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版 - 推薦文章 每天下午六點更新
[歷史視野] 何新:論毛澤東 (2017年1月更新稿)
[歷史視野] 文言:毛澤東的事業最輝煌——愿以此文紀念毛主席誕辰123周年

[歷史視野] 姚有志演講: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

[歷史視野] 毛澤東時代的歷史研究評析——以“五朵金花”為中心
[歷史視野] 戚本禹回憶錄:紅衛兵運動(第三部分 第十一章)

【摘要】現在反思,毛主席一直在思考、探索如何實踐巴黎公社的原則,如何實現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勞動者如何參與國家管理,人民群眾用何種民主形式監督人民的公仆,防止其變為人民的主人。我想文革運動中的“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體現的言論自由;紅衛兵組織、群眾組織的成立體現的結社自由;這種大民主的形式不應簡單否定,而應認真總結,以法律形式完善、規范。
[歷史視野] 戚本禹回憶錄:參加毛主席的生日家宴(第三部分 第十七章)

【摘要】1966年12月的時候,我們中央文革小組的成員就多次向主席說,希望在毛主席生日的那天與主席一起吃個飯,以為慶賀。主席一直未作答復。12月26日下午4時許,主席機要秘書徐業夫打電話給我,并要我立即通知陳伯達、張春橋、王力、關鋒、姚文元,一共六個人,于下午5時到中南海主席家里同主席一起吃飯。我特地問,要不要通知康生?徐業夫回答,不要。我隨即用紅機子分別通知了各人,大家接了電話都非常髙興。
[歷史視野] 戚本禹回憶錄:張春橋處理上海“安事事件”和中央召開工交座談會(第三部分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張春橋處理上海“安事事件”和中央召開工交座談會 1、文革運動從學校向工廠和農村的發展 八屆十一中全會公布“十六條”以后,一些工廠的工人也都紛紛投入到文革運動中。按照當時原有的規定,除學校以外,工礦企業等系統和農村的文化大革命運動,都以原來城鄉“四清”運動的部署來進行。并且規定,學校的學生不要到工廠、農村去串聯。但
[歷史視野] 戚本禹回憶錄:文革運動中的“老紅衛兵”(第三部分 第十二章)

【摘要】現在被稱為“紅二代”的“高干子弟”群體,今天仍然是中國政治、經濟舞臺上一支活躍的力量。而在文革運動的初期,這個高干子弟”群體里的大多數人,出身在解放戰爭的炮火中和建國初期,正在大中學校讀書,有著青春的激情、活力與沖動,適逢毛主席發動文革運動這個大舞臺,是最先積極登臺表演的群體。而他們身后父輩們的利益、分歧、恩怨、沖突,也被文革引發與公開,并深刻地影響到他們子女們的立場、取向與行動。
[歷史視野] 戚本禹回憶錄: 八屆十一中全會(第三部分 第十章)

【摘要】1966年8月1日在北京召開的八屆十一中全會,是具有重要歷史轉折意義的會議。盡管在5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通過了“五一六通知”,決定在全國開展文化大革命運動,但是這個運動究竟怎么搞,在黨內是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主張的。按照劉少奇、鄧小平他們的方針,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打倒“彭、羅、陸、楊”之后,就將是一場更大規模的“反右運動”了。
[歷史視野] 戚本禹回憶錄下部:撤銷工作組(第三部分 第九章)

【摘要】1966年7月16日,毛主席以73歲的高齡,在武漢長江里暢游一個多小時。7月18日毛主席從武漢回到北京。他一回來,就住進了釣魚臺的12號樓。當天,徐業夫通知我,讓我們中央文革小組的人去12號樓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