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這種堆積造成了生產力的巨大浪費,也使無產者愈發貧困。工人越是生產,所得越微薄,勞動也異化成與勞動者相敵對的形態。
2.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頑疾,只能緩解卻不能消除。
3.在現代,表面上看來資本主義似乎是能通過越來越成熟的調控手段來減少經濟危機的危害而實際上,資本主義從來沒解決過經濟危機這個根本問題,它依然存在,并且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而積蓄著一次比一次強的力量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癥,自打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之初,經濟危機的陰影就籠罩在其上空,伴隨著資本主義的成長與發展。可以說經濟危機也是資本主義的組成部分。
歷史上三次重大的經濟危機:
1923-1926大蕭條
1970-1980美國滯漲時期
2008次貸危機
經濟危機的根本成因:在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占據著占主導地位,市場配置調節著生產資源的調配,相信市場有一雙無形的“手”調節著生產生活,但是這種調節機制是建立在巨大的浪費之上,在市場信息的滯后性,生產的無計劃,無政府性質之下盲目的進行生產,結局必然導致某些商品生產的過剩。但這種過剩是相對的,這涉及另一方面,資本家是不參與生產勞動的,他們依靠著剝削無產階級的剩余價值而活,付于勞工工資的報酬始終不會與勞工創造的價值相等(資本家僅僅是支付了購買勞動力的價值,而不是支付創造出的勞動產品的相應價值的報酬)。使得大量的錢財仍處于資本家的手中,廣大的無產階級所得的錢財相較于一位腦滿腸肥的資本家所擁有的錢財是如此微不足道。產生的消費邊際效應使得社會的總購買力始終是低于社會創造的總價值,這就是無產階級無力支付自己親手創造的事物,這就造成了商品的相對過剩,商品在消費端無法實現價值,那么就無法回流到生產端繼續生產。企業的生產效益不好就會裁員,因裁員而失業的工人更加赤貧,更加無法支付商品,企業的效益將更加低下,更會進行裁員,如此就產生惡性循環,從而引發連鎖反映,進一步擴大經濟危機。這是在產業層面上的經濟危機爆發邏輯。(經濟全球化愈發深入,這種危機擴散就越迅速,危機影響的就越廣泛)
世界上的經濟危機消除方法看似形式多樣,歸根結底無非就兩條路徑可以選擇-轉移矛盾,和暴力消除。
1923年的大蕭條的解決方案各國能夠使用的就無非這兩種。羅斯福新政-“新政”于1933年-1938年實行,1933-1934年為“第一次新政”,1935-1938年為“第二次新政”。“救濟”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改革”針對金融系統,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
“第一次新政”處理范圍廣泛,從金融與鐵路到工業與農業,要求經濟上的協助以生存,例如聯邦緊急救援署提供給各州與城市5億美元用于救濟。“第二次新政”就包括確保組織工會的《國家勞資關系法案》、公共事業振興署(聯邦政府成為最大的單一雇主)、《社會安全法》、以及幫助佃農與移工的新計畫。“新政”最后一項重要立法,是1937年成立美國住宅局與農業安全局,以及1938年的《勞動公平標準法》,設定多數勞工的最高工時與最低工資。
“新政”以增加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干預的方式,大大緩解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國家充當買主和雇主去雇傭勞動力,通過國家信用背書,來拉動就業,恢復生產力,緩解了大蕭條的影響但是仍不是徹底解決危機。真正使得美國度過危機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來自距離美洲本土遙遠的歐洲和亞洲,戰火摧毀了當地的產業,各國又需要大量的軍火訂單,這樣的情況之下大量的訂單不可避免的流向美國,帶動美國的產業復蘇。戰后歐洲的重建亦是如此,大戰摧毀了歐洲原本的工廠使得重建所需的物資需要從美國進口,一來一回才帶著美國走出了大蕭條。受大蕭條影響的歐洲則是在大戰中消解和毀滅了過剩商品和消滅了消費端的人,組成經濟危機的要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一系列的戰后重建的開始才帶領著歐洲走出大蕭條的陰影。
下篇筆者講簡單講述一下剩下兩次危機的解決和得出結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