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版 - 推薦文章 每天下午六點更新
[文藝新生] 《撕裂人》與資本主義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撕裂人》中的重要角色,“子宮”布萊拉和僵尸們分別體現(xiàn)了“資本輸出”的結果。無數(shù)蠕蟲一般的外星后代將她活活撕裂。這就猶如那些殖民地和“資本輸入國”,在資本進入后,并沒有立即崩潰,甚至保持了表面上的脆弱的繁榮,但資本輸入最終還是導致了這些地區(qū)和國家經(jīng)濟和社會的崩潰。
[文藝新生] 重返“后街”與帳篷劇作中的邊緣論述

鐘喬所批判的中心霸權除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美帝主義之外,還包括了中產(chǎn)階級、漢人中心主義、黨國官僚體制、警察系統(tǒng)、軍國主義等,即所謂的臺灣社會核心價值與操控架構。1980年代從事于紀實報導寫作的鐘喬,他認為這是一種「參與式的報導」,他從報導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受難者為出發(fā)點,重新從民眾的角度書寫這一段曾經(jīng)被當時的軍黨國機制所湮滅或掩蓋的歷史麟角,以重建庶民的歷史記憶,為了將任何的吉光片羽延展成一段豐厚的生命故事,同時擅于詩作的鐘喬的那桿生花妙筆,頓時成了縫合歷史片段的最佳利器,有歷史的縫隙處便填以詩意盎然的文字,讓原本已被扭曲不成模樣的生命故事再次以孱弱的聲音,提出對歷史與軍黨國機制的控訴。
[文藝新生] 從《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談中心、邊陲及翻轉

人、海、魚、歌、勞動、生活、島嶼,構成了《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的音畫要素,多重而辯證地交織出蘭嶼反核廢料運動發(fā)動十周年后達悟族人的處境,及關曉榮作為影像工作者與社運工作者的反思。本片藉由達悟族人的處境,直揭資本主義商品體制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強凌弱問題——達悟人世居的蘭嶼家鄉(xiāng)成了核廢料的儲存場、年輕族人被迫離鄉(xiāng)與飛魚文化的泯喪。
[歷史視野] 戴旭:愿上甘嶺精神不朽

11月25日,是上甘嶺戰(zhàn)役結束60周年的日子。這是堪與溫泉關戰(zhàn)役媲美而威武雄壯遠遠過之的一場戰(zhàn)役奇跡。數(shù)萬中國軍人,其粉身碎骨、化為鐵石烈火的舉動,已不能用一般的戰(zhàn)斗行為來描述。
[歷史視野] 久加諾夫論“8?19”事件

國家緊急狀態(tài)委員會行動的主要動因是為終止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等“民主派”所推行的路線,阻止蘇聯(lián)解體。但其行動卻被“民主派”所利用并成為20世紀的政治陰謀。此外,由于當時國內輿論被“民主派”操縱以及俄共健康勢力的完全枯竭,加上國家緊急狀態(tài)委員會自身模棱兩可的立場和虎頭蛇尾的行動,這一事件注定以悲劇結束。
[文藝新生] 孔慶東:俠骨柔情顧明道

在當代武俠小說里,不但有武有俠,而且還有社會,有言情,既有英雄,也有美女,既有呂布,也有貂蟬。而且武俠小說里的愛情,可能比純粹的言情小說寫得還要好,金庸筆下的愛情,豈不勝過瓊瑤亦舒和席絹她們一大截嗎?
那么武俠小說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武有俠又有情了呢?孔老師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就在公元1928年,34歲的中共大俠毛澤東在井岡山與18歲的紅軍女俠賀子珍結為革命伴侶后,一位武林高手創(chuàng)作了武俠小說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荒江女俠》,作者的名字是:顧明道。
[文藝新生] 張廣天新話劇《杜甫》影評綜合

張廣天勾勒了一幅國家由盛而衰的路線圖:先是讀書人懷才不遇,統(tǒng)治者自我陶醉,而后權臣內斗,禍起蕭墻,接著外敵入侵,兵燹四起,最后民不聊生,讀書人也流離失所。我們不禁要問,這除了反映了杜甫生活的時代以外與杜甫還有丁點關系么?這不是歷史周期率里早已經(jīng)不新鮮的故事么?關系也許就在于“杜甫的方法”,即“意義和事物結合形成意象”的方法。戲劇探討的也許就是意義與事物結合的不同形式。在我看來,它至少包含了移情的方法(移情于景,以景陳情,以景襯情)、想象的方法、對比的方法和嫁接互文的方法,它大大發(fā)展了《詩經(jīng)》賦比興的方法,用張廣天的話來說,就是“作見證”的方法(張廣天說這是中國美學的最高概括),讓事物擔當意義的見證,從而產(chǎn)生意象。意義讓事物露出本來面目;事物以具有意義的意象的方式存在。
[歷史視野] 日本與猶太人曾陰謀在中國東北建猶太國

猶太人在巴勒斯坦人領土上建立了以色列國為大家所熟知,但是恐怕沒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在上世紀,猶太復國主義者和日本軍國主義者曾經(jīng)計劃在中國東北建立一個猶太國家。
在美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雙重打擊下,猶太復國主意的決策者最終放棄了占領中國東北并在中國東北建國的夢想。雖然后來仍舊有部分猶太人不愿意放棄,并且日本也仍舊想利用猶太人的財富和在美國的影響。但是由于中國人民的不懈反抗始終使得他們生活在恐怖中,最終他們也都離開了中國東北。
[文藝新生] 羅小茗:組織起來--《創(chuàng)業(yè)史》閱讀筆記

《創(chuàng)業(yè)史》的意義,并不局限于中國農(nóng)村問題,而是要通過一個村莊的變化,來討論整個中國社會從無到有,誕生一個新制度,完成新舊力量之間的轉化,按照新的社會理想將一個充滿記憶和情感的中國社會重新組織起來的過程。柳青沒有完成他的《創(chuàng)業(yè)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實踐,也仿佛已經(jīng)煙消云散。然而,在全球化的過程里,以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方式重新組織起來的愿望,卻從未離開。如果說文學的意義在于,對現(xiàn)實矛盾提供想象性解決的同時,標示出它的可能、縫隙和邊界。那么,在今天,重讀社會主義時期文學作品,也就意味著重新確認社會主義文學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的繪制這一真實愿望和為此改造觀念的過程。恢復這些記錄在案的繪制方式,也就成為重啟想象的第一步。
[文藝新生] 李皖:遙遠的別處還是三十里鋪

張廣天也對歌壇現(xiàn)實進行了嚴厲地批判。用一句話來概括:當今大行其道的那么多歌曲,全是假的,是沒心沒肺、失去了靈魂和真意的假冒偽劣。對這樣以劣充優(yōu)、以假亂真的現(xiàn)狀,張廣天的意見是,“不如來點買賣公道的手工藝”——歌唱者須真心創(chuàng)作不缺斤短兩,聽眾須憑良心出價不白吃白喝,大家伙兒公平交易。
用一首歌唱出廣闊的歷史和現(xiàn)實,難度不可謂不??;而且,歌曲深入淺出,體現(xiàn)出來的完全是歌曲的感染力,理論的雄辯全埋伏在下面。這樣的功力,非大手筆不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