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公眾號時,看到了《發展人民資本的構想》(原創:興民社;興民社理論鋪墊;2025年3月17日;江蘇)一文。
文章提出了“發展人民資本的構想”:
“第一:我們社團會扶持企業家的成長,而這樣的企業家要創造符合勞動人民利益的公司和企業。什么是符合勞動人民利益的企業呢?我想大概最重要的是四個方面,一是股權結構,股權要掌握在全體勞動者手里,而不是掌握在少數高層手里時。二是利益分配,當股權掌握在勞動者手里時,利益的分配自然要傾向于勞動者,這是必然的。三是考察產品的社會屬性,不能以犧牲勞動者休息權為代價去創造所謂的高級商品,進入惡性競爭的局面。勞動者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四是對管理層進行嚴格監督,由員工對管理者形成反向監督。現在的企業,開除員工成了家常便飯,員工對管理者根本沒有話語權。要實行員工的無過錯不得開除制度,除非員工觸犯了法律,否則無權開除。
第二:改造現有的企業,使之符合以上幾點要求,凡是符合要求的企業產品我們就支持其發展,凡是不符合以上要求,繼續實行血汗工廠制度的企業,我們就抵制。”
作者認為:“只要我們社團成員的體量夠大,這樣的支持和抵制對于企業的發展就是決定性力量,那么這些企業就不得不提高對于工人的待遇,不得不考慮并按照我們的標準加以改造。而這樣的改造一旦形成規模,勢必會對整個社會的氛圍形成影響。”
既然作者是要建立“符合勞動人民利益的企業”,那為什么不直接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直接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企業制度,而要去通過扶持采用資本經營的企業,轉過彎來滿足勞動者利益要求呢?勞動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的要求,也就是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權利要求,如果我們建立了由企業勞動者管理的、而且按照勞動者勞動投入差別分配生產成果的基本制度,不就滿足了勞動人民的利益要求?為什么要通過資本經營的企業來體現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呢?
作者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認為資本是一個工具,誰掌握了資本,就能為誰服務:“任何工具只有掌握在人的手中才能發揮作用,工具永遠不會可怕。就像一把槍,端在日本鬼子手里,你就會害怕,因為它威力巨大,隨時可能要人命。但是端在解放軍戰士手里呢?你還會感到害怕嗎?你只會覺得安全。所以沒有什么可怕的工具,可怕的只會是人。資本也是同樣的道理,資本掌握在猶太人手里、昂撒人手里時,它就是世界霸權主義國家的工具,但是資本就不能由人民掌握嗎?當然可以。美國人有槍炮,我們也可以有,資本家可以有資本,我們不是不能掌握資本的,為人民服務的資本。”
問題在于資本它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資產者用來吸取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從而使自己的資產不斷增殖的專用工具。當我們說到資本一詞時,它表示著這樣一種生產方式:那就是占有資產的資產者,利用自己掌握的資產(貨幣資產或實物資產)把勞動者變成工具人并和其它生產資料相結合,從而形成更多價值的商品,通過勞動形成的價值與支配勞動力價值之間的差額,使他的資產不斷增殖。因此,資本不僅僅是資產者賺錢的工具,而且也是奴役勞動者的工具。
現在作者要把這種資產者賺錢且奴役勞動者的工具,變成體現勞動人民的工具,這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第一,如果勞動者的收入突破了勞動力價值或價格范圍,與他為企業提供的勞動量相對應,那所謂的剩余價值也就不再存在。沒有了剩余價值,老板或股東的資產也難以增殖,因而也失去了資本的性質和功能;第二,從勞動者的角度看,難道勞動者不可以直接用自己勞動創造的價值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反而要借用資產增殖的功能,通過吸收自己的剩余勞動,借助別人的手來滿足自己需要,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嗎?
從十月革命到現在,社會主義實踐已經有了100多年的歷史。在這100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其實早就產生了能夠體現“勞動人民利益”的生產方式,那就是工本生產方式。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的工分制,其實就是與股份制相對應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個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在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條件下,勞動者按照自己勞動投入得到的工分來參與集體生產成果的分配和經營管理活動。在這里,既體現了勞動者的勞動管理權,又體現了勞動者的勞動分配權。這才是真正的體現“勞動人民利益”的生產方式。
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單純的、人格化的資產者已經消滅,所有的企業生產成員都成為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因而每個人都可以與其它人聯合起來,利用公有的資產,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此,勞動者再也不需要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實現。同時,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也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所謂的產權也已經失去了意義。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勞動者,其差別表現為勞動所有方面,因此,適應公有制企業性質和特點的就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勞權制度。在集體生產進行的同時,集體采用記工方式計量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等到生產結果分配時,按照“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模式進行生產成果分配,按照每個成員的個人工分量占有集體工分總量的比例進行生產成果的分配。而每個集體成員的工分量占有集體工分量的比例,叫做工分比,這個工分比,是作為主體勞動者的工本的量化體現。資產者是以資本為本,勞動者(工人以工為本)則以工為本。所謂的工本,就是能夠帶來價值增量的勞動投入能力,包括體力和智力等能夠使勞動價值化的各種能力。
已有的社會主義實踐,在全面體現勞動人民利益要求方面,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實在的,現成的生產模式,那就是真正的體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勞權公有制模式。現在我們需要的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分析框架來總結已有的社會主義實踐,提煉有效的制度形式,然后應用于企業實踐。
意識到必須體現“勞動人民利益要求”,并尋找相應的落實措施,這無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既然要體現勞動人民利益要求,那就要從勞動者的特點和真實的利益要求出發,因而需要客觀地研究現實中勞動者的特點和利益要求。從體現資產者利益要求的以資為本,到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以工為本的變化,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是經營方式的根本變化,同時也是生產方式的根本變化。資產背后的主體是資產所有者,勞動背后的主體是勞動所有者。前者的權利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權,后者的權利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前者通過按資分配來實現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后者通過按勞分配來實現勞動所有權利益要求。因此,當我們著手建立體現勞動人民利益要求的體制和生產方式時,我們需要突破傳統的資本和產權觀念的束縛,形成一系列與勞動者特點和利益要求相適應的新觀念:即工本經營的觀念、勞動所有者的主體觀念,勞動所有權的權利觀念、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的觀念和勞權制度觀念等等。
在《共產黨宣言》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共產主義革命需要做到兩個決裂:“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從十月革命以來,現實世界早就已經進入了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中。在這樣一個新舊社會交替中,我們不僅需要按勞分配的公有制實踐,更要有與這種實踐相適應的新理論和新觀念。我們必須從舊的資本觀念和產權觀念中解放出來,用勞動所有和工本的觀念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已有的經驗和教訓,形成與新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基本制度和理論體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