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是誰家的主旋律?——介紹一組影評文章把《集結號》捧為“主旋律”很滑稽
陳云發
………………………………………………………………
環球視野編者按:電影《集結號》上映以來,社會上議論紛紛,反響強烈,并且褒貶不一,分歧較大。本刊從中選編了6篇文章,它們是:《把〈集結號〉捧為“主旋律”很滑稽》、《〈集結號〉為什么這么紅?》、《〈集結號〉:對戰爭的解讀也是政治的繼續》、《〈集結號〉的編寫不合我軍當時作戰的情況》、《從〈集結號〉到洛陽烈士墓——挖共和國的祖墳》、《人性的喧囂——評〈色,戒〉和〈集結號〉》。
《集結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影片?它宣揚的是什么樣的“主旋律”?它熱映會產生什么樣的社會效果?我們相信讀者讀過這些影評文章后,會做出自己的正確結論的。
………………………………………………………………
把《集結號》捧為“主旋律”很滑稽
馮小剛的“賀歲片”《集結號》,由于后半部有一些煽情的先悲壯、后大圓滿的情節,媒體和一些觀眾便將這部片子亂捧為“主旋律”,甚至有人還陶醉于央視“新聞聯播”的欽定,這實在滑稽之至。
我看了《集結號》,感覺它就是一部為了賺票房的商業片,根本不配稱為什么“主旋律”片子。
什么叫主旋律?主旋律就是要能完成謳歌共產黨的事業、謳歌革命的英雄主義、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的奮斗精神的任務,它要能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美德和不屈不撓奮斗精神,發揚、提倡代表了大多數人民利益的浩然正氣和優秀品格,或批評、鞭撻腐敗、落后等等,主旋律文藝作品,應該是真實的現實生活的反映,能鼓舞人民奮發向上,或弘揚正氣、否定歪風邪氣,使人受到感召、看到希望(但可能是喜劇、正劇或悲?。?。主旋律作品有一個前提,即它所確立的故事情節、基調應是“陽光”的,這才能使整部作品牢牢站住腳跟。
《集結號》這部影片的情節支點,是團長把曾經殺俘的中野獨二師某部九連,擺在全團的最前方突出口抵擋敵人,任務是保證全團安全撤退。團長給九連連長谷子地下達命令時,態度十分冷漠,對已打殘只剩47人的九連,一個人都不給補充,并告訴他:必須堅守到明天中午12點鐘,而且即使守過了12時,也必須在聽到所謂的“集結號”后才能撤退。然而,團長后來為了保證全團能更安全地撤得遠一些,竟然把九連給“?!绷?,過了12時也不讓號兵吹集結號,實際上是故意把這個連隊丟棄掉了。最后九連除谷子地連長外,全部壯烈犧牲,可是,由于戰后未及時找到烈士遺體,他們連烈士也算不上,只能定為“失蹤”。
這些情節充滿著不真實。一是影片故事背景放在1948年初冬的淮海戰場,我們知道,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隊是完敗,解放軍在戰略上是處處處于攻勢,部分戰場為了保證兄弟部隊圍殲敵人,有一些守衛陣地的阻擊戰,但像影片描寫的什么中野獨二師某團因擋不住國民黨的進攻而撤退,并且還不惜有意丟掉“不聽話”連隊的事,在淮海戰場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二是一個團長,為了能使自己更安全地撤退(實為逃跑),不惜丟掉一個能打硬仗的英雄連隊(盡管已經建制不全),在1948年冬天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顯然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即使谷子地連長殺了俘虜,但他個人的錯誤,不代表整亇連隊,上級絕不會舍得把這么個能打的英雄連隊故意犧牲掉,因為當過兵的人都知道,戰場上的英雄就是上級的寶貝疙瘩。我軍的一些英雄連隊,有時打剩下只有幾個人,甚至全部犧牲,戰后也總要恢復、重建或補充的。然而影片中如此英勇的九連,卻被團長因私心而丟棄了,這哪里是在共產黨軍隊發生過的事?
影片為了渲染谷子地的悲壯,還把九連弄成了一個領導干部不全的連隊,全連只有一個谷子地連長,沒有指導員,也沒有其他副職。更漏洞百出的是,谷子地被關了禁閉,連隊也沒有指導員或副職在管理,不知這個連隊如何生存?后來谷子地又復職,他竟讓一個因膽小而被關禁閉的文化教員去當代指導員,這實在太假了,因為一個即將面對一場惡戰的連隊,讓一個膽小鬼當代指導員,這可能嗎?為計么谷子地不從自己連隊的排長、班長中去找代指導員?這明顯是導演的意念在驅使劇情發展。事實是,我軍在戰前,連隊不僅會配齊干部,而且主管負責人都指定了預備指揮人員,我當兵時所在的那個英雄部隊,在朝鮮戰場時,有個別連隊竟在戰前指定了多達8個副連長,而且都排了序,前面的犧牲了或重傷了不能指揮,后面的人補上去。但在影片中的九連,連隊一切事情都由谷子地一個人說了算,代指導員的職責只不過是給戰士的家信改錯別字,這連隊簡直成了谷子地的“私人武裝”了。這是1948年冬的中野正規部隊嗎?
更令人倒胃口的是,影片中的人民軍隊沒有思想政治工作,軍人之間沒人喊“同志”而都在喊“兄弟”、“大哥”,沖鋒時也是一窩蜂亂上,當年部隊中推行的“三三制”等戰法都沒有了;軍人為打仗而打仗,并無參戰目的和覺悟。順便說一下,谷子地“殺俘”的那次戰斗情節,導演在處理戰爭場面、作戰風格等方面,活脫脫是美國影片《兄弟連》的翻版,與我軍自己拍的戰爭片如《南征北戰》(當年陳毅元帥都曾參與指導拍攝)等大相徑庭。
由于《集結號》的故事是不真實的,因而,它所產生的審美效果也將是負面的,它蓄意制造了解放軍的“陰暗面”,而且后來谷子地為“平反”而奔走,又是如此艱難,這樣來描寫戰爭、描寫軍人遭遇,能不令人寒心嗎?
當然,我們無須去批評或責怪馮小剛和《集結號》,人家本來就是拍的商業大片,追求的是商業效果嘛。但我們也不必硬把它捧成“主旋律”,因為它還當不起。依我之見,目前某些電影界人士的思想境界,還沒有能力拍主旋律片,因為他們一心一意追求的是票房利潤和奧斯卡小金人,有些片子想硬裝“主旋律”,也總歸裝不像的。所以我勸那些為《集結號》“歡欣鼓舞”的人頭腦冷一冷,別把賀歲的商業大片錯當“主旋律”。
(《環球視野》摘自2007年12月30日《東方網》)
《集結號》為什么這么紅?
黎陽
《集結號》大紅大紫,名利雙收,“主流媒體”交口稱贊,又上“新聞聯播”又上“焦點訪談”,而且獲得“廣電部”的點名表揚:“深刻的人文關懷、獨特的藝術構思、現代的電影語言、真實的歷史場景”、“在思想內涵、藝術創新、文化意蘊、科技含量等許多方面正在形成符合中國電影觀眾審美取向、符合中國電影市場實際情況的創作特色和規律”、“為國產電影的發展做出了值得借鑒的有益探索”……一部電影被官方捧到這個份上顯然已經不是藝術,而是政治了。這一榜又一榜的“官方告示”實際在昭告天下:《集結號》是新時代的“改革樣板戲”,代表了“改革大方向”,體現了“中國特色理論”。誰敢說《集結號》半個“不”字誰就是跟官方過不去,就是跟改革開放過不去,就是跟“中國特色”過不去。
《集結號》為什么這么紅?簡單得很:充分體現了“主流精英”的“改革開放特色理論”,表面上講的是過去,實際無一不與當前的“主流精英”的“改革開放”精神嚴絲合縫:
1.“人性的本質是趨利避害”—— “主流精英”的“改革開放”體現了人“趨利”的“人性”,《集結號》體現了人“避害”的人性:“沒有一個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以往的戰爭片中經常出現的‘主動請戰’劇情這次也不會再有”、“符號化的革命英雄主義場面在《集結號》劇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細節處理”、“英雄也‘怕死’不會主動請戰、犧牲時更不會高喊口號撞槍子兒”(可見黃繼光、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等全“沒人性”)。二者合在一起,就湊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性”。這叫相輔相成,珠聯璧合。
2.“主流精英”的“改革開放”是“讓領導先富起來”?!都Y號》是“讓領導先逃跑”(解放戰爭版的“烏魯木齊失火案”——“讓領導先走”。)這難道不充分體現了完整的“人性”?
3.既然“人性的本質是趨利避害”,那讓別人做犧牲自然“違反人性”。既然如此,要損人利己就只能靠詐騙——為了確保油水面前“讓領導先富起來”、危險面前“讓領導先逃跑”,利用詐騙讓別人吃虧賣命是“順理成章”的事:否則如何行得通?
——《集結號》:說的是“讓領導先逃跑”、“士兵再逃生”,實際是“領導逃跑、士兵送死”——許諾事后吹“集結號”讓士兵逃生,實際永遠不吹——既然把整個單位都給“銷了號”,顯然根本就沒指望任何人能活著回來。
——“主流精英”的`“改革開放”:說的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共同奔小康”,實際是“自己暴富、百姓遭殃”——許諾“先富帶后富”、讓老百姓“共同富裕”,實際等國有資產撈到手就翻臉不認帳了:“改革代價”、“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大的成就有二:創造了世界最大的貧富差別(億萬富翁數量從無到有躍居世界第二);創造了世界嚴重的詐騙社會——過去中國人說“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有人信。如今呢?別說沒人再說這句話,就是有人再說,誰信?)
《集結號》充分體現了這么多“主流精英”的“改革開放”的“精髓”,難怪被捧上了天。
“主流精英”一邊大肆鼓吹“思想解放”,一邊卻“欲語還休”,閃爍其辭就是不肯直截了當說破到底要“解放”些什么。此時此刻大肆吹捧《集結號》,顯然是用《集結號》舉例說明自己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
根據《集結號》,解放軍本身就需要被“解放”——什么年代了還堅持政治思想工作,還保留政工部門政工干部,這本身就是“反人性”: “人性的本質是趨利避害”,用政治思想工作鼓勵官兵奮勇犧牲豈不是讓人“趨害避利”、“逆人性而動”嗎?豈不是“反人性”嗎?《集結號》里哪有思想政治工作?唯一一個政工干部還是嚇得尿褲子的?!鶕都Y號》,怕死不要緊,“見血就好了”——士兵見了血自然會變成亡命徒,殺人不眨眼,什么思想工作都多余??梢娊夥跑姷恼喂ぷ黧w系根本多余,《集結號》證明沒有這一套照樣能打仗,所以應該全部砍光,讓政工干部全部“下崗”,向“民營企業”“接軌”。而且“解放軍”這個名字本身就是“政治性名詞”,應該改成“國軍”(難怪解放軍的新軍服要與臺灣的“國軍”“接軌”)實現“軍隊國家化”——《集結號》里的解放軍看上去跟“國軍”不是毫無區別嗎?這是“先行一步”,為解放軍的“改革”“指引方向”。
根據《集結號》,“人性的本質是趨利避害”,那么讓“本性是趨利避害”的人送死就只有靠詐騙——用永遠不會吹響的“集結號”哄騙士兵送死。但是既然“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那士兵就有權捍衛自己的生命,拒絕執行詐騙式的命令?!Y論:解放軍“無條件服從命令”的原則應該被“解放”,下級應有權質疑上級的命令是否是“詐騙式命令”——照此邏輯,軍人接到軍令后應該跟上級討價還價,簽訂合同:如果你違約,沒有按時吹“集結號”,那就應該如何如何……一句話,“軍人有權選擇戰爭”——否則如何保護“人性”?既然《集結號》的主題是“人性第一”,既然這樣的主題受到了官方的大肆宣揚,那按這個主題“解放”解放軍自然“順理成章”了。
根據《集結號》,只有“趨利避害”的“人性”才是真正的“人性”,一切不符合這種“人性”的事實都必須篡改——《色.戒》把視死如歸的抗日女英雄變成婊子、《集結號》把劉伯承元帥“前線將士同命”的英雄人性篡改成“領導先逃跑、不吹‘集結號’”的詐騙式“人性”都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創舉”,因為這才符合“主流精英”的“改革開放”體現的“人性”:靠詐騙損人利己的“人性”。
不過事物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官方既然大肆宣揚《集結號》,那也就肯定了《集結號》表現出的問題和對待原則:
1.一切都是詐騙——不僅電影里憑“集結號”撤退的命令是詐騙,而且“集結號”這個故事情節本身就是詐騙:電影里團長命令九連死守四小時,然后聽“集結號”吹響再撤退。實際即使真吹了號,戰場上的人又怎么可能聽得見?人正常行走速度是一小時五公里。假定團長按這種“正常速度”逃跑,四小時走出二十公里了?!糁锏木嚯x吹號,即使在正常情況下誰能聽得見?何況在槍炮聲震耳欲聾的戰場?這一情節設計本身就是詐騙?,F實戰爭中如果哪個指揮員下這樣的命令,任何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當面撒謊,實際就根本沒打算讓部下活著下來。當面撒謊的團長碰上明知是當面撒謊的連長,居然一個裝傻一個充楞,硬是共同努力把詐騙進行到底——這哪是當年你死我活的戰爭? 分明是如今的“特色理論”、“特色改革”。
2.“組織不可靠”——“看了《色•戒》,女人不可靠;看了《投命狀》,兄弟不可靠;看了《集結號》,組織不可靠”——既然如此,根據同一原則,那也同樣可以懷疑如今指導“改革開放”的“組織”不可靠、搞詐騙。既然《集結號》里說“人性的本質是趨利避害”,那高高在上的頭頭是不是也整天“趨利避害”、用永遠不會吹響的“集結號”哄騙老百姓去“當改革代價”、“承受犧牲”給他們賣命呢?——既然官方肯定了《集結號》,那就肯定了《集結號》揭示的這種問題確有其事,肯定了老百姓有如此懷疑的權利——不過,肯定《集結號》的“廣電部”也是一級“組織”,也同樣存在“不可靠”的問題。那么“廣電部”的這種“肯定”是不是也屬于“集結號”式的詐騙?這可是個“狗咬尾巴——團團轉”的問題。
3.“維權靠自己”——《集結號》里只見“組織”詐騙,不見“組織”維護烈士權利,一切都靠谷子地自己的個人努力、不斷“上訪”——可見要維權只能靠自己——連“老革命”都不得不“上訪”,那“老百姓”就更不得不“上訪”了。也就是說,《集結號》肯定了老百姓上訪告狀的權利,也就否定了一切“截訪”、“阻撓上訪”的行為——這可是充滿“十七大精神”的“廣電部”“官方肯定”,否則為什么不說《集結號》里的上訪非法?
肯定了《集結號》就能“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能“解放”解放軍,讓解放軍“去政治化”、向“民營企業”“接軌”。——不過“解放思想”這塊石頭一旦被舉起來,還不定會砸到誰的腳上呢——你既然肯定了《集結號》,那就無法制止人們依此類推:《集結號》里的“組織”不可靠,那如今的“組織”就可靠嗎?
(《環球視野》網摘)
《集結號》:對戰爭的解讀也是政治的繼續
郭松民
元旦前后,發生了兩件和“犧牲”有關的事:一件是馮小剛的賀歲大片《集結號》在全國熱映,據馮導自己說,片子的主題是“每一個犧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另一件,則是洛陽發生了將烈士陵園毀掉改作商業墓地的事。當然,后來洛陽有關方面解釋說,毀陵的真實動機是為了重建,陵園主任也因為“急于求成”而被免職。
這兩件事,有巧合的地方。比如《集結號》中的“九連”,就隸屬于“中原野戰軍”,而原本安息在洛陽烈士陵園中的烈士,也屬于“中原野戰軍”。
但我要說的并不是這些,而是想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把洛陽的陵園主任,放到《集結號》里,編入“九連”,那他會不會也成為一個英雄?
我原來準備的答案是“不會”。因為在我看來,英雄總歸是有一點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至少他不會總想著自己,不會是一個純粹的理性經濟人。但陵園主任恰恰是這樣一個理性經濟人,即便按照洛陽官方的正式理由,他的“急于求成”,也無非是“為了追求政績而不惜褻瀆英靈”。一個視野超不出個人利害的人,又如何可能成為英雄呢?
但看了《集結號》之后,我又改變了答案。因為在這一部電影中,英雄之所以為英雄,恰恰在于他們都是些理性經濟人。他們走上戰場,不是因為他們有任何崇高的理想和使命感,也不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任何超越性的價值,而是因為別無選擇。甚至谷子地的不撤退,在馮小剛看來也是別無選擇,因為撤退就可能被槍斃。
編劇劉恒說得很明白:“第一,我們不討論戰爭有沒有意義;第二,我們不討論犧牲有沒有價值?!瘪T小剛說:“作為《夜宴》導演,我本身沒有立場,都是劇中人的立場;而作為《集結號》導演,我的立場很鮮明。電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為烈士,在被動情況下,他們把命都搭進去了。”
應該說,編劇和導演的這個創作理念,在電影里被表現得非常清楚,北京電影學院崔衛平教授在看完電影之后不無感慨地寫到:“這樣一來,主人公谷子地與他的戰友們已經不再是為理想而戰。他們不再是為了‘解放全中國’,不再是為窮苦人不再受苦及當家作主,他們出生入死的行為,不再是任何自愿的犧牲和獻身?!?BR> 犧牲如果僅僅是一種出于無奈的被迫行為,那陵園主任就沒有任何理由不能成為英雄,他不需要對自己的價值觀做任何修改,只需要早生幾十年,再加上一些巧合,說不定現在他就恰好躺在洛陽烈士陵園中某座已經被摧毀的墓碑下。
只是,如果我們把《集結號》的故事理解為歷史的真實的話,那我們就會得出一個荒誕的結論:洛陽毀陵事件,在情理上沒有什么可指責的——既然躺在陵園里的人不過是一些理性經濟人而已,那么我們又有什么必要尊重他們呢?難道只許他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卻不允許我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嗎?
一部自稱是主張“每一個犧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電影,卻不合邏輯地為褻瀆犧牲者的行為提供了理由,這還不荒誕嗎?
更糟糕的問題還在于,如果我們接受這種對歷史的解釋,那么當我們轉回頭來面向未來的時候,我們將只能看到一片灰暗。我們還想不想要一個更好的制度?我們還愿不愿意進入一個更理想的社會?我們還希不希望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就必須要有理想,但既然那些犧牲了的先輩們都不可能有理想,我們又如何可能呢?即使我們真的還有理想,我們的后輩會不會承認我們呢?他們會不會也把我們看成是一群不“被迫”就什么也不愿意做的人?
假如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也就沒有必要再說什么了。
所幸歷史的真實,并不是如《集結號》所表現的那樣。因為1948年的解放軍,無疑是一支有理想的軍隊,并且這個理想得到了中國大多數民眾的認同和支持。否則的話,我們就不能理解,為什么“小米加步槍”最終能夠打敗“飛機加大炮”,也不能理解農民為什么會用小車“推出”來一個淮海戰役的勝利。而有理想的、正義的軍隊在1949年的最終勝利,讓我們在展望未來時,也就不再那么悲觀了。洛陽的毀陵行為,也就因此而仍然是不能原諒的!
克勞塞維茨有一句名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現在看來,對戰爭的解讀,也是政治的繼續——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環球視野》網摘)
《集結號》的編寫不合我軍當時作戰的情況
數學
看了《集結號》的劇情介紹,認為劇作者瞎編的故事不合我軍當時作戰的實際情況。
當時的人民解放軍,每一個連配備一個號兵,用軍號指揮連隊作戰。但是,團里用號兵向連隊發命令的,卻基本上沒有。
另一方面,連隊作戰,并不是任何命令都用軍號來指揮的。通常是,沖鋒的命令用軍號指揮。這是有意讓敵人聽見我軍的軍號而膽寒。但是撤退的命令是不用軍號的。撤退的命令是悄悄下達的。想想也就知道,無論如何不能夠大明大擺地告訴敵人,“我撤退了”,那不是扯淡嗎?
這一點,影片《南征北戰》描述得很正確,就是部隊打退敵人進攻,甚至有反攻的表現的時候,卻突然撤退了。被打痛的敵人第二天戰戰兢兢地發起沖鋒時,發現我軍原陣地上已經空無一人,這才是典型的解放軍戰法。
那么,一個連隊接受到了阻擊任務,什么時候撤退呢?通常不是由團長或者上級伺機決定的,通常是按時間來確定的。也就是說,時間一到,就撤,時間沒有到,就堅守到最后一人。
那么,怎么掌握時間呢?在我軍建立初期,一個連隊有一個鬧鐘就不錯,但是后來也有繳獲到手表的,那就用手表。在任何戰役開始之前,各級指揮員都是要對表的。
而軍隊的作戰參謀是怎樣計算好各個時間呢?當然是精心計算的,什么時候開炮,什么時候停止打炮,什么時候沖鋒,都是按時間進行。
當然,也有的時候靈活,那主要就是要有電話,和無線報話機。反正不會有“撤退號”這種東西,撤退的命令怎么會告訴敵人呢?非常愚蠢。最簡單的傳達命令辦法,那就是傳令兵跑一趟。如果電話線炸斷了,就是這樣。在抗美援朝期間黃繼光就是傳令兵。
狼牙山五壯士,那就是一個班的戰士阻擊敵人,掩護我大部隊和群眾轉移。那就是約定時間,我記得回憶錄的描述是約定守到中午就撤退。因此中午一過,班長就下令撤退了,最后剩下的五個人向棋盤垜方向撤退,把敵人引入了死路,自己也都跳崖了。參謀在計算好阻擊時間的時候,當然也就相應地給其它的部隊的行動以時間限制了。比如說撤退,那就必須在幾點鐘之前撤退到指定地點。例如《南征北戰》,“四百五十里路限你們五天趕到”。
再說故事講的是淮海大戰,那么我軍最艱苦的時候已經過去,是處于戰略反攻階段,傷亡當然是巨大的,但大多是進攻中的犧牲,沖鋒中的倒下。
順便講一下另一點,就是現在的戰爭片導演,有可能會學美國,因此會認為解放軍戰士也有人性,也怕死,什么什么的。比如說,上窮碧落網友就講長征是一種求生精神什么的。
但是當時的中國和美國相比,中國的士兵們更多的是求死精神。下面我來說明這一點,這一點是許多生活在現代的網友們,年青人們,包括導演們,所不能夠了解的。
日本鬼子進攻中國,屠殺了多少中國人?一說是六千萬,另一說是三千萬。
好吧,設想一下,原來你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結果老婆被奸被殺,孩子被刺刀挑了,就剩下你,要參加八路軍,你是個什么希望呢?是想和鬼子拼了,對不對?這個時候一想起家人當年的音容笑貌就悲痛萬分,因此只想死不想活,如果有一個機會手榴彈一拉弦和四五個鬼子同歸于盡,這對于你是不是覺得是“無限幸福”的事情?我認為是的。也就是說,這就有了一個“只求死不求生”的人。我把這樣的人,稱之為“死士”。他為什么不自己去報仇呢?單干不行嗎?單干效率不高,而且有可能根本都沒有接近鬼子的機會或者沒有獲得炸藥包的機會。只有加入八路軍,才有更多地報仇的機會,才有和鬼子同歸于盡的機會。
那么,假設鬼子屠殺了三千萬中國人,從這三千萬中國人的家人中,親屬中,招收到一百萬名光想著死,光想著報仇的人,是不是很現實的一件事情呢?是非?,F實的事情的。在抗日戰爭結束的時候,八路軍新四軍加在一起,就是一百萬人,那可是一百萬“死士”!
所以現在的人看了電影《南征北戰》他們就不理解,他們以為這部電影在造謠,在說謊,怎么會戰士們一聽到要打仗,有了死的機會,會興高采烈呢?怎么一沒有仗打,就心里特別難受呢?怎么戰士們一聽說分配到了特別艱苦的戰斗,就特別特別高興呢?因為他們總算盼來了光榮地死去的機會?;蛘哒f,當年親人的死亡使得他們根本就不想活了。
因此,我以為,在當年的紅軍和解放軍中,極“左”思潮容易泛濫,也是這個道理。我想,李德指揮紅軍打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有可能是受到許多紅軍的擁護的,因為他們都是死士,他們有可能感謝李德給了他們一個拼死的機會。
因此,毛澤東上臺之后,一方面要領導這些死士,但另一方面卻要把這些人往稍微“右”的方向領。這一點影片《紅色娘子軍》就特別典型,就是那個瓊花,一見到南霸天就怒火中燒,不顧紀律也不管自己的生命危險不危險,上去就要干,于是就有黨代表洪常青對她的教育,教育的目標當然是要使她別那么“左”啦!
所以當時的國民黨有一句話評價共產黨,說共產黨“左兵右將”。就是說,兵都是不怕死的,甚至是盼死的,而官必須考慮到革命隊伍的保存和壯大。
這一點和美國軍隊就不同。美國軍隊是怎么回事?在二戰中,可以認為痛恨小日本,但是,那種痛恨,更多的是白人的一種霸氣,并不是說日本鬼子奸殺了許多美國人。美國士兵并不直接和德國兵有過節。因此,描述美國在二戰中的表現,其中的人性,當然是和描述中國軍隊中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
我想我們的導演如果真的想要現實地表現革命戰爭年代的戰爭,就別學美國大片中的戰爭的情況,因為,那是不同的。
(《環球視野》網摘)
從集結號到洛陽烈士墓——挖共和國的祖墳
山高水淡
當前《集結號》和洛陽烈士墓事件,評論眾多,實際上二者本質是相同的,都是數典忘祖之舉。
《集結號》是根據小說《官司》改編的。小說《官司》只是講述了一場阻擊戰幸存的老谷幾十年固執的尋找原因,當發現團長早已犧牲則原諒了團長當時沒有下令吹號撤退?!?老谷心里很懊悔。他想他怎么會想起要跟團長打起官司了呢 ?老谷不禁老淚縱橫”。小說最后總結道“營長說,老谷本來是可以做許多大事情的,沒想卻一直在那件事上繞來繞去跳不出來”。到了電影《集結號》,我們發現卻煽情的改編為上級不僅沒有吹號,而且上級還把犧牲的戰士不算烈士只算“失蹤”,令烈屬無法生存,老谷為了犧牲的烈士正名和烈屬享受本應該有的待遇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實現。當觀眾滿含熱淚的從影院走出,他們想到的是什么,是共產黨竟然如此對待曾經為他們犧牲的戰士,“忘恩負義”。也許是借史諷今,的確近些年來一些政策出現了嚴重失誤,如房價越調越高導致民怨沸騰,如此這樣一部大片會不會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從而使整個社會失去凝聚力?!渡洹罚?女人靠不住,《蘋果》:男人也靠不住,《投名狀》:兄弟也靠不住,《集結號》:組織更靠不住。但是,沒有共產黨,中國會怎樣,會不會被大卸八塊,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難道會好一些?
洛陽烈士墓事件則更加肆無忌憚,而更加可笑和可悲的是洛陽市竟然想蒙混過關,愚弄全體中國人民的智商。只問洛陽市一句,多年前 287名烈士陵墓被毀開發為商業墓地,采用 層層疊壓方式掩埋烈士的遺骨是不是也屬于“保護性改造”,誰應該為此負責?河南省和民政部為何遲至今日依然默不作聲?總政治部和國防部是不是也應該過問一下呢?一個政府如果不能保衛曾經保衛他的烈士,這個政府以后還會由誰來保衛呢?挖烈士的墳就是挖共和國的祖墳。如果洛陽市委書記不明白這個道理,那么他就不是共產黨的市委書記而是資本家的市委書記。
一個是令人潸然淚下的宣傳歷史上共產黨“沒有善待革命烈士”的賀歲大片,一個是令人發指的現實中挖共和國祖墳而怡然自得的地方政府,二者交相呼應,難辨真假。
本不想說點什么,只是希望老百姓能夠少一些磨難。赫魯曉夫只是拋棄了斯大林,蘇聯最終分崩離析,而中國現在有人卻競相踐踏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是可忍,孰不可忍?
(《環球視野》網摘)
人性的喧囂——評《色戒》和《集結號》
《色戒》和《集結號》實際告訴了人們兩件事:人都是有情欲的;人都是怕死的。其關鍵詞為文化精英們所宣傳的亙古不變且超越階級、民族和國家的所謂“人性”。
在經濟、政治及文化的交往中,“人權”和“人性”作為西方發達國家的雙仞劍頻頻向發展中國家揮舞,動輒指責發展中國家沒有“人權”,缺少“人性”,而我們的文化精英在喑于“人權”問題時,紛紛動用強大的話語權詮釋起“人性”。
這里面有兩點意識形態問題:
一是文化精英們無條件接受“歐洲文明中心論”的史觀,肯定并心羨西方文明的發展道路,認為改革只是模仿,發展只是重走資本主義道路。
二是全面調侃、解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觀,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并認為是發展的絆腳石。
據說依據的歷史邏輯為:中國近代史缺失歐式文明中心論所宣揚的文藝復興階段,中國反封建的不徹底。文化精英們自覺配合國外的(全球化)宣傳,高舉“恢復人性”的大旗,積極占領話語高地,意欲所謂“喚醒”、“改造”中國人的“人性”。
《色戒》中,愛國的革命者形象不再是甘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仁人志士、熱血青年,而是乳臭未干、嫖過妓、倫亂的、一時沖動的烏合之眾。賣國的漢奸據說為了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還原“真實”面貌,也不再是可憎可恨的形象,而是風流倜儻、懂得愛(做愛)恨的成熟男子。革命行動在“真情實愛”的“人性”面前退讓,“人性”得到最高的宣示與升華。民族的恥辱與仇恨全部讓位于“人性”。全篇赤裸裸地充滿了據說最能表現“人性”的肉欲情色。
《集結號》中,人民的革命軍隊無視個體的犧牲(精英集團的最恨),竟然從沒想過要吹響集結號。整個犧牲的意義解化為荒誕與虛無。影片中根據“人性”的原則疾呼:人都是怕死的,組織上是不對你負責的。潛臺詞是不要作無謂的犧牲。
《色戒》是對為民族解放運動的民族主義革命意義的嘲弄、否定與反動,《集結號》則是從根本上否定那些為革命理想而捐軀的烈士犧牲的意義,實則否定革命理想。
由此可見,“人性”的喧囂實際解構的是我們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解構的是國家核心的愛國主義的意識形態。使所謂的“人性”凌駕于階級、民族與國家之上。其本質意義上已成為如“人權”問題一樣的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武器。此點不得不引起足夠的重視。此次兩部影片的公映實在使人感到憂慮。
十七大的余音仍未走遠,為了中華文明再次復興的民族大義,國家在扶持弱勢階層的同時,對既得利益集團的隱忍是有目共睹的。而《色戒》和《集結號》所宣示的仍是精英集團的不愿調和的意愿。
國家又將如何處理這種不可調和性呢?
(《環球視野》網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