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閻延文:《臺灣1895》硬傷太多,央視該不該播出?
正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歷史劇《臺灣1895》,遭到不少網友質疑歷史硬傷。臺灣1895,是中國人心中最深沉的疼痛。直到今天,海峽兩岸還在承受著一百多年來骨肉隔離的痛苦。出于對臺灣歷史的特殊敬畏和牽掛,我從《臺灣1895》第1集堅持看到了第8集。目睹臺灣悲壯歷史被拆解得支離破碎、錯誤百出,確實如鯁在喉。僅就已播出的前8集來看,該劇硬傷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
一.常識性歷史錯誤繁多,央視大戲“錯得太離譜”:
觀眾質疑最激烈的錯誤,是《臺灣1895》第2集李鴻章臺詞“八國聯軍剛剛火燒了圓明園”。眾所周知,“八國聯軍事件”發生在1900年,“火燒圓明園”發生在1860年,主要參與者不是八國聯軍而是英法聯軍。請注意,劇中時間又是在1874年。難怪有文章指出:“電視劇連最起碼的近代史常識都是一團漿糊,能在黃金時間由國家電視臺的第一套節目向全國公演,這豈非咄咄怪事?”更有文章認為:“這種對歷史的不負責任是對民族過去的褻瀆。一部所謂的歷史正劇,一家操持著絕對話語權的大眾媒體,竟然對著全國觀眾說出‘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這種缺乏歷史常識的‘經典’語錄,難道不是在強奸歷史嗎?”
第5集中,左宗棠稱鮑超為舊部,更是可笑。鮑超霆軍1856年建軍,而左宗棠1860年才建楚軍,鮑超何時成了左宗棠的部下?
第7集,慈安太后早在1881年已經去世,卻在該劇1884年中法戰爭的場景中,傳旨太監穿越層層宮闕高聲大喊:“兩宮皇太后懿旨——”。已經死去3年的慈安太后居然還會發懿旨?難怪觀眾驚嘆,央視大戲“錯得太離譜”!
第7集臺灣抗法大捷的主力部隊連名稱都搞錯,孫開華的湘軍將士被信口開河地稱為“華字營”。此外,如字幕錯誤:“微臣”不止一次打成“為臣”,唐景崧的舉薦人張之洞,也被“張冠張戴”成另一位張大人張佩綸等。
剛剛播完的8集,歷史錯誤比比皆是。這種對歷史不負責的制作引起網友熱評。有的網友評價:“戲說也就罷了,還擺出正劇的樣子,玷污歷史,拿國恥開玩笑”;還有網友說:“可憐這么精彩的一段歷史被糟蹋了,胡編亂造,還談什么教育熏陶國民啊?”
二.《臺灣1895》情節推進混亂不堪,央視是否值得一播?
該劇第1集有這樣一個場景:樺山資紀和山縣有朋二人情緒激動地策劃如何侵擾臺灣,場景對話提出“就從琉球下手”的臺詞。那么,按正常的情節推進,觀眾的關注點應是:日本如何以琉球為借口侵擾臺灣。然而,接下來的畫面出現的并不是日本人,而是身穿紅制服的歐洲人,待鏡頭拉到近景才看出竟是法國軍隊!大家正在疑惑:是不是日本請出法國人打臺灣?非也,與觀眾預期的恰恰相反,戲劇場景不是臺灣,不知怎的,一下子飛到了越南。于是,樺山資紀和山縣有朋二人情緒激動的對話懸念,化為烏有。大量戰爭場面和主要戲劇沖突,都稀里糊涂地轉移到劉永福越南抗法和越南與清朝的宗主國關系上。從此《臺灣1895》被置換成《越南1874-1884抗法》。于是,前8集呈現為《臺灣1895》=《越南1874》+《馬江1885》的拼貼。難怪觀眾表示:《臺灣1895》這樣一部情節混亂、主題模糊的大雜燴,“即使中學生作文也嫌跑題太遠,只能打個不及格。”如此情節混亂不堪的“爛戲”,央視是否值得一播?
三.淡化臺灣愛國史,弱化、矮化臺灣同胞:
除了片名《臺灣1895》有“臺灣”二字外,該劇幾乎看不到臺灣本土英雄的身影。男一號李鴻章、女一號慈禧太后,海報宣傳的全部八個主要角色中,沒有一個臺灣本土愛國英雄。
首先,《臺灣1895》弱化了瑯嶠事件的主角牡丹社原住民。《臺灣1895》第1集即從“瑯嶠事件”入手。歷史上的瑯嶠事件是臺灣原住民牡丹社為保衛國土浴血奮戰的一段悲壯故事。1874年,日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攻臺,在社寮登陸。牡丹社首領阿祿父子率領30多名勇士在石門天險浴血抗敵,壯烈殉國。臺灣屏東縣車城鄉的石門古戰場,今天還樹立著牡丹社抗日紀念石碑,上書“澄清海宇還我河山”八個大字,成為臺灣著名古跡,供后人憑吊抗日英雄的浩然英風。
那么,對于這樣一段原住民的悲壯歷史,對阿祿父子這樣在臺灣家喻戶曉的抗日英雄,《臺灣1895》又是如何表現的呢?只有不到一分鐘的場景。鏡頭采用中景和遠景,畫面中的原住民們披頭散發,只見石頭紛飛人影綽綽,連一個正面鏡頭都沒有。據說,全劇共有80余段旁白,可對石門抗日卻連一句介紹都沒有。觀眾可能發現了,清朝大辮子官員走馬燈般出現,多得連面孔都記不住。而令人遺憾的是,瑯嶠事件的主角阿祿父子不僅沒有被正面表現,甚至連一段旁白也不給。牡丹社碧血千秋的抗日歷史就這樣被弱化抹殺,臺灣原住民作為中國人捍衛祖國寶島的抗日保臺第一戰,用一分鐘就一筆帶過了。
更糟糕的是,在電視劇第2集,清朝總理衙門官員與日本公使對話場景中,清朝官員竟稱臺灣原住民為“生番”,并公然說臺灣牡丹社是“化外之番”,而日本公使又立即接上一句意味深長的臺詞:“既然是化外之番,清國不管,就由日本來管理吧”。那么,臺灣原住民到底是不是中國人?臺灣到底是不是中國領土?這段臺詞的模糊化焦點,使清晰的歷史是非反而顯得混亂不清。
在其后幾集中,臺灣同胞正面形象更為罕見。直到第7集,才出現了一個有臺詞的臺灣女性形象——一個臺灣妓女,正與駐臺清軍營官廝混,幾乎赤身裸體被劉銘傳捉奸在床。十幾分鐘后,劇情再次出現一個漁民打扮的臺灣人——受法國人買通、給孫開華送勸降書的奸細,不僅形象猥瑣,臺詞也都是站在法國侵略者立場上勸降。
四.大陸保臺將士成“嫖客”,歷史大戲“正說”還是“戲說”?
1884年大陸赴臺抗法名將劉銘傳、孫開華等人,與臺灣民眾并肩奮戰,浴血保臺,最終取得臺灣抗法勝利,法國遠征軍司令孤拔也死在澎湖。這些愛國將士今天在臺灣受到隆重尊敬。據報道,2004年9月,臺北市宣布“把一百二十年前在中法戰爭中陣亡的清軍將士入祀位于南港的公墓。”陣亡清軍將兵很多是湘軍,他們千里迢迢來到臺灣,與臺灣義勇軍一道保臺奮戰,最后客死他鄉。
而在《臺灣1895》中,這些抗法將士是如何出場的呢?劇情先是設置了三個士兵搶奪大煙的場景,“來一口,來一口”的叫喚,大煙鬼形象躍然而出。而后,該劇又設置了一個捉奸的場面,制造出了吸引眼球、毫無遮攔的視覺效果,把愛國名將孫開華的下屬營官楊得標,赤裸上身提著褲子推向觀眾。抗法將士一出場竟被丑化成在臺灣嫖妓的流氓?!以后的戲劇沖突更“雷”人,赴臺湘軍將士們不是為了保衛臺灣,而是為給嫖娼被抓的營官保命,才把大炮運到山頂上……
《臺灣1895》宣傳語說:“這部電視劇就像是一條通往歷史的小巷,你可以大步邁進,于是那一無遮攔的歷史畫面就赫然兀立在面前。”這幕把大陸保臺將士“脫掉褲子”、捉奸在床的歷史畫面,確實足夠“一無遮攔”、“赫然兀立”了。換句話說,夠猛!據該劇導演介紹,歷史學家不僅審批全劇,還參與了劇本的創作和討論。那么,給大陸保臺將士“脫掉褲子”的歷史是否“連細節都真實無誤”?是否有確鑿的史料支撐?參與審批的廣電總局歷史學家,是否能向全國觀眾做出解答呢?
《臺灣1895》的宣傳語反復強調:全部“劇情幾乎與史書無異”,“該劇劇情嚴格按照史書拍攝,卻比歷史教科書更鮮活。”如果觀眾真把這部電視劇當歷史教科書看,劇中抗法的“煙鬼”和“嫖客”已不僅是“雷倒”全國觀眾,更要“雷倒”100多年前浴血奮戰、埋骨臺灣的2000多名大陸保臺英魂。
如此錯誤百出、硬傷繁多的電視劇,中央電視臺是否應該播出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