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被票房“擊傷”是誰的悲哀?
□徐曉
在暑期檔各式大片的夾擊下,紀錄片《南京》夾縫里求生存。目前該片僅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上映,其生存狀況不容樂觀。據了解,《南京》在北京投放了20個拷貝,放映時間多為早上和下午的非黃金時段。上映后,雖然觀眾給出一致好評,但其上座率卻一直不佳,甚至出現過單場次零票房的情況。
因此有影院負責人認為,在大片密集度極高的暑期檔,《南京》將被大部分影院下檔,其真正的上映時間僅為4天。但在我看來,即便現在的影院已經完全市場化了,影院要通過票房賺錢,要靠大片的支撐,我仍然要為《南京》被票房擊傷而悲傷。
一部外國人拍的影片《南京》本不應該在中國遭到如此待遇的。因為,《南京》是一部真實記錄日本人在二戰侵華期間野蠻屠殺中國人的影片;而且,《南京》是在“七七事變”70周年紀念日這一期間上映的。70年前的7月7日,侵華日軍炮轟宛平縣城、進攻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一天既是國難日也是中國軍民奮起反抗日軍侵略的紀念日。中國人永遠不應該忘記這一天。但就是在這一特定時期上映的一部真實記錄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卻在中國遭遇了票房“滑鐵盧”,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
對比一下猶太人是怎樣牢記大屠殺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南京大屠殺”和“納粹屠猶”是人類文明史上發生的兩件極其殘忍的暴行。然而,“納粹屠猶”幾乎成為全世界人所共知的納粹殘暴的罪證,而“南京大屠殺”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卻少有人知。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應該說主要與猶太人對大屠殺的刻骨銘心的紀念方式有直接關系。
以色列在建國之始的1951年,就通過法令設立了“大屠殺紀念日”。每年當這一紀念日來臨時,以色列的電視廣播會停止一切娛樂節目,全國娛樂性服務設施關門歇業。這一天是舉國哀悼的時刻,汽笛聲響徹整個國家,人們會停止手中的一切工作,行駛中的車輛會及時停下,乘車人會跳下汽車,肅立默哀。此外,猶太人還在本國和世界各地建立“大屠殺紀念館”或“大屠殺紀念中心”,這樣的紀念館現在幾乎遍布歐洲每個國家。猶太人在銘記大屠殺問題上的做法還包括,用文學和影視作品反映大屠殺,設立各種大屠殺紀念和研究基金等。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就是紀念大屠殺的杰出影片。戰后的60多年歷史證明:猶太人通過對大屠殺的各種紀念,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人們對大屠殺的記憶。
與猶太人相比,我們遭受的二戰苦難不比他們輕,我們在二戰中犧牲的人不比他們少,但我們對二戰的紀念與他們相比實在令人汗顏。列寧的名言耳熟能詳:“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但我們在全民娛樂化的今天,能記住的“過去”還有多少?關于抗戰的一切我們還能回憶起多少?每年的二戰紀念日,在國際舞臺上為什么中國人的聲音那么稀少?我們關于二戰的影視及其他文藝作品有幾部是拿得出手的?
《南京》在內地只放映4天就下檔了,《變形金剛》接著閃亮登場了。美國人的《變形金剛》肯定又會形成國人的一次集體大狂歡,其票房收入也是可以預期的高漲。這兩部電影的冰火兩重天值得今天的國人們深思,《南京》被票房“擊傷”究竟是誰的悲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