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傻,我的姐妹
——驚聞重慶一女工餓死五年被發現
重慶晚報
這扇門5年未被打開
有親人、有鄰居、有同事,住在沙坪壩區白鶴林的重慶第二針織廠原職工、1964年出生的張蘇玉卻在家中死亡5年多才被發現,此時的她已成一具白骨。
床上躺著骷髏
本月以來,位于沙區白鶴林的重慶第二針織廠準備為職工宿舍樓換水管,安裝一戶一表。當工作人員來到白鶴林橋頭堡5單元時,發現4—4號張蘇玉家門久敲無人應答。
昨上午10時,他們找到張蘇玉的前夫陳于(化名)。陳說,他們已分居7年,之間不曾聯系,也沒有鑰匙開張蘇玉的門。最后,他們叫來開鎖匠。打開門,一股霉臭味迎面撲來,屋內四處積滿厚厚的塵土,再一看臥室,床上赫然躺著一具尸骸,破爛不堪的衣服下面竟是一副骨架——她就是張蘇玉?死了多久了?驚駭中,人們慌忙撥打110。
五年未見出門
渝碚路派出所、沙區刑警支隊民警迅速趕到現場,通過對死者衣物、身高、體型等情況的對比,初步認定死者就是重慶第二針織廠原職工張蘇玉。根據現場勘查、法醫出具的體檢報告、化驗單據等表明,張系自然死亡。
據悉,張蘇玉與丈夫分居后,一直單獨住在廠里分配的這套兩室一廳的宿舍里。該廠職工劉顯揚(音)稱,他負責收該單元的水費,最后一次收張的水費大約是2000年3月份,之后每個月他都去收費,但再未敲開過張的家門。在調查中,民警發現,2000年8月,張蘇玉曾交20多元錢的氣費,這也是目前為止找到的最近一次張蘇玉與外人打交道的記錄。
生前日記:很想吃肉
張蘇玉的家里擺設十分簡單,沒電視、電話,一臺收音機是唯一的家電。在張家里,民警找到了她的一本相冊,可以看出張蘇玉年輕時非常漂亮,打扮也很時尚。
民警透露,他們發現了張蘇玉生前的一本日記,張在里面記錄了當年生活的窘迫——“我已經幾個月沒吃肉了,好想吃燒白,好想吃回鍋肉……”“我已經一個月沒吃主食了……”最后一篇日記寫于2000年7月。
5單元樓下小賣部的老板說,幾年前,張蘇玉還曾下來買鹽巴、味精,偶爾看見她提著小白菜路過。
鄰居:以為臭味發自陰溝
住在5單元的鄰居回憶說,2000年時,有好長一段時間,一股濃濃的臭味籠罩著該樓,由于樓旁是一座垃圾山,還有一條臭水溝,大家都以為是那里散發出的臭味。
此后,鄰居發現好久未見張蘇玉,對張的“失蹤”,左鄰右舍卻只是出現了不同版本的傳言:有的說她出去打工了;有的說她長得漂亮又有間歇性的癲癇癥,可能被人販子拐去賣了;有的又說她自己改嫁了。
親人:以為回老家
據了解,張蘇玉生前并非孤家寡人——她有母親、哥哥、姐姐、丈夫,還有一個女兒,他們大都住在沙區。5年來,這些親人都沒找過她、關心過她的生活?
張蘇玉的女兒稱,最后一次見到媽媽還是她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而今她已念高中了。父母分居后,她一直跟著爸爸,她曾經找過媽媽,沒找到,以為她回河南老家了。
昨下午,記者在張蘇玉家樓下碰到她的前夫陳于,他將張生前用過的棉被、枕巾等扔到旁邊的垃圾里燒掉。經了解,1998年7月,因感情不和,陳于與張蘇玉分居,他也有5年沒見到張。其間他曾四處打聽張的下落,敲過張的家門,但沒找到人也就放棄了。2004年,因張蘇玉“失蹤”多年,陳于到法院申請與張蘇玉解除了婚姻關系。他壓根兒沒想到,離婚時,張蘇玉早已離開了人世。
“想當年她也是廠里的一枝花,沒想到落到這種地步。”張過去的不少同事這樣說道:“她有病,發病時要么罵人,要么不理人,且性格孤僻。要不是這樣,或許人們早就發現她死了。”
你好傻,我的姐妹
——驚聞重慶一女工餓死五年被發現
我們國家要富強,就必須要有人為改革忍受陣痛,誰讓你成為被犧牲掉的“三千萬”之一呢?我們都活著,你為什么就死了呢?
你好傻,我的姐妹!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的國家都富的流油了,都“資金流動性過剩”了,你怎么就會餓死了呢?你的死就是往改革成果上抹黑啊!你死了都會被人罵的呀!
你好傻,我的姐妹!
遭遇中年下崗,一切“只不過重頭再來”‘歌星都在為我們鼓勁,你為什么就承受不了這個壓力呢?
你好傻 ,我的姐妹!
你的工友姐妹邀你去娛樂城找錢,作為曾經的“廠花”,你為什么就不去呢?也許你把貞操看得比生命還寶貴,你思想怎么就這么不解放呢?我們窮人不光貞操,就是尊嚴也是值不了幾個錢的呀!
你好傻,我的姐妹!
我們先富的那些“精英”,他們還沒有足夠的富哇,當他們的財富積累到足夠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幫助我們后富的呀,你為什么就不能再等一等呢?
你好傻,我的姐妹!
五年前,你12歲的女兒用她的小手拍響你的房門,在內外喊“媽媽”的時候,你為什么狠心的走的那么匆忙,你為什么就不能陪伴你的女兒多走一段呢?
你好傻,我的姐妹!
你徘徊的靈魂還聽得見已經17歲的女兒在你的遺骨旁嚎哭嗎?你怎忍心她在這如花的年齡經受如此的撕心裂肺?
你好傻,我的姐妹!
我的好姐妹!……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