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熱門模擬題:為什么某主流媒體對新政前途的預測和宣傳是錯誤的?
風云嘯 選自高考模擬試卷 2006.3.3
1936年,美國進行總統選舉,競選的是民主黨的羅思福和共和黨的蘭登,羅思福是在任的總統。美國權威的《文學摘要》雜志社,為了預測總統候選人誰能當選,采用了大規模的模擬選舉, 他們以電話簿上的地址和俱樂部成員名單上的地址發出1000萬封信,收到回信200萬封,這在調查史上,樣本容量這么大是少見的, 雜志社花費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他們相信自己的調查統計結果,即蘭登以57%對43%的比例獲勝,并大力進行宣傳。最后選舉結果卻是,羅思福以62%對38%的巨大優勢獲勝,連任總統。這個調查使《文學摘要》雜志社威信掃地,不久,只得關門停刊。
試分析這次調查失敗的原因。
回答:
失敗的原因:抽樣方法不正確。樣本不是從總體(全體美國公民)中隨機的抽取,1936年,美國有私人電話和參加俱樂部的家庭,都是比較富裕的家庭。1929- 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到沉重打擊,“羅思福新政”動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經濟,損害了部分富人的利益,但廣大的美國人民從中得到了好處。所以,從這部分富人中抽取的樣本嚴重偏離了總體,導致樣本不具備代表性。
與此相對,當時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青年蓋洛普,卻大膽預言羅思福將連任總統,當時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蓋洛普采用的是分層抽樣方法,注意到樣本在性別、年齡、職業、收入、種族和文化層次等基本指標的分布同全國人口的結構一致這樣的一個樣本實際上是全國總人口的一個縮影,因而具有代表性,他每次雖然只對幾千人進行調查統計,仍然能得到正確的預測。1936年到1984年期間。蓋洛普民意測驗所(又稱“美國輿論研究所”)對美國十三屆總統競選進行預測,與實際結果相比,平均誤差只有2.6%,精確程度是世界社會科學研究史上少有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