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與公眾號讀者【劉記油坊】的交流中,對方提出:“只有資本運作所產生的資產,由勞動者自己支配,才是最文明的社會!其它一切都是欺騙與掠奪!” 這一觀點引發了深入思考。事實上,現代社會生產可清晰劃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方式。
以資產者為核心、服務于資產者利益訴求的生產方式,我們稱之為以資為本的生產方式,也就是資本生產方式。與之相對,以勞動者為主體、滿足勞動者利益需求的生產方式,則是以工為本的生產方式,即工本生產方式。
一個人若憑借金錢、資產等物質形式來謀取利益,這種能帶來利益增長的依托便是資本;反之,若憑借知識、技能、體力等勞動形態謀取利益,則應稱為工本。擁有資產的人被稱作資產者,而主要投入勞動的則是勞動者。資本與資產者相對應,工本與勞動者相對應。所以,說勞動者掌握資本、支配資本,這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資本的主體是資產者,勞動者的 “本” 是工本,這兩種關系不可混淆。
依托自身資產獲取利益的方式,是資本經營方式,也就是資本生產方式;而依托勞動獲取利益的方式,是工本經營方式,即工本生產方式。在小私有者,如手工業者、個體農民那里,經營者運用自己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進行生產,此時的經營者兼具本領和本錢,兩者缺一不可。
后來,當小生產者失去生產資料,僅剩下自身勞動力時,勞動者不得不將勞動力當作商品出售,以換取生活資料。在這種情形下,擁有資產購買勞動力的資產者成為資產所有者,所采用的生產方式便是資本生產方式。
當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后,人格化的資產者不復存在,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此時,每個人都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都能與他人聯合,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通過勞動滿足自身消費需求。所以,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無需再將勞動力當作商品出售。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環境中,一方面自然人形式的資產者已被消滅,另一方面勞動者因成為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都有權利用公有資產通過勞動滿足自身消費需求,勞動力不再是商品,生產資料也不再具有資本性質。因此,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方式不再是資本生產方式。
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生產者作為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并無差別,在同一種公有制下,資產所有權方面的權利相同,此時產權的概念已無實際意義。相反,生產者作為勞動者,由于生活消費具有個體性,勞動投入情況存在差異。所以,在公有制條件下的社會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而非資產所有權。即在公有制生產過程中,人們依據勞動投入量或勞動貢獻大小來分配成果。我們將勞動者獲得勞動收入所憑借的知識、技能等能形成消費價值的工作技能稱為工本,把以勞動者為主體、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方式稱為工本生產方式。
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是以勞動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工本生產方式,這是一種新興的生產方式。然而,許多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傳統的資本生產方式上,導致現實中常出現用舊概念套新事物的現象,比如 “讓勞動者支配資本” 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類似情況還有很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