崇洋媚外的奴化性的可能性。最近,張愛玲又掀起了一陣熱。張愛玲不過是當年上海灘上的有名的交際花,從容于名流大亨之間,穿梭于男人堆里據說還有個情人是漢奸。寫的幾本頹廢東西,被稱為海派文化之母。真是讓人汗顏。比起鑒湖女俠、呂傾城等才女,張愛玲不過是個病態的靡靡之表罷了。這些東西泛濫,文化藝術的人民性何來?何以有真正符合人民需求的文化藝術?小沈陽們,熱鬧熱鬧在混亂中就火了。
其次,對西化精英奴性文化的破,要立一個核心價值支撐。就是堅守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并對文化藝術創作建立人民監督的制度體系。文化藝術創作的環境惡化,出現奴性文化與糜爛風氣。主要內因是自身沒有一個主體的核心價值規制。對自我的傳統文化批判的太過,加上西化精英的在經濟生活上的優勢比照,網絡垃圾文化充斥,對于文化生活很多人民被迷惑,喪失審美評判標準。針對目前的局面,就是要堅守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一切藝術圍繞著人民群眾的需要。從群眾出發,創作人員要到群眾去體驗生活。對于中華傳統文化批判的太過。洋奴文化的侵襲,使得我們對自身文化喪失信心。特別是精英人群。很多高校知識分子,開口就是白拉圖,閉口就是亞里士多德,一切以西方思維為標準。如在法學界,很多法奴教授一定要把中國傳統法律與西法比較,然后說,中國傳統法律如何如何不發達?批判如涌。可笑之極。殊不知,文化不同生存樣法不同?民法形式不同而已。建立文化自信心,重要的通道就是弘揚民族文化,正確理解文化民族主義,更多更廣的發掘傳統文化的寶藏。展現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最好是對傳統文化來一次大討論,給于從新的社會定位。(其實對傳統文化的自信最有效的建立是在經濟、軍事徹底打敗西方,這篇是談文藝問題,不多言)文藝主管部門和團體最好能對文藝創作建立制度的監督體系。開辟人民群眾的對文藝創作的在創作中與發行前的監督渠道。如開展網絡等等監督形式。真正體現人民性。
具有人民性的文化藝術才是真正符合人民群眾需要的文化藝術,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是具有人民群眾價值訴求的文化藝術。現在小沈陽們還有些靡靡之文化藝術及西化奴化官僚化的墮落腐化的生活樣法的藝術宣揚,把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空間搞的烏煙瘴氣。對此,任何有知識良心者都應該奮力清之,還人民群眾藝術文化生活的朗朗乾坤。為廣大人民群眾創作其價值生活的文化藝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