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共產黨宣言》,對第一句話就產生疑問:“幽靈”?“游蕩”?令人毛骨悚然,為什么一個政黨在成立的宣言書中會把自己信仰的共產主義說成是“幽靈”呢?
記憶關鍵:幽靈的特點——神秘(世人不了解)、行蹤不定(秘密組織、秘密團體)、有一定力量(思想上的形滲透)、恐怖(敲響對手的喪鐘)
一、對反動勢力污蔑的反諷與回應——反諷神操作
1. 舊歐洲勢力的妖魔化攻擊
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發展加劇了社會矛盾,資產階級為維護統治,將主張革命的共產主義斥為“幽靈”“怪物”,試圖將其污名化為“洪水猛獸”。馬克思恩格斯以反諷手法,直接引用敵方的蔑稱,既揭露了反動派的恐懼,又消解了其攻擊的合法性。
例證:德文原詞“Gespenst”在當時被廣泛用于貶義,如德國1846年《國家百科詞典》稱共產主義是“具有威懾力的幽靈”。
2. 公開宣示革命立場
通過直接回應“幽靈”的污名,宣言表明共產黨人無需回避這一標簽,反而以“幽靈”自居,彰顯無產階級革命的正當性與不可阻擋性。
二、共產主義的隱蔽性與滲透性
1. 秘密組織的斗爭形態
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前身“正義者同盟”是秘密革命組織,成員多為流亡者,活動具有隱蔽性。馬克思用“幽靈游蕩”形容其如影隨形、難以根除的特性,既符合組織實際,也暗示革命力量雖小卻無處不在。
2. 思想影響力的無形滲透
共產主義思想通過工人運動、秘密傳播等方式在歐洲擴散,如同“幽靈”般潛入舊秩序的縫隙中,逐漸動搖資產階級統治根基。
三、翻譯與文本的文學修辭
1. 語言選擇的精準性
德文原詞“Gespenst”在不同語言中譯法多樣(如日譯“怪物”、俄譯“幻影”),但中文最終定為“幽靈”,既保留原意中的“恐怖”色彩,又與“游蕩”搭配形成動態畫面感,強化了文本的戲劇張力。
《宣言》在中國傳播一個多世紀以來,出版了好幾個版本,對“幽靈”一詞大致有如下幾種譯法:
1908年的民鳴本譯為“異物”;1920年的陳望道本譯為“怪物”;1930年的華崗本也譯為“怪物”;1938年的成仿吾、徐冰本譯為“巨影”;1943年的博古本譯為“幽靈”;1943年的陳瘦石本譯為“精靈”;1947年喬冠華校成仿吾、徐冰本譯為“巨影”;1958年由中央編譯局校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譯為“怪影”;1964年由中央編譯局校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宣言》單行本譯為“幽靈”。1964年后,出版的各種版本都譯為“幽靈”,再沒有譯作其他。我們知道,在漢語中無論是“幽靈”“異物”“怪物”“精靈”,還是“巨影”“怪影”,這些詞的意思基本相通。
1848年2月《宣言》是用德文首發的,此后,被譯出了各種語言的版本。馬克思恩格斯寫作《宣言》用的德語詞匯是“Gespenst”,可以譯為“鬼怪、幽魂、亡靈、幻象、幽靈”等。英文和法文版本都使用“spectre”一詞,漢語意思也是“幽靈、鬼魂”等讓人害怕恐慌的事物。俄文版本用的是“призрак”,漢語也譯為“幽靈、幻影”等。日文版本直接譯為“怪物”。據考證,陳望道翻譯《宣言》依據的是日文版本,同時也參照了英文版本。所以,陳望道將該詞譯為“怪物”,這就不足為奇了。
2. 修辭的雙重功能
“幽靈”的意象既符合反動派對共產主義的負面想象,又暗含革命力量“不可見卻強大”的辯證性,使宣言兼具批判性與動員性。
四、歷史語境與階級斗爭的隱喻
1. 工業革命下的社會裂變——預言家
機器大生產導致傳統社會結構瓦解,工人階級從“被壓迫者”轉變為“歷史主體”。馬克思以“幽靈”隱喻這一階級覺醒的不可控性,預示舊秩序的終結。
2. 革命力量的成長軌跡——拯救者
“幽靈”的“游蕩”暗示共產主義從邊緣到中心的演進過程:從秘密組織的局部活動,到1848年歐洲革命中的廣泛動員,最終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