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群友轉發到群里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經濟計劃不等于計劃經濟》(百度動態2023.7.27,浙江:江商林尚沃)。文章談到“公有制,不等于只有國有制一種形式(國有制本質是全民所有制、國家通過政府國資管理部門代持)。全民所有制,可以通過國營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民營來實現。民營企業,也不等于只是私有(非公)企業,還有公有制經濟的民營企業,就連資本主義國家都有這樣的公有制(非私有)民營企業(如俄羅斯共產黨主導的“人民企業”實踐、以色列共產主義公社的企業),社會主義國家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更應該大力發展公有制民營企業。”
文章的觀點的確有道理。如果說,公有制與私有制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那么,現在的資本主義國家或多或少也都有國有企業,這樣的區別顯然沒有從本質上突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早已經明確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生產主體、生產方式和生產目的的區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以資產者為主體的、以資產增殖為目的的生產方式,即剩余價值生產方式,而科學社會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則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滿足勞動者生活要求為目的的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既然是以資產者為主體,其權利要求必然是資產所有權的要求或產權要求,因此,資本主義經濟即是產權經濟;相反,社會主義以勞動者為主體,而勞動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的要求,因此,社會主義經濟必然是勞權經濟。這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經濟區分為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這在邏輯上是缺乏一致性的。而從企業學的角度看,在市場經濟中存在和發展的企業,都應該有人格化的所有者,因而都應該是民營企業;而如果沒有人格化的所有者,那就只能算是病態企業。
而自從十月革命以來,現代企業的存在方式,不僅有以資產者為主體的產權型企業,同時也產生了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勞權型企業。因此,從根本上來說,規范的企業不應該叫什么民營企業,而應該區分為產權企業和勞權經濟。所謂的“民”,應該具體為“勞動者”和“資產者”,因而把經濟區分為勞權經濟與產權經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分類法。
公有制企業由于缺乏人格化的資產者,只存在人格化的勞動者,如果建立產權制度,就必然會出現“主體缺位”的問題。因此,客觀上它只能作為獨立的勞權企業存在和發展,這是一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因此,公有制企業,不論是國家所有的企業,還是集體所有的企業,要作為獨立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是必須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勞權制度的。或者它是必須作為勞權企業存在和發展的。
許多學者認為公有制企業(國有企業)也可以采用資產經營的方式,國有資產也可以以采用資本經營方式(國有資本、公有資本等說法),這顯然是一個誤區。資本是一種價值自我增殖的運動,這個運動是需要有資本所有者這個主體的,如果缺乏人格化的資本所有者,沒有了資本家或資本所有者這個真正的(人格化的)運動主體,資本運動又如何正常進行?這就如一條蛇它沒有了頭,如何游動?一只鳥,沒有了頭又如何飛翔?
如果國有企業采用“國有勞營”的模式,由勞動者在【公資】保值的前提下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那么,這時的企業它性質就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勞動者以勞動承擔經營風險),這個企業的性質也是民企(體現勞動所有的企業形式)。
因此,從本質上來說,現代企業只有或者說只應該有勞權企業與產權企業的區別。當我們建立以勞權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結構時,既內涵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要求,又真正體現了按勞分配為主體的要求,因而也就真正地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如果我們真正建立了勞權企業或勞權經濟為主體的市場經濟體制,如果我國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周家莊、南街村、胖東來、華為一類的企業,那么,全國8、9億勞動者及其他們的家庭人員都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我國經濟的發展差不多可以惠及14億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共同富裕也就真正實現了。
我國有14億人口,加起來比發達國家的總人口都多。如果真正建立了勞權經濟為主體的市場經濟體制,14億人口的消費水平隨著經濟發展而同步提高,就不可能出現內需不足的問題,更不會出現兩極分化的嚴重后果。
社會主義要讓勞動者當家做主,要實現按勞分配,這是常識。勞動者當家作主,在經濟上無非就是要建立“誰勞動誰經營”“誰勞動誰管理”的勞權經營體制;按勞分配,顧名思義,就是要建立“誰勞動誰受益”的勞權分配體制。勞動管理權與勞動分配權,合起來就是勞動所有權。因此,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其本質上就是要堅持勞權經濟的主體地位。這些都是常識性的東西,一般人理解都沒有難度,為什么我們的專家、學者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呢?
市場化的改革只是進行了30多年,但我國的經濟卻增長乏力,有著14億人口的國家卻出現了內需不足、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甚至出現了全民負債的局面,是不是因為我國的專家學者缺乏起碼的經濟常識,對病態的經濟體制無能為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