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如煙三十年,我們走在大路上
云天
黃紀蘇的新劇《我們走在大路上》隱約地令人感覺到沉重。他將一個躁動、充滿欲望與掙扎的社會中人的不屈不撓的生命之跡深刻地昭示給世人。在劇中,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工人、農民、干部、學生等群體命運升沉起伏;中國社會的一系列隱痛,也由此得以呈現。1980年代后的氣功熱、出學潮、雙軌制、搶購風……一幕幕雖恍如隔世,卻又清晰地泛起在眼前。1990年代初,在那一聲聲“煩著呢”的詠嘆里,回味的是在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后,理想大廈轟然崩塌的場景;而在1990年代中后期,隨著中華民族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的快速崛起,一方面,是民族復興的百年歷史機遇;另一方面,社會分化帶來的縷縷傷痕也銘心刻骨。而在這劇烈變化的世態(tài)中,人,卻日甚一日地消失在信仰真空的迷津里,變成自己心靈的仆役和囚徒。
對于《我們走在大路上》這部包含著深刻思想內蘊的作品來說,似乎很難在現有的戲劇形式里找到對應。似乎因為此,《我們走在大路上》全劇呈現出隱約的表現主義風格。舞臺空無一物,演員沒有道具可以依憑,唯有以自己的身體和燈光、音樂與臺詞之間構成一種張力,來折射出劇作者精巧的構思和豐富的想象力。《我們走在大路上》一劇的語言簡約、凝練、有力:世俗對理想的侵奪、人們精神世界的混雜,就在那犀利的對白中呈現得淋漓盡致。舞臺上光影和舞臺設計非常出色;戲劇節(jié)奏時而汪洋萬頃,時而惠風和暢。但與劇作所蘊藏的思想含量相比,戲劇形式仍顯得單薄乏力。不過,深刻的思想之流隨時會沖決細弱的形式外殼,流光溢彩的戲劇語言也會被強大的思想光芒所淹沒。
自由的?人道的?精英式的?超越世俗的……當代中國,沒有哪一個聲音比這部劇所蘊藏的歷史感和憂患意識更催人奮進,更有力量,更深廣憂憤。然而,戲劇中包蘊著的豐富的社會思想史背景知識,卻在無形中形成了知識的壁壘,能與之審視、對話的人并不多——這是該劇擺不脫的尷尬。但饒是如此,在對漢語語言節(jié)奏感、美感的玩味、把握之上,在對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透辟觀察之上,中國當代劇作家中能與黃紀蘇比肩者,寥寥無幾。黃紀蘇憑借其史家的幽微洞察,深刻犀利的批判鋒芒已然甩開了踽踽爬行的思想隊伍,超越了同一時代的思想者,凌然越于前方,走在大路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