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劇《切格瓦拉》暗合主旋律五年輪回再出發
在剛剛過去的五月底,五年前轟動劇壇的史詩劇《切·格瓦拉》再次登上舞臺,在韓國光州的戶外帳篷劇場重新煥發光芒。2000年,當話劇《切·格瓦拉》在北京人藝小劇場首演時,大多數人都未曾料到,這部史詩般的話劇會給整個中國的戲劇界帶來如此大的轟動效應,進而引發了國內知識界與輿論界的極大反響與爭鳴,被評為“2000年中國知識界10大事件之一”,并被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全程跟蹤拍攝,還被收入了中國基礎教育教材的語文課外輔助教材。《切·格瓦拉》以享譽國際的著名共產主義戰士、拉丁美洲革命家切· 格瓦拉的生平事跡為線索,對其不朽的革命激情與理想主義精神追思,也對革命者為之浴血而得來的新世界正在經歷的種種變化進行了反思。《切》劇不僅以激昂雄渾的舞臺呈現打動了觀眾,更以文本當中對世態一針見血的針貶和對人心深邃悲憫的思辯,征服了千萬觀眾的心靈。
自2000年起,《切》劇正式演出達70場,并在此之后廣為傳演,北京、上海、湖南等不少大專院校戲劇團體將該劇作為重點劇目進行排演,劇中的許多經典臺詞也被人們廣為詠誦,直接或間接地在中國大地上引發了一場“格瓦拉熱”。有專家指出,《切》劇在宏揚為理想主義、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同時,不忘針對當今社會人們內心漸漸泛起的沉渣與妄念進行嘲諷與鞭撘,不僅重新喚起了人們對于世界大同的溫暖夢想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更間接推動了“和諧社會”理念的確立與深入人心。時隔五年,在北京戲劇家協會等單位的支持下,由楊平策劃、沈林藝術顧問、黃紀蘇編劇,楊婷導演的史詩劇《切·格瓦拉》再次登上舞臺。
《切·格瓦拉》重排首發韓國光州戲劇節
2005年5月,經北京戲劇家協會推薦,受韓國光州戲劇節的邀請,復排的《切·格瓦拉》劇組在北京戲劇家協會秘書長楊乾武的帶領之下赴韓國參加交流演出。此次參加戲劇節的團體來自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參演劇目《切·格瓦拉》受到亞洲劇界同仁和觀眾的很大興趣。對于此劇,臺灣的劇界同仁撰文評價說:“北京《切·格瓦拉》劇組的劇場美學在‘革命是不朽’的意象下翻轉,演員以專業學院訓練的身體客觀述說‘革命’再現之可能與不可能,恰也對‘革命’進行了‘他者化’的歌頌!”
在韓國光州參加戲劇節期間,《切》劇共演出了2場,均座無虛席,窄小的帳篷式劇場內,演員們飽滿的熱情與精彩的表演博得了陣陣掌聲。許多演員禁不住被觀眾的熱情所感動,落下了熱淚。雖然語言不通,但《切》劇活躍的表現形式和切·格瓦拉高貴的革命精神依然深深打動了異域的觀者。尤其是來自中國兩岸三地的華語劇團,驚嘆很久沒有看到大陸如此發人深省與充滿力量感的劇目,對于同樣被西方意識形態和社會當中不平等現象所困擾的亞洲觀眾而言,劇中充滿反諷的比喻和對不良現象評擊得到他們的共鳴。如今,各式各樣的戲劇節頻頻向國內的藝術家們明里暗里頻送秋波。在這其中,今年5月于光州舉辦的“民眾戲劇節”實在是無足輕重。但是,它所關注的話題、運作的方式,卻與《切·格瓦拉》的取向水乳交融。而這些,顯然也是《切·格瓦拉》的一個方向,也是《切·格瓦拉》在2000年上演后,不斷引起亞洲各界進步劇場人士關注的緣由。
一個由青年戲劇導演楊婷帶領的新的“格瓦拉”集體來到了光州,演出的地點是在帳篷劇場。這個帳篷是由日本導演櫻井大造率領的“野戰之月”劇團義務為戲劇節搭建的。與一般的演出場所相比,帳篷的確是個異樣的空間:狹小的表演場所,簡陋的化妝間,外界的風吹鳥鳴時刻與演出互相呼應。更有甚者,從不遠處美軍基地不斷有飛機起落,那巨大的轟鳴聲時刻會侵入到原本應該肅靜的劇場內,隨時會壓倒演員的嗓音——但那巨大的噪音也在意料之外給演出增添了無比強烈的現實感。在這樣一個帳篷內,《格瓦拉》更多實現了具有宣講色彩的美學效果。在簡潔的舞臺造型以及快節奏的表演速度的合力之下——并且,更為重要的是——借助于普通民眾對格瓦拉的樸素感情,在這個匯聚了來自韓國、日本以及中國臺灣和香港等觀眾的共同體中,《切·格瓦拉》以有限的字幕提示與演出介紹,真正做到了與觀眾共呼吸。
除去簡陋之外,帳篷劇的特色,還在于它是流動的。帳篷僅是由鋼管、帆布等簡單器材搭建而成,它可以在任何一塊空地上憑空而起,可以深入到工廠、鄉間,可以直接來到最需要它鼓舞的地方。這樣一個流動而簡陋的演出場所,給了這一版《切·格瓦拉》一個很好的注腳,讓它切實地感受到了超越“文化商品”的價值與意義。《切·格瓦拉》在光州,身體力行地融入到了民眾戲劇的浪潮中。或許,隨著民眾在我們社會中的位置愈發重要起來,在遠離我們的視野許多年之后,“民眾戲劇”還會在我們這個社會里慢慢地重現它的生機吧。
經歷社會五年輪回檢驗 《切》劇暗合“和諧社會”主旋律
自《切·格瓦拉》2000年首輪演出以來,五年已經過去。這期間,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都經歷了有目共睹的變化,“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主流思想不僅體現了政府更積極更成熟的改革開放觀,也可以說是整個社會在前進過程中的又一次自動糾偏與校正。難怪有觀眾驚呼:《切》劇和當今創建“和諧社會”的主題竟如此一致;更有學者表示:五年來,《切》劇并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藝術作品,它的影響之深遠難以估量,事實上《切》劇正是以自己的方式間接推進了“和諧社會”這一主流意識在中國思想界的確立。
五年前,國內正是“精英意識”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論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夢想初發之時,《切》劇上演之初,因獻詞當中“請相信這個因窮人的情誼而感動不已的人;請相信這個靠窮人的祝福而跋涉不停的人;請相信這個為窮人的將來而告別過去的人”以及劇中將“窮人與富人”劃為兩個陣營,一些人表示不解,認為大有“叫賣紅旗下的蛋”之嫌疑和過分強調貧富對立。然而隨著世界政經格局當中霸權主義的再度興起,以及國內改革進程當中的不公平現象被日益關注,整個中國社會的民眾開始更加清醒地重新反思前進中的所得與所失,2005年3月14日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回答人民日報記者的提問時說道:“世界大多數是貧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那么你就會懂得經濟學當中許多重要的原理”。正是在這樣一種集體語境之下,《切·格瓦拉》的重排被賦予了更新、更深刻的涵意——它是中國知識分子和文藝界在經歷了商業大潮的洗禮之后,對正義與良知的重新思考;是仍然在進行著社會主義改革事業的人們在親身感受不同意識形態交織而形成的矛盾時發自內心的思辯與吶喊;更是對幾千年文明發展過程當中永恒的真善美之呼喚。
《切》劇上演的五年以來,經歷了社會的檢驗,也最終得到了中國戲劇界、思想界乃至社會的普遍認可,它不僅被國內外諸多評論定性為“中國當代戲劇作品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志性劇目”,其劇本更被廣為轉載和排演,更被收入中國基礎教育的輔導教材。同時,《切》劇深刻地影響了許多觀眾,至今仍有許多人帶著從當年《切·格瓦拉》一劇觀看時獲得的感動與領悟,重拾理想和熱情工作在各自的領域和崗位上。
重演《切·格瓦拉》緣起:話劇《切·格瓦拉》自2000年四、五月間在北京首演后,在社會上激起了較大的反響,隨后劇組應邀到河南、廣州、上海巡演。社會各界,尤其是思想文化界,對劇中提出的一些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四五年時間過去了,這期間不斷聽到希望重演此劇的反映。正值韓國光州戲劇節邀請我們2005年5月下旬前往演出,綜合以上因素,我們決定重新排演次劇。
劇情梗概:《切·格瓦拉》并非以人物故事為基本敘事線索的寫實劇,而是一出具有表現主義特征、著眼于主觀表達的史詩劇。它以南美英雄格瓦拉生平一些重要片段為載體,抒發了創作者對我們時代某些重大的話題的感受和思考。
《切·格瓦拉》劇組人員名單:
策劃:楊平;藝術顧問:沈林;編劇:黃紀蘇;導演:楊 婷;制作人:袁 鴻;歌曲:豈 航;編曲:侯牧人;舞美:譚則恩;燈光:王琦;服化:張言:制作助理:王融
演員:戴云霞、湯 唯、聶 寧、楊 雪、趙 琳、章 印、王 薇、王婉多、周文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