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豆選事件》
李云雷
在“底層敘事”的文藝思潮中,曹征路既是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最為獨特的作家,在那么多描寫底層的作品中,他的小說總是與眾不同,顯示出了鮮明的個性。現在的“底層文學”,大多只是在渲染底層生活的悲慘無助,在此基礎上抒發人道主義的同情,很多人只是將底層作為一個題材,卻沒有自己獨到的觀察、體驗與思考,因而不少作品只是在低層次上重復,甚至出現了新的公式化、概念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底層敘事”毫無價值,任何文藝思潮都不乏跟風者,在中國尤其如此,但真正有追求的寫作者總能既在潮流之中又超出潮流之外,曹征路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不少作家都寫過鄉村選舉,但《豆選事件》卻有著獨特的觀察與思考。小說著重描寫選舉過程中村民對惡勢力的反抗,寫出了這一事件中不同人的心態。方繼仁是個敢怒不敢言的農民,在他身上存在著農民幾千年來“精神奴役的創傷”,面對村長方國棟一家的無理欺壓,他一直退縮著、沉默著、隱忍著,甚至鼓勵與默許妻子與方國棟的哥哥、鄉長方國梁私通,以換取對自己較為有利的生存環境,當堂弟方繼武鼓動他起來競選村長時,他不僅自己退縮,也勸他們不要拿雞蛋碰石頭,但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對村干部的欺壓是很不滿的,但他的不滿只停留在內心,而沒有表現在行動上,因為在他看來,面對強大的利益集團與盤根錯節的關系,反抗是毫無意義的,不僅不可能改變現實的社會狀況,反而會為他們個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是一種典型的想法,大多農民在面對欺壓時都會選擇“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方繼仁身上體現出來的正是“舊式農民”懦弱、自私、膽小怕事的心理,這是魯迅與高曉聲筆下“國民性”的代表,但這種心理并不是農民特有的,也不是天生如此,其形成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教訓,是在無數次的侮辱與欺凌中逐漸形成的。要打破這樣的心理狀態,不僅需要政治上翻身,也需要思想上的“翻心”。
方繼武就是這樣一個“翻心”的帶頭人,在文學史的意義上來說,他可以說是一個“新人”,他勇于反抗,勇于追求民主、公平與正義,他在精神上是解放的,不像方繼仁那樣因襲著歷史的負擔,他組織護地隊,反對村長隨意賣地,也積極準備參加競選,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施政綱領”,在他的周圍團結著一些“小字輩”的年輕人,他們肯思考,敢于維護自身的權利。面對村長的欺壓,他們選擇了反抗,選擇了組織起來,這是“弱者的武器”,是改變現實的唯一途徑。這是一種新的農民,如果說方繼仁的存在顯示了農村現實的復雜與幾千年歷史的重負,那么方繼仁的出現則代表了農村的新希望,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他們不僅改變著農村的現實,也在同時改變著自身的性格,他們不再是懦弱、自私、退縮的“農民”,而是在現實中逐漸發展出一種嶄新的性格,在歷史中創造著農民的新“本質”,正如《三里灣》中的王金生、《創業史》中的梁生寶、《艷陽天》中的蕭長春一樣,他們是一種全新的農民,代表著時代的步伐,但與《創業史》等小說不同,曹征路充分認識到了歷史與現實的復雜性,所以《豆選事件》并沒有對農村進行詩意化與簡單化的描述,也沒有將方繼武這個“新人”加以拔高,而是既寫出了現實的復雜性(這不同于《創業史》等50—70年代的經典作品),也寫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方向(這不同于當下的“底層小說”),曹征路不僅認識到了改變現實的艱難,也認識到了改變現實的必要與途徑,這是《豆選事件》的成功之處,在小說的結尾處,方繼武失敗了,但他雖敗猶榮,為中國農村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光明的前景。
方繼仁的妻子菊子,介于方繼仁與方繼武之間,是一個從逆來順受轉而反抗的典型,這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農村女性,為了家庭環境的改善,曾經被迫“獻身”于方國梁,但她的內心隱藏著人性的尊嚴與美好的記憶,她從屈辱的現實中逐漸覺醒,對丈夫方繼仁的退縮從順從到不滿,對方繼武的反抗從同情到參與,這個普通的農村女性爆發出了生命的活力,在小說的最后,她將自己吊死在了方國梁的門前,促使選舉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她唯一擁有的只是自己的身體,但不同的是第一次“獻身”是屈辱與退縮中的無奈之舉,而最后的“獻身”,則是覺醒之后的選擇,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擊打著人們的良知,敲打著公平、正義的歷史大門。這一悲劇性的舉動,寫下了農村民主化進程中慘烈的一頁,在她身上,銘刻著歷史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小說的結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選舉的結果是方繼仁這個“鄉人大代表”當選,這是一個平衡的結果,出了問題的方國棟不可能再繼任,“鬧事”的方繼武當然不可能為鄉里相中,菊子的死喚起了村民的同情,于是方繼仁這個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人物便走到了前臺,在這里體現出了當下農村政治生活的復雜性。還不止如此,方繼仁的爺爺方大勤,這個腰里帶著糧庫的鑰匙而餓死在家門口的村支書,聯系著村莊對集體化的記憶,顯示了歷史上的合作精神對當下的影響;“豆選”是鄉書記年大安的一個試點,這位考察過韓國、美國選舉而對延安時期的“豆選”情有獨衷的人物,體現了理論與歷史經驗面對現實時的困境;而最值得深思的是小說最后方繼仁的心理活動,“他記起來,大武子是講過的,他說不定什么時候豆選,他還要家來,還來搗亂,叫你坐不穩,叫你一天到晚提心吊膽,生怕出錯,汗毛凜凜。又一想,老子又沒做錯什么事啊?老子不貪不腐的,老子怕你個鳥啊。”這一段話看似簡單,卻暗示了歷史反復的可能性,曹征路沒有將方繼仁的當選簡單地看作是一場勝利,而是看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危機,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但同時他仍對歷史的進步保持樂觀,盡管悲劇有可能重演,但畢竟前進的步伐是不可遏制的。正是在以上多重復雜性中寫出了新生的力量,曹征路的小說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的艱難,也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