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上看了一個視頻,講的是“農民為什么富不起來?”主播從糧食與其它商品價格,特別是房價、醫療等剛需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上漲和糧食或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進行了對比。糧價(例如小麥)的上漲幅度很小,而種糧成本則上漲很多,從而導致了農民收入的減少。這是市場變化造成農民收入減少的主要要求。
但這只是農民富不起來的一個表面化的原因。
農民富不起來的實質性的原因是,在農村改革之后,由于長期保持了農戶個體經營的模式,這一模式客觀上限制了農民的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從而導致了農民收入不能隨著市場化的環境形成而不斷提高。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以種水稻為例,平均產量如果以每畝600公斤計算,假如市場價格為3元/公斤,產值為1800元/畝。除去種子費用100元、耕費用200元,化肥180元,農藥50元,收割150元,雇傭人工80元計算,總成本為1280元。凈收入為520元。在蘇南地區,一般種植為兩季,一季為水稻,一季為小麥。如果小麥的凈收入為150元,那一年種植一畝地的總收入就是670元。如果每人每年種植10畝地,收入為6700元,這相當于打工人一個多月的工資收入;如果每人每年種植水平達到100畝地,則為67000元。其收入相當于一個每月5583元工資的打工人的收入。由此可見,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力的水平才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關鍵所在。
早在1974年的時候,那時我讀初中,到當時的江蘇丹陽練湖農場參觀,那時的農場由于實行了大型機械化作業,農場職工平均每年種植水平達到了百畝之上。為什么當時農場職工的勞動生產力能這么高呢?與當時生產隊相比,它是大田塊種植,一塊田有一、二百畝大,收割麥子用的是大型農業機械。大型聯合收割機,一丈寬的輪子正好與機器收割寬度相同,脫粒好的麥子由收割機上的輸出管直接輸出到隨收割機并行的卡車車廂內,然后送到社場上。作業效率非常高。同時農場上那時已經用上了除草劑和較多的化肥,在除草等田間管理和積肥上節省了大量人工。當時的生產隊則平均每人每年種植水平不過二、三畝田而已。
從1974年到現在,過去近50年了,同樣是蘇南地區,現在農村的農民勞動生產力怎樣?事實上還是與過去還是差不多。
現在的農村,除草劑也普遍使用了,化肥也大量使用了,農業作業機械的供應自然也不成問題。但是,因為局限于農戶個體經營模式,田塊都是碎片化的,大的田塊二、三畝,小的只有幾分田。而且家庭個體種植,就那幾畝責任田,置辦機械吧,又不合算;不置辦機械吧,只好請外來的機械來作業,因為田塊太小而出不了效率,開始兩年人家來了,后來人家就不愿意了;因而對許多家庭來說,要么是人工種植,要么就是拋荒,沒有幾個人愿意去采用原始方式種植。
前不久了解了一下現在的農村的種植情況(蘇南某地區),現在即使是在農業區,承包戶的農民除了種一些蔬菜和自己的口糧田(家里有老人的會種)之外,其它的田都轉租給大戶種植,承包戶每畝地拿1000多元左右的租金。這1000多元的租金,種田大戶自己出三分之一,其它三分之二由政府補貼解決。也就是說,這些地方現在的農業生產是靠補貼維持著。
如果農業生產實行了高度機械化,農業勞動生產力就會大幅提高,那多余的勞動力就可以轉向工副業。農村的工副業發展起來了,農民整體的收入水平自然也就上來了。這也是南街村、周家莊等堅持集體經濟的村所走的道路。
在許多人看來,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民的窮和苦是由于集體經濟造成的,分戶單干使農民解放了,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因而一分田就吃飽飯了。但為什么單干之后的農民,現在連自己的幾畝責任田也不愿意種了呢?為什么現在農村的年輕人不再愿意種田,而都要到外地打工呢?
事實上,在高級社之前,我國的農村一直都是農民的個體經濟,農民單干都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按照設想個體所有的農民生產方式是最有積極性的,但為什么農民沒有吃飽飯?沒有富起來?為什么糧食產量一直那么低?
在這里有一個個體生產方式的局限性。
蘇南地區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農業生產條件算是相當好的了。但是,在人民公社沒有建立灌排系統之前,也只能靠天吃飯。你種下的莊稼,下一場暴雨,水淹了,不能及時排出去,那肥料、種子及化費的人工也就白搭了;同樣是種下的莊稼,一、二個月不下雨,旱死了,同樣是化了工本沒有收成。蘇南地區說起來是平原地區,但那地塊也是七高八低的,高的地方可以搭臺唱戲,低的地方一下大雨就變成水塘。因此,只有老天能夠風調雨順的時候,才有豐收年。
為什么在集體經濟發展了二十多年的1983年前后可以分戶單干?從根本上來說,恰恰是因為天量的農業基礎工程的開展,從根本上改善了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首先,形成了灌排系統,其次,大量進行了荒地的開墾,大量地改造了中低產的耕地。另外,農藥的廣泛使用,除草劑的使用,良種的推廣,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等。這一系列條件的創造,使農戶的個體生產成為可能。從1956年到1983年的二十多年時間,我國農業從養活6億多人發展到養活10億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水平在集體經濟的二十多年中的提升幅度是非常大的。
那為什么自由了的、有了積極性的農民的個體生產又走到了今天難以維持的地步呢?
比較一下公社條件下的農民生產方式與單干條件下的農民生產方式,我們不難知道:個體生產方式的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絕對處于劣勢狀態。
在集體生產條件下,在人民公社體制條件下,農民一個個的個體聯合起來,形成了分工與協作的整體,不僅在生產技能上處于互補狀態,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公社具有農技、農機、金融、教育等服務系統,而且也有供銷經營系統,每個農民只需要做好自己某個職能即可。
但是,在單干條件下,每個農民主體,都是需要具有從生產技能到市場經營的一系列知識和技能,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正常生產經營的需要。現代農業生產不再是過去那種的原始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即使是種田你也需要具備現代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包括農藥、化肥、農機、種子及農時把握等各個方面;同時,作為一個獨立的經營主體,你還需要了解市場需求、做出符合市場需要的經營決策。也就是說,在單干條件下,作為農業生產主體的農民,他需要成為一個全能型的生產者和經營經營管理者。
我們把單干條件下的農民與一個中小企業的老板做一個比較:
一般中小企業的老板,通常是作為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身份出現的,他們一般脫離生產者的職能而主要行使經營管理職能。但是,即使是這樣,中小企業的老板,作為一個經營管理者,也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滿足企業正常發展的需要:經營管理者十種角色的理論事實上把一個企業經營管理者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具體化了:它包括1,掛名首腦;2,領導者;3,聯絡者;4信息接收者;5,信息傳播者;6,發言人;7,企業家;8,故障排除者;9,資源分配者;10,談判者。
我們如果詳細考察承包戶的農民,作為一家之主,當他獨立面對市場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時,和一個企業老板一樣,他也需要充當這些作為經營管理者角色的多種管理職能。
但是,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者他與一般企業的老板的區別在于什么地方?
第一,企業老板作為經營管理者通過是由一個管理團隊來體現經營管理者的多種角色的管理要求的,而承包戶的戶主卻必須由自己個人來全面地體現這多種角色的管理要求;
第二,企業老板一般是脫離了生產車間而專門從事經營管理工作;而承包戶的農民不僅僅是作為經營管理者出現,而且同時他還是生產過程中的主要勞動力,也就是說,他不僅要滿足管理職能,而且要滿足生產職能;
第三,企業老板碰到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咨詢服務機構來彌補自身的不足,而承包戶的農民卻缺乏這樣的條件。
從這里我們看到,承包制和推行和市場化的改革對農民的個體生產經營提出了超越企業老板的高要求;而個體經營的局限性又決定了農戶主體難以滿足這種要求。這從根本上決定了農村的單干模式為市場淘汰的必然結果。
有組織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失敗,更何況是單打獨斗的農民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