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繁榮的出路在那里?
忠言 文
時下,在演藝界經常聽到關于“戲劇不景氣”、“戲劇步入低谷”的抱怨之聲,更有一些不甘寂寞的有識之士在大聲疾呼:希望政府部門給予“扶持”,社會給予關注,并恨鐵不成鋼地呼吁民眾“高雅”起來,走進戲園子。
其實,僅僅靠“抱怨”和“發牢騷”是無濟于事的。如果我們不去認真地尋找“不景氣”的原因,不抓住問題的癥結,不采取新的舉動去做腳塌實地的工作,“不景氣”將會變的更加不景氣,“低谷”也將越來越深。
戲劇不景氣的原因和癥結究竟在那里?誠然,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中,政府部門理應對藝術團體-----這一特殊的精神產品部門,給予必要的“扶持”和“供奶”;社會各界也有義務關注我們民族文化的走向;廣大民眾也有不斷提高審美觀念和藝術欣賞水平的必要。還有,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的視聽藝術形式的層出不窮,給傳統的戲劇藝術形式帶來了巨大沖擊。但這些無疑都是外在的、客觀的因素。面對戲劇的“不景氣”和“低谷”,我們戲劇界自己應承擔些什么責任呢?問題的癥結究竟在那里?是政府不扶持、社會不關注、觀眾不高雅嗎?否!我看還是要從我們戲劇界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反思發思自己更為實際一些,也更加實事求是一些。
首先,我們戲劇創作有遠離現實、逃避現實的趨勢。老一代藝術工作者不會忘記,當年的《楊三姐告狀》為什么人們百看不厭?當年的《白毛女》又為何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因為它們是現實題材,反映的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樂,他們看了解氣、解渴、解悶。而縱觀這些年來我們的戲劇舞臺,又有多少是反映當代現實生活的呢?即使有,其深度和藝術感染力也很難打動觀眾。用群眾的話說,我們現在的舞臺是“老戲老演,老演老戲”,這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一條。特別是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人們正處于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革時期,十分需要通過藝術作品在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辨別是非美丑的理想的“燈火”。可我們舞臺上展現的大多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當然我們需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但如果一味地陷入歷史旋渦不能自拔,遠離或逃避現實生活,抑或是把戲劇當成純粹的娛樂,戲劇失去觀眾和轟動效應那是很自然的。戲劇要贏得觀眾,就必須要走到現實中來。
其次,戲劇界有拒絕改革的思潮。戲劇作為一種民族文化,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同任何事物一樣,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決不是一成不變邊的東西。然而,在我們戲劇界總有那么一股勢力或思潮,死死地固守著所謂的“傳統藝術精華”而自我欣賞,自我陶醉,拒絕創新和改革。比如京劇,有的人一看現代戲中人,不分“生、旦、凈、末、丑”,不戴“行頭”,不畫“白臉”就火冒三丈,憤怒斥責:“這還算什么京劇!愧對祖宗”!其實,如果真按這些人的守舊觀念搞京劇,老是那么一套“念、唱、坐、打”,老是那么一套舞臺程式,京劇最終將會走進“傳統”的死胡同,成為玩偶把戲,那才是真正的愧對祖宗。“文革”時期這段歷史已有定論,自不必多言,但這個時期在京劇現代戲的創作和京劇藝術的改革創新方面是有成功之處的。這一點,廣大群眾也有公論。當然,這一成果曾被“極左”路線所利用,但是我們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如果片面地強調固守傳統,不敢創新,不敢改革,不思發展,包括京劇在內的任何其他劇種也都將是沒有前途的。1958年,話劇《關漢卿》的導演歐陽山尊,首次把真馬搬上了舞臺,贏得觀眾滿堂喝彩,也在中國話劇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成為戲劇舞臺創新的典范和美談。
再次,戲劇缺乏競爭的勇氣。市場經濟的規律是優勝劣汰,戲劇發展的規律也莫不是如此。特別是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現代視聽藝術的層出不窮,強烈地沖擊著傳統戲劇藝術形式的生存。應該明白,我國眾多的戲劇藝術品種,大多產生于封建社會,其生存的形式是與當時低下的社會生產力和落后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的生活文化水平相適應的。而如今,是信息時代、網絡時代、電子時代,傳統的戲劇不再受人們迷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你能說人家看電視劇、看小品、玩電腦就是不“高雅”嗎?非要人家去看你那走三步退兩步,慢慢悠悠的戲劇就是高雅嗎?與其抱怨人們“不愛看”,不如去爭取人們愛看起來。可見,戲劇要想在當今社會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題材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富有藝術感染力之外,還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那種惟我獨尊,惟我獨美,惟我獨雅,要這個支持,要哪個關心的觀念是與時代精神格格不入的,也是不會有所作為的。
還有,戲劇有越來越脫離群眾的傾向。一方面由于戲劇題材遠離群眾,脫離現實生活,失去了觀眾;另一方面由于戲劇界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一些藝術團體在資金經費方面陷入困境,于是就減少演出,關起門來搞戲,而這樣做使戲劇越來越失去群眾基礎。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文化部門為了振興戲劇,組織了一些戲劇評獎和匯演等活動,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些文化主管部門和劇團為了“出政績”、“出成果”,都把精力和目標放在了爭獎上,而嚴重忽視了后備人才的培養和藝術教育的普及。其結果是看起來轟轟烈烈,但由于沒有群眾的參與,一時的繁榮只能是曇花一現。
戲劇的振興和繁榮,僅靠評獎、匯演一類的“高層”活動,僅靠那么幾個少數名人和尖子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其實,戲劇這一來源于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本來就是群眾創造的,應讓它回到群眾中去。我們不能只在城市的大劇院里為那些所謂“高雅”的觀眾演出,而應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到最普通的人民群眾中去,還藝術于人民。
戲劇要擺脫滑坡,走出低谷,再創輝煌靠什么?只能靠我們自己,靠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只要我們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方向,勇于開拓,邁開改革的腳步,緊隨時代前進的步伐,戲劇繁榮的百花洲就不會遙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