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聽了《蔣介石西安被扣后態度大反轉,從強硬到緩和的幕后真相【王立華17】》之后,對立華老師突出講的一個細節,頗有感觸。
那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剛發生那一刻,張學良就給毛主席發來電報告知蔣介石已經捉到,“收到這一消息后,毛主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做好軍事準備。” 也許有人說,那是常識。 是的,那是常識。問題是,在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究竟有幾個人(包括決策者)能夠注意到常識呢? 換一個說法,為何大批決策者常常在關鍵時刻作出違背常識的決定呢?
本文要點如下:
1.毛主席為何總是能抓住主要矛盾?
2.立華老師的原話;
3.毛主席抓主要矛盾的本領,不學不行。
欲知詳情,請看下文。
01
—
毛主席為何總是能抓住主要矛盾?
立華老師生動講述西安事變發生后出現的各種狀況,他特別指出:
“收到這一消息后,毛主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做好軍事準備。”
別小看這個說法,其中傳遞出三個信息:
第一,這是毛主席得知西安事變發生后,“首先”的想法。這個想法,事實上是想得通的,但當時未必是別的人能想得到的。其實很多人,聽說此消息后,首先的想法是怎么處置蔣介石。
第二,毛主席的這個想法之所以正確,之后轉換成做法所以行得通,從理論上講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從實踐上講這個想法,能夠迅速轉化成說法、做法,并且最終是行得通的。
第三,毛主席在我黨歷史上,之所以成為當之無愧的領袖,那是他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博得全黨認可的結果,而面對突發事件,他總是能夠果敢、迅速作出判斷與決策,恐怕是至關重要的一項獨有的本領。實際上,毛主席始終抓的主要矛盾,是圍繞著生存這個底線來考量現實問題的。
生存是發展的前提——保存自己是消滅敵人的前提——皮不存毛將焉附?
這其實都是常識,說起來誰都知道,可是到了關鍵時刻,太容易忘記,太容易忽視了,是不是?
我們這些年看到多少企業犯這樣的毛病——為了發展而搞得生存危機,最后企業也不存在了,這樣的教訓實在是司空見慣——為了發展而犧牲了生存。
02
—
立華老師的原話:
03
—
毛主席抓主要矛盾的本領不學不行:
企業決策者為何領悟毛主席之道更加深刻?
在給MBA上《領導、問題與危機管理》這門課時,我研究了古今中外很多著名案例后發現,還是毛主席的危機管理最值得研究學習,因為毛主席有一套勇氣文化,所以老人家藝高膽大,常常在別人(包括對手)還沒有,或者還來不及決策時,就及時果斷采取了措施,常常搶占先機,一鼓作氣勢如虎,干勁徹底解決問題(包括消滅敵人)。關于這一點,可以概括為毛主席善于及時準確抓主要矛盾的本領,由此衍生出他果斷決策的能力。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里想說一下毛主席逝世后出現了一大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這樣企業的決策者往往比較注意潛心研讀毛主席著作,比某些官員更認真感悟毛主席之道。因為他們一旦成了當局者——名副其實的決策者時,才忽然有了類似毛主席當年做決策的感覺。他們切實懂得遇到重大問題需要做決斷時,當局者與旁觀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境。這樣的企業領導者,與戰爭年代的指揮員屬于同類型的人,也就是說,他們的一個決定,關乎一個集體的生死存亡。這樣因為責任重大,所以,人的心境容易發生紊亂,也就容易出現違背常識的想法說法做法,導致后患無窮。為此企業領導者,往往就十分重視自我修煉,他們研讀毛主席著作,感悟毛主席之道,是自覺行為。
有很多人喜歡談論周總理,這也無可非議,但是,務必請注意,周恩來這個人是不適合當一把手——決策者的,他是一個杰出的執行者。
在處理西安事變之后的一些具體事物,周恩來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那是在毛主席的路線、方針指導下所做的事情。
為什么那么多干企業干得好的一把手把毛主席的哲學方法論搞得那么嫻熟?
這不是偶然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