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頭條上讀到了《我國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記工分、分口糧,人均收入5000多》(今日頭條:2025-03-08 23:50·優美糯米lN65O)一文。文章介紹了唯一保持人民公社基本制度的周家莊的生產模式:
1,1983年全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這里曾組織過全民投票,結果95%以上的社員選擇維持集體經營模式。這種民意選擇背后,既有對第一任書記雷金河管理能力的信任,也源于當時已形成的集體經濟優勢——1982年該鄉人均收入已達400元,遠超全國農村平均水平。
2,周家莊鄉的工分制度堪稱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奇妙結合。每個勞動力每日基準工分10分,相當于城市職工8小時工作制,但實際考核遠比國營單位嚴苛:梨樹修剪需精確到每枝留芽數量,小麥收割限定損耗率,連奶牛飼喂都有標準化流程。
3,集體經濟的優勢在資源配置中尤為突出。全鄉土地由10個生產隊統籌經營,建成了2萬畝標準化農業生產基地,涵蓋鴨梨、葡萄、苗木、小麥四大品類。這種規模化種植使單位成本降低30%,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當周邊鄉鎮遭遇冰雹災害時,周家莊鄉卻能通過集體保險機制保障社員收入。
4,在堅守集體化根基的同時,周家莊鄉展現出驚人的市場敏銳度。2000年,當周邊農村還在爭論是否種植經濟作物時,該鄉第九生產隊已建成華北首個農業觀光采摘園,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他們將傳統梨園改造成“梨花節”景區,開發出果品深加工產業鏈,僅旅游收入就達4000萬元/年。
5,全鄉41家集體企業中,既有閥門制造、彩色印刷等現代產業,也保留著傳統柳編、豆腐作坊等特色手工業。這種產業組合既保證了高附加值產出(閥門廠年產值過億),又維系了鄉土文化傳承。更難得的是所有企業利潤全額回饋集體,2011年鄉財政收入已突破2000萬元,社員享受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免費教育。
6,全鄉住宅由集體統一規劃建造,人均居住面積達45平方米,水電暖全免。這里實行“十二免三補”福利:除教育醫療免費外,60歲以上老人每月領取200-300元養老金,殘疾人享有專項補助,甚至村民看電影、借圖書都無需付費。
7,每年臘月二十三是“分紅日”,信用社工作人員現場為1.2萬社員發放現金,人均可得6000元以上。這種透明化分配杜絕了基層腐敗,社員賬戶存款普遍超過10萬元。高福利并未滋生懶惰,反因“多勞多得”機制激發干勁——2023年該鄉人均收入達1.8萬元,是河北省農村平均水平的1.5倍。
8,本鄉青年留存率高達85%,“外嫁女不足5%”的數據印證了集體認同感。該鄉用實踐證明:集體化不等于大鍋飯,關鍵在于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
作者認為:“其成功經驗可概括為三大內核:首先是‘統分結合’的管理智慧,既保持土地、資本的集體所有,又釋放個體經營活力;其次是‘與時俱進’的產業思維,從傳統種植到文旅融合的每次轉型都精準踩點;最重要的是‘民本導向’的分配制度,將發展成果轉化為切實的民生福祉。”
很顯然,從作者的介紹不難知道,周家莊40多年的持續發展,在實踐中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工分分配制度,從而使人民公社原有的勞權制度趨于完善。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周家莊的生產方式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已經不能用傳統的觀念和剩余價值生產方式來解讀和理解它了。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同上書第39頁)。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告訴了我們。他們把兩種社會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顯現在我們面前:
(1),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特征是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活的勞動)只是為生產資料的增殖服務的,是資產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會主義生產力特征是生產勞動(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資本主義的生產性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社會主義的生產性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
在周家莊,由于實現了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并且同時也實現了以工分制形式的按勞分配制度。事實上,周家莊的生產方式,正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講的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有學者質疑其‘逆市場化’,也有村民私下抱怨‘缺乏個人發展空間’”。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并不奇怪。我國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開始,先進行了土改,然后再通過合作化運動進入社會主義的。因此,在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社會主義觀念與小農觀念和傳統產權觀念相互對立與斗爭。那些信奉西方經濟學或為西方國家培養出來的產權學者,他們是理解不了這種以勞動者為主體的、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模式;因為他們缺乏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勞權主體觀念,缺乏勞動階級法權觀念。在西化學者的觀念中,只有資本所有者,沒有勞動所有者,更沒有工本觀念,期望一個產權學者來解讀勞權公有制經濟體制是不現實的;當然,我們同樣也不應該期望具有頑強的小農意識的農民能夠在較短的時期內真正理解需要紀律性的勞權公有制經濟體制。
由于土地和生產資料都是公共所有,因此,所有社員在資產所有方面,大家都是同一的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因為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沒有差別,因而,在周家莊的生產過程中,所謂的產權已經沒有意義。由于社員是以家庭的生活消費為基礎的,因此社員在勞動所有方面和消費需求是存在著差別的,因而社員與社員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勞動所有方面。在采用工分制的條件下,社員都是憑借勞動投入說話,憑工分多少來說話或者說憑工分多少來參與生產成果(消費價值)的分配和管理。
在周家莊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中,采用補償消耗的、交給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個人的分配模式中,社員投入勞動所形成的新價值量,要么是通過公共需要扣除的途徑滿足大家的公共需要(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要么是滿足社員個人或家庭的個體需要,在這里,勞動者的勞動不再區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而已經區分為個人需要勞動與公共需要勞動的不同,其分配的價值量也不再區分為剩余價值和必要勞動價值,而是公共需要價值和個體需要價值。因此,這種生產方式不再是剩余價值生產方式,而已經是做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在周家莊的工分制條件下,作為人格化的或自然人的資產所有者已經被消滅了,大家都成為權利相同的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因此,周家莊的生產模式,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模式,是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的生產模式,社員或村民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勞動所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就是投入相同的勞動量取得相同收入的平等關系。
從所有制的角度看,周家莊模式就是典型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公有制)模式。“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資本論》第一卷第832頁)。周家莊的模式正是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生產隊是社員憑借勞動投入量的差別來分蛋糕的按勞分配方式。如果我們把每個社員的工分累計量除以生產隊的工分總量,就得到個別社員的工分比,這個工分比事實上就是每個個人在集體生產成果這個蛋糕中的份額。在這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體現每個村民或社員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這種按勞分配條件下的個人所有制,不是資產投入的個人所有制,而是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這就是馬克思為什么把社會主義所有制叫做“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原因所在。
社會主義,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從根本上來說它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確立勞動者主體地位,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要求的社會。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根本轉變,就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要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